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这是我校首次启动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该教改项目从理论上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对我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开展形成了共识;明确提出了我校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和培养目标;基本构建了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施体系。从实践上,开展了以全面学分制为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分层次培养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措施和“以人为本”为指导的创新人才教学管理体制等一系列的实践,并在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13个学院中实施了理工科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以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努力尝试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

我校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是学校教学改革的窗口和试验田,历来走在我校教学改革的前列。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加强数学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理科数学基地采取了如下举措:(1)夯实基础。确定以“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的总体改革思路,确保重要基础课作为数学类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从2003级起数学类各专业试点按数学大类统一招生。(2)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数学基础及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30%;专业课占10%,选修课占40%,在选修课中规定10%为本学科跨专业修课,5%为素质教育课。(3)加强课程内容改革。对《拓朴学》、《Advanced Algebra》等教材实行统一规划、重点建设。(4)强化学生自主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完善面向本科生的学术报告制度;

第 9 页 共 11 页

创办《走近数学》杂志;设立本科生“小火花”研究项目基金;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活动等等。

(三)以“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为试点,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2000年,学校实施了“四川大学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在入校新生中通过笔试和专家面试,综合选拔优秀学生,组建了文科、理工科、电子电气大类、联合班、学院创新班等多种形式的创新人才培养班。其中文科、理工科和电子电气大类创新班实行“2+2”培养模式,即前两年集中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外语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第三年由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分流到相关专业学习,并同时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科研训练。学校为创新班每个学生配备了1名有科研课题的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并实行滚动进入、定期分流制和其它优惠政策,以支持或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

经过近5年实践探索,该计划已成为吸引优质生源的一个品牌,成为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今年仅联合班02级毕业生中就有2名学生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1名学生同时获得美国6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近50%的学生继续到国外高校深造,在水木清华论坛上一度引起轰动。2005年,我校招收的1万名新生中,有近2500名报考该计划,报考人数是2000年(500个学生)的5倍。该计划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到2005年,该计划在校生人数近500人,是2000年的5倍,约占全校在校本科生的1.5%左右。

(四)以国际合作办学为平台,认真落实创新人才培养的新举措

第 10 页 共 11 页

我校还致力于与国际上著名大学进行联合办学,开拓了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新道路。2000年,我校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并建立了四川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班。通过笔试、面试和英语口试,从入学新生中遴选出优秀学生单独组班,实行“2+1+1”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一是学生能面对面或通过INTERNET与国外教师进行学术信息交流和沟通;二是学生能较早进入科研训练,同时参与国内导师和美国导师的科研课题;三是学生能到国外修读国际化和学科前沿的课程;四是学生能参与开设的研究性课程的科研思维训练。该项目的实施,为我校在国际合作办学中培养创新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累了大量可贵的经验和做法:(1)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2)吸引和鼓励高水平专家教授从事本科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3)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4)营造学术氛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条件;(5)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

三、结语

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高等学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必须营造尊重创新人才成长规律、鼓励创新创业的宽松环境,尽快形成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第 11 页 共 11 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