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教育认同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海外华文教育认同问题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海外华人认同问题研究

——浅谈“中国寻根之旅”和“中华文化大乐园”对海外华裔青少年关于文化认同的影响

“日久他乡即故乡,晨昏须上祖宗香”海外华侨华人不论身居何处,都保持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保留着和中华文化的紧密联系。今天“寻根”和“学习中华文化”不再只是唱响于海外老华侨老华人之间的主旋律。海外的华裔青少年已经从祖父辈手中接过这一接力棒,担当起传承的重任。他们有的一波接一波地踏上祖辈们曾经生活的热土,有的则在居住国积极参加学习中华文化的活动,体验着中华文化的瑰丽多姿,追溯深植于海外游子心中的故土情结,他们祖祖辈辈根系华夏,情牵中华。

不远万里来相会——同根之旅,共筑乐园

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 ( 冬) 令营活动,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 为帮助广大华裔青少年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促进海内外华裔青少年的交流,而在寒暑假期间举办的大型综合性活动。主要内容有了解中国武术和民族艺术、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常识、参观文化名胜古迹等。

“中华文化大乐园”是国务院侨办、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继“中国寻根之旅”系列夏、冬令营活动之后,推出的又一项旨在增进海外华裔青少年了解中华文化的品牌活动。国务院侨办每年邀请3万余名华裔青少年回国寻根,但对于海外数百万华裔青少年群体来讲,实为杯水车薪,更多华裔子弟或受年龄限制,或因假期不同,或囿于经济条件,错失回国学习中华文化的良机。”2012年国务院侨办进一步调整办营方案,扩大办营规模,共组派274名教师分赴15个国家、31个城市办营。时至今日,“中华文化大乐园”共有世界20多个国家的2万名营员参加。

不论是邀请海外华裔青少年回国,还是把中国文化精品课程送到了孩子们的家门口,这不远万里的“引进来,走出去”,有着非凡的背后的意义。

中国国务院侨办每年都会同地方侨办,通过驻外使领馆、海外侨团、华教组织邀请 一定数量的华裔青少年来华参加夏 ( 冬) 令营活动。活动过程以 “游教结合、寓教于游、加强协调、热情服务”的工作方针为指导,让广大华裔青少年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改革开 放的成就。1999年,国务院侨办正式推出了以“中国寻根之旅”为品牌的系列夏(冬)令营活动,受到海外侨胞尤其是华裔青少年的热烈欢迎。从 2001年开始,华裔青少年参加“寻根之旅”的人数逐年增加。据中新社的采访,他们在活动中开阔了视野,对中国感到新奇和惊叹的同时,逐渐加深对中华文化、历史和民俗风情知识的了解,以身为华人而骄傲,也开始对汉语产生想接触、学习、掌握的强烈欲望。例如: 2004年12月中国侨办及湖南师大主办“第二届印尼华裔青少年中国民族舞蹈及中华武术冬令营”活动。参加这次冬令营的印尼华裔子弟有80多名,他们来自雅加达、万隆、巴厘、北干巴鲁及锡江,大都不会讲华语。这次“拜师学艺”的活动使他们产生学习华语的强烈愿望。 2006 年7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展开的“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有来自世界45个国家的华裔青少年和港澳台地区的青少年5000 余人参加了活动,主要内容包括: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的开营仪式、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名胜、中华文化精粹观摩、海内外华裔青少年联欢等,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作为国务院侨办直属的华侨大学是“中国寻根之旅”的著名营地之一,并且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也是“中华文化大乐园”的发源地。华侨大学十多年来坚持着“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为参加寻根之旅的海外华裔青少年提供营地,为“中华文化大乐园”培养优良的外派师资。

寻根之旅,客居他乡的华人华侨结伴回归故里,拉近了华裔青少年与祖籍地山水、文化的距离,文化乐园,在居住国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可

以不出家门就能学习和感受优良的中华文化,更能从中获得 “我们”这种强烈的归属感。通过亲缘与地缘连带的亲缘关系认同、祖籍地认同、方言认同,或者说是宗教信仰认同、生活习俗认同,达成了文化价值的认同。

正式这种认同感的积极作用,使得华文教育虽然在海外面临资金、师资匮乏等诸多困境,但仍不懈前行。而且从不缺少海内外各个组织及个人对华文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奉献。在菲律宾家喻户晓的企业家、慈善家陈永栽一直大力呼吁振兴华文教育,一再出资开展“挽救行动”和“留根工程”。在整个菲律宾一百多所华校中,几乎每所都有陈永栽捐建的教学楼。不仅如此,陈永栽以其父姓名命名的图书馆和基金会,对当地华文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从2001年起,陈延奎基金会组织菲华学生参加“中国寻根之旅”——“菲华学生厦门汉语夏令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个人财力资助华裔青少年夏令营。

中华文化多姿彩——寻根中华 乐在心中

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多姿多彩的风景和极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深深吸引了海外的华裔青少年,他们对这片土地留连忘返,他们对这里的文化兴趣勃勃,亲身感受到寻根与文化乐园的意义所在。

中国寻根之旅,注重实地文化体验,突出文化氛围的熏陶。其中“游教结合”的方式是文化教学上的创新,也是展现中华文化多姿彩的不容忽视的条件。 在广东清远的民俗村,古色古香的驳岸小桥、粉墙黛瓦的古民居、庄重威严的古祠堂……这一切对于来访的海外华裔青少年来说显得格外新鲜。而展示旧时居民生活百态与市井民风的栩栩如生的蜡像、生动活泼的铜像以及旧时的油灯、茶壶茶桶、竹制拉绳风车等古旧物件都成为营员们争相拍照留念的“道具”。 在西安开营的武术冬令营也吸引了百名华裔青少年参加,他们被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所打动。来自巴拿马的14岁营员郑星宇说,此前他对梦想已久的“中国武术”的理解仅停留于“功夫片”,有了此次专业武术教练的指导,回去后就能与身边的朋友分享经验与感悟。

此外,书法和剪纸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活动也吸引了不少华裔少年。祖籍福建张慧珍自称是“中国迷”,在参加于华侨大学举办的夏令营时她还特地把自己的妹妹也带上。在她喜爱的剪纸课上,心灵手巧的她频传“喜讯”,不一会儿就剪出来一个“双喜”,而且造型精巧别致。经过了解,原来她是一位“行家”。

缘来还是一家人——唤醒身份认同

长时间生活在海外的华裔青少年成长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必然感受到文化的冲突以及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困惑。而通过“回家”,他们正在渐渐走出这些困惑。

东南亚华族因其历史原因,在中华文化的认同上迷茫甚多,尤其是当今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华裔子弟,其中不少不但不懂中文,而且对自己的族群亦毫无归属之感。

华裔青少年是未来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培养他们的族群意识,促进他们传承中华文化,不仅是老一辈华人的责任,也是中国政府和广大华文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近几十年来,东南亚各国的华族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压、歧视甚至被强迫同化,其中以印尼为甚。曾对华人采取歧视及高压政策: 严禁华文报纸和书刊发行,解散华社团体,禁止华文教育和华语学习,禁止华裔公民庆祝春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出于保护华族后裔的目的,在过去长达30年的时间里,老一辈的印尼华人,不但不敢教授子女后辈华语,就连中华民族最为看重的姓氏也被迫放弃,华族后裔被强迫同化。50 岁以下的华裔不懂华文的现象较为普遍,至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习俗及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更是知之甚少。同印尼一样,菲律宾、缅甸、泰国等国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排华运动,最直接的后果导致华文教育遭受致命打击,华族失去了语言环境,甚至连华族家庭内部也很少用华语进行交流。现今华文教育虽然解禁,但是缺乏语言环境,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好。

部分国家地区排华的历史事实证明,脱离了华语、祖籍、习俗,海外的华人将难以保持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华族后裔也就自然丧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事实也证明,除了祖籍地为中国、皮肤及外貌特征与中国人一样外,持有中华文化的认同并会讲华语,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华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为了促进华裔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帮助他们找到文化归属,必须大力发展华文教育。然而,在东南亚华人社会,由于老一辈华族逐渐作古、华文教育人才有限、教学方式落伍、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资金有限,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华文开放,华族子弟并没有在语言、思想、传统 礼仪、族群精神上发生多少改变。如何实现这一突破,实现华裔青少年族群意识的恢复、华族文化的认同、华语能力的掌握及华语水平的提高,数年来一直是老一辈华族、中国政府及华文教育者所思考的问题。中国国务院侨办“寻根 之旅”和“中华文化乐园”的推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决这一难题的极好途径。俗语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百闻不如一见。“中国寻根之旅”就是培养文化认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为,开展此类活动,可以让华裔青少年身临祖籍国,通过耳闻目睹,解决祖籍认同问题,而“中华文化大乐园”以学习文化为乐趣,增加学习热情,培养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恢复华族自信心,提高民族自豪感,进而自觉地担当起华族优秀文化学习和传承的重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华人。

参考文献:

[ 1]《中国寻根之旅与文化认同及华文教育之关系》 王治理 蓝莉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3第33卷 第5期

[ 2]《菲律宾华裔中学生族群文化认同的调查研究》章石芳 卢飞斌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第6期 [ 3]《缅北地区华裔青少年国家认同的调查研究》王保山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2 第27卷 第7期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