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案-2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案-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场控制小组,组织开展各项控制和救助工作。内围警戒线范围的确定要考虑两个因素:现场危险源的威胁范围和与危机原因调查的相关证据散落的范围。现场可能会发生二次灾害,通过内围警戒线的设立,尽量减少处于危险范围中的人员,以降低危机的二次伤害。外围警戒线的划定以满足救援处置工作的需求为主要考虑因素,为保证安全,大量的应急救援工作是在两层警戒线之间开展的。在公共安全危机的现场,参与处置的人员可能成百上千,来自数十个不同的部门和组织,参与处置的各种车辆、设备也需要安排必要的停放位置和足够的活动空间,因此,外围警戒线是处置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空间,无关人员,包括媒体工作人员一般不应进入此区域。在某些公共安全危机的处置中还设立三层警戒线,即在核心区和处置区之间设置缓冲区,作为二线处置力量的集结区域和现场指挥部所在地。

二、 应急反应人力资源组织与协调

通过对现场情况的初步评估,应根据相关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应急反应的人力资源。公共安全危机的应急处置现场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随着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已逐渐摆脱了过去盲目反应的局面,大大地避免了人力资源组织的混乱。根据应急预案,不同事件由不同的部门牵头负责,并由相关部门予以协调和支持。各个部门在处置中分工协作,具有较为明确的任务和职责。在事件发生后,由牵头部门组织各部分应急处置人员赶赴现场并开展工作,并在现场的出入通道设置引导和联络人员安排应急处置的后续人员。各应急处置组织的带队领导应组成现场指挥部,统一协调指挥现场的应急人员与其他应急资源。

在人员集结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模式,但是有一些原则值得遵循。首先,人员集结要方便应急处置工作,核心处置力量和现场急需的专业处置力量要接近现场;其次,人员集结要有序可循,不能造成混乱,人员集结的位置和规模不能对现场内外交通造成堵塞。

三、 应急物资设备的调集

应急处置需要大量的专业设备和工具。专用设备、工具与车辆一般由各专业救援队伍提供,对于一些特殊和所需数量较多而现场数量不足的设备、工具与车辆可以通过媒体向社会征募,同时也可以向有关方面请求支援。各专业部门根据自身应急救援业务需求,采取平战结合的原则,配备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和

器材,建立相应的维护、保养和调用等制度,保障各种相关灾难性事件的抢险和救援。大型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应由政府应急委员会办公室(或类似职能部门)与相关企业签订应急保障服务协议,采取政府资助、合同、委托等方式,每年由政府提供一定的设备维护、保养补助费用,紧急情况下市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可代表当地政府直接调用。专用设备、工具与车辆到达现场后,应按照救援工作的优先次序安排停放位置,对于随时须投入使用的设备、车辆应停放于中心现场,对于其他辅助支援车辆应停放于离现场稍远的指定位置,以免影响现场的车辆设备调度。

四、 人员安全疏散

在大多数公共安全危机的应急处置中,把处于危险境地的受害者尽快疏散到安全地带,避免出现更大量伤亡的灾难性后果,是一项极其重要工作。在很多伤亡惨重的公共安全危机中,没有及时进行人员安全疏散是造成群死群伤的主要原因。如2004年8月1日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市发生的伊库阿·博拉诺超市火灾,共有504人在火灾中丧生。经事后调查,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超市的经营者在火灾发生时没有组织工作人员及时疏散超市中的人群,反而以防止发生哄抢为由,关闭了超市大门,阻塞了唯一的逃生通道,导致大批顾客不能及时逃离事故现场,酿成惨剧。

无论何种公共安全危机,在决定是否组织疏散人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一般有:(1)是否可能对群众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危害,特别是要考虑到是否存在潜在危险性;(2)危机的危害范围是否会扩大或者蔓延;(3)是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根据公共安全危机的类型和危害程度,对人员疏散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临时紧急疏散,一种是远距离或相对允许时间较长的疏散。临时紧急疏散常见于火灾、爆炸、有毒物质泄漏等事件中。临时性紧急疏散的最大允许疏散时间一般只有十几分钟,否则人员就会有生命危险。当现场的危险解除之后,即可考虑人员返回现场。远距离疏散常见于有毒物质的大面积泄漏与扩散、放射性物质,特别是发生核泄漏事件、自然灾害等情况。由于现场的有害因素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存在,远距离疏散不仅表现在疏散的距离较远,而且人员离开现场的时间可能长达数天,甚至数年。有的可能是永久性的疏散,没有重新返回的可能。在前苏联切

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中,由于事故核心区域的放射性指标严重超标,从核心区疏散出的10多万群众至今没有返回。无论是临时紧急疏散还是远距离疏散,都必须有事先制定的疏散规划,以便在进行疏散时能开展有限的疏散指挥引导。

五、 现场交通管制

现场交通管制是确保处置工作的顺利展开重要前提。通过实行交通管制,封闭可能影响现场处置工作的道路,开辟救援专用路线和停车场,禁止无关车辆进入现场,疏导现场围观人群,保证现场的交通快速畅通。根据情况需要和可能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在相关道路上实行应急救援车辆优先通行;组织专业队伍,尽快恢复被毁坏的公路、交通干线、地铁、铁路、空港及有关设施,保障交通路线的畅通。必要时,可向社会进行紧急动员,或征用其他部门及的交通设施装备。

六、 维护现场治安秩序

公共安全危机发生后,应由当地公安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负责现场与相关场所治安秩序的维护,为整个应急处置过程提供治安秩序保障。在人民警察未到达现场之前,负有第一反应职责的社区保安人员、企业事业单位的治安保卫人员,或在社区与单位服务的紧急救助员等应立即在现场周围设立警戒区和警戒哨,先期做好现场控制、交通管制、疏散救助群众、维护公共秩序等工作。事件发生地的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区组织也要积极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自救互救,主动维护秩序,以防止有人利用现场混乱之机,实施抢劫、盗窃的犯罪行为。负责组织维护现场治安秩序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应当在现场设置的警戒线周围沿线布置警戒人员,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现场;同时应在现场周围加强巡逻,预防和制止对现场的各种破坏活动。对肇事者或其他有关的责任人员应采取必要监控措施,防止逃逸。 七、受害人救助与处理

现场紧急安排中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受害人救助和分类处理。按照被害人学的研究,公共安全危机的受害人包括直接受害人(死亡人员、受伤人员以及灾难中的幸存者),也包括间接受害人,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在现场做出紧急安排时,对不同类型的受害人均需做出妥善处理。对死亡人员应安排法医进行鉴定,以对死亡人员进行确认;编辑死亡鉴定证据;通知死亡人员家属;接待死亡人员家属;

确定停放尸体的场所并维护其秩序与安全;安排对死亡人员的悼念活动,并满足因宗教、民族等不同而提出的不同要求。对公共安全危机中的受伤人员与幸存者应满足其提出的基本需求,如对食物、饮料、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与其家人、亲友取得联系;解决回家的交通问题与经费方面的困难;生理方面的伤害应及时得到医治;组织心理安慰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及时进行慰问并发放慰问品。

总之,公共安全危机的现场安排是多方面的,参与应急处置的各个部门、组织与人员应在现场指挥协调人员的指挥下,发扬协作精神,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通过共同努力,将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环境的破坏、社会心理的冲击减少到最低程度,并积极地为事后的恢复创造条件。 思考题:

1.现场控制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2.现场控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现场控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4.应急处置的现场安排包括哪些内容?

第八章

受害人的疏散和救助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员安全疏散和受害人救助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人员安全疏散和受害人的救助 (三)教学方法及课时安排:课堂讲授;2学时 (四)主要参考书:

郭太生主编,《事故对策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2年版。

郭太生主编:《治安灾害事故社会防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处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五)课程主要内容: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