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及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及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一讲

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写于1886年,同年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杂志《新时代》的第4~5期上。1888年出版单行本。19世纪90年代初被译为俄文、保加利亚文和法文,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传入中国,曾出版过林超真、彭嘉生、张仲实等人的 6种译本。1936年被国民党政府列为禁书。1949年 9月北平解放社出版了张仲实重新校译的版本。196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根据德文重新译校出版,并收入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这本著作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G.W.F.黑格尔、L.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革命变革的实质。

著作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中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原理,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们依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著作在分析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时,阐明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但是黑格尔哲学。“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在这个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他的方法,而是他的体系。这决定了黑格尔不能从他的辩证方法中作出明确的革命结论。著作分析了产生这一矛盾的阶级根源。 著作在评论费尔巴哈的哲学时,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 指出, 费尔巴哈承认“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此外,还分析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以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揭示了费尔巴哈的以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为核心的历史唯心主义及其社会根源。

著作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即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论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列宁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列宁选集》第2卷,第442页)。

一、历史背景和意义:

恩格斯的这部著作最初刊登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杂志《新时代》1886年第4期和第5期,1888年又以单行本的形式在斯图加特出版。)当时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引起了资产阶级的恐惧,他们纷纷以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唯心主义、折中主义的东西与马克

思主义相对抗,模糊和歪曲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关系,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和界限,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意义,宣扬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幸福观和宗教观,图谋影响和破坏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阻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批判唯心主义、折中主义和唯心史观,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主义和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界限,系统地总结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消除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假社会主义对工人运动的影响,恩格斯写作了这部著作。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它基本上实现了恩格斯原来的预想和宗旨,在各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 二、基本思想和内容:

(一)无产阶级哲学革命与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现实生活世界所形成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它的产生和发展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根本性的哲学革命变革,是哲学意识形态领域里发生的一场巨大革命。从其理论渊源上来说,它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主要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经过费尔巴哈又超越了这两种哲学,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辩证法是最全面、最丰富和最深刻的关于发展的革命学说,在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中就包含着黑格尔深刻的革命辩证法思想。但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以“关系”和“矛盾”的范畴从“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的“绝对理性”逻辑范畴中演绎出来的,他的论述辩证法的“现实”范畴、“关系”范畴和“矛盾”范畴充满了神秘主义的主观逻辑思辨和混乱,而且往往与日常意识的“现存”观念混淆不清,他虽然认为“只有合乎理性(即合乎必然性)的才是现实的”,而实际上并非一切“现存”都合乎理性、都具有现实性,但他却又人为地认为普鲁士专制制度就是合乎理性的现存社会制度,具有无可争辩的现实性和必然性。他的所谓“合理性”概念既是合乎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是合乎“绝对精神”“绝对理性”,实际上是以唯心主义的理性狡辩窒息和扼杀了反对把“现存”任何事物绝对神圣化的、革命的辩证法思想,而辩证法恰恰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神圣化的东西,就是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的东西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失去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从而不再具有现实性。现实生活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如此,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并不断变化发展而最终是要为新事物所取代的,人们的思维和意识形态也是如此。我们只有剥去黑格尔哲学的神秘外衣、剔除其逻辑的混乱和内在矛盾,才能拯救他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解决黑格尔哲学的神秘主义和二重性矛盾,就导致了黑格尔哲学的解体,使黑格尔哲学分裂为以黑格尔哲学“绝对观念”的“实体”范畴为核心和出发点的、政治上比较保守的“老年黑格尔派”和以黑格尔哲学“自我意识”范畴为核心和出发点的、政治上比较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在青年黑格尔派中突破黑格尔唯心主义转向英法唯物主义最有成果的当属费尔巴哈。费尔巴哈最主要的著作《基督教的本质》宣告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对德国思想界统治的结束,对于整个思想界开始重新转向唯物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这时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了费尔巴哈哲学,并在这时开始了他们与德国古典哲学系统地清算直至最后决裂。 费尔巴哈是一个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作为理

论出发点的感性的自然人,实际上只是一个思维抽象的感性自然人,或者说是一个与动物没有实质性差别而仅仅有着自然联系普遍性的“人类”,这就决定着他只能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而在历史观上必然陷入唯心主义,这在费尔巴哈的宗教观、道德观和抽象的人性论中都有突出的表现,使他陷入了抽象的“人类之爱”这一道德说教,并且也导致了费尔巴哈错误地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但却在本质上仍然不能不属于黑格尔哲学的分支。如同黑格尔哲学一样,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粉碎了费尔巴哈哲学的道德迷梦。正是在费尔巴哈停步不前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继续哲学新的理论探索,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创立了立足人类历史实践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揭示现实生活世界的矛盾、总结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了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彻底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哲学方法论,开辟了哲学发展史上的历史新纪元,彻底实现了哲学的革命变革。

(二)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基本内容。恩格斯在该书中总结了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发展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深刻指出这个问题包含两方面基本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而哲学史上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则是划分不同哲学流派的根本标准和依据。其中对第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对第二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恩格斯还指出了驳斥一切唯心主义不可知论最有力、最令人信服的根据是实践。 恩格斯指出了有的人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划分的根本标准之外来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比如有的以旧唯物主义的感性直观性、机械性、非历史性和庸俗片面性缺陷为据,把唯物主义歪曲为物欲主义、利己主义或实用主义,把唯心主义说成是理想主义、意志主义或个人英雄主义;有的以脱离实践的实体主义抽象的物质观来界定与说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实际上把唯物主义混同于观念决定精神的同义反复,最终导致了唯心主义;还有的否认这个标准和划分依据,抹杀物质和精神、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区分与对立,以所谓抽象人本主义的人的立场和抽象的实践的立场来抹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宣扬其既不唯物、也不唯心的折衷主义立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恩格斯这里讲的从物质和精神特定关系意义上来回答它们关系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真正含义。而这些误解必然导致理论和实践上的许多混乱。

(三)批判地说明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并系统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的道德观和宗教观

1. 黑格尔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恩格斯认为这里包含着可以批判地借鉴的辩证法思想。 在人们的日常意识中,现实和现存往往是不加区别的,黑格尔在这里正是利用人们日常意识对“现实”和“现存”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在表面上好像是在为现存的一切辩护,为普鲁士专制制度祝福,但实际上是通过这种保守的表达形式表达了他革命的辩证法思想。因为在黑格尔看来,并非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只有合乎必然性、从而合乎理性的存在才具有现实性。这意味着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的属性。历史上一切现实的东西在其发展中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成为不合理、不现实的东西,这时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取代它。 根据黑格尔的意见,一切事物都是过程的集合体,是依存于一定历史条件变化发展和灭亡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事物随着它的条

件的改变,原来具有必然性而作为现实的东西就会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成为不合理、不现实的东西而为具有必然性的新的东西所取代。一切现实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注定要走向其反面,成为不合理性、不现实的东西,它们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不现实的东西。因此,这个命题内在的真正含义即: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这显然是革命的辩证法思想。 按照这种思想,一切事物都只是暂时的,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所有的只是不断生成和灭亡的过程,且只有这种过程及其观念才具有绝对的意义。人类社会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其中每一阶段相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是必然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对于从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会逐渐成为过时的、不具有必然性、不合乎理性而走向灭亡的东西。人的思想认识也是如此,人的认识和科学是在认识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一切真理也只是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终结;完美的社会和“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存在的东西。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的上升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只有这种无始无终发展的、革命的性质及与其相应的发展的思想才是辩证法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然而,黑格尔这一革命的辩证法思想却是在其保守的形式和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所表达的,这正说明黑格尔所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主张的动摇性和两面性,是由其阶级局限所决定的。

恩格斯不仅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而且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保守性和阶级局限性,并进一步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他说,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有五个方面:一、从辩证法的革命性质来看,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二、从人的认识的辩证法来看,它揭示了人类认识总是从不知到知、从浅到深、从低级到高级,通过无数相对真理的认识一步步接近绝对真理,但人类的认识和科学的发展永远也不会穷尽真理;三、从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历史上依次更替的各种社会制度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既具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也具有其历史的暂时性,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停留在某种绝对状态上;四、从哲学自身发展的辩证法来看,辩证法不承认任何最后的绝对真理和人类绝对状态的观点,它本身不过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五、辩证法唯一的保守的方面即承认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稳定性;但事物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事物的变动性或革命性是绝对的。

2.由于费尔巴哈把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混同于它所表现的各种特殊形式,划不清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同庸俗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所以他因不同意18、19世纪庸俗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就否定一般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甚至拒绝唯物主义这个称号,这表明他不懂得唯物主义必然随着自然科学和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或形式,他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只是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尤其是人的生产抽象地谈论人的感性和感性的自然界,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这实际上是把人和人的感性及自然界,把人们感知的物质世界抽象化地理解了,是从这种抽象的物质出发来谈论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基础,是一种隐性的唯心主义,所以他再前进一步,而且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就立刻表现出其明显的唯心主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