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沁园春长沙》说课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沁园春·长沙》,我主要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以及板书设计5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属于必读课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高中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诗词成单元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独此一个,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新生语文学习的“卷首语”具有承上启下,由易到难的认知教育优势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的优势。 二、说教学目标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本单元教学特点、单元提示以及我对文本的解读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诗歌意象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诵来理解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掌握通过意象的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意象的学习,品味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在逆境寒秋中昂扬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其中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诗歌意象的含义;体味诗歌的意境以及感悟为人豁达胸襟和崇高理想为教学重点;通过鉴赏意象,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说教法和学法之前,我先说说本课的教学理念。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特别是诗歌,诗歌有节奏和音韵的美感,要培养学生体味诗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要使学生切身的体会诗歌最直接表露的美。因此就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理解课文,体会意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

诵读法和感情朗读法:在课堂上播放示范朗诵、学生自读、个别学生试读、全体学生齐读,穿插进行。其中,主要是感情朗读法。徐世英先生曾经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之外)”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宝。

在课堂上,我会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受,去想象,围绕读层层深入安排教学。同时,借此机会,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并适时进行训练。

提问分析法:通过提问分析意象,达到提升学生思想情感的目的。

而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思考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我将学法确定为:

1、根据意境绘制“湘江秋景图”, 图文结合 2、小组讨论评点。

3、联想比较。学生在课堂上联想《沁园春?雪》 4、“知其人,知其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 四、说教学流程

带着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课的教法和学法,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共有六大板块,分别是(一)导入(二)初读(三)品读(四)拓展(五)小结(六)作业

(一)导入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起秋天,你会想起它什么特点? 一落叶只天下秋 秋风萧瑟、秋高气爽 秋雨绵绵、寒蝉凄切 凋零悲戚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那么在青年毛泽东的笔下,他的秋天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板书) (二)初读板块:朗读全诗,整体把握

1.播放录音,帮助学生初步领会词的内容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舸、寥廓、峥嵘、遏 2.学生朗读全词,感受词的意境 (1)知人论世,领会词的意境 ?先介绍当年毛泽东的相关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七绝·改

诗赠父亲》)

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1925年,湖南农民运动的领导者;重游橘子洲,写下《沁园春·长沙》。

?再请一位同学起来朗读,其余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这首词所展现的意境,并提问: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意境?

明确:雄浑豪放、志存高远,催人奋进。

(2)进入情境,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

(3)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毛泽东,此时此刻,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北区的湘江水,你放声吟咏《沁园春·长沙》,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意境呢?

3.在课上放朗诵的示范带,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气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接着让学生集体朗诵,然后请学生谈一谈对全诗的感受。 (三)品读板块:反复诵读,品味鉴赏 小组合作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三句有和表达作用? 2、上片的“看”统领到哪一句?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在上片,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哪几种典型的景物描写,按照什么顺序,用了什么手法?

4、下片的“恰”字领起了哪几个句子?“同学少年”是怎样的形象? 5、下片最后三句话有何什么的含义? 6、说说全词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1)交代了时间、季节、地点、人物,为下文作铺垫。

(2)看字统领到4--10句,同时在这里会带领学生分析用字经常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出万山红遍,写出突出了红之广;层林尽染,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漫江碧透,突出江水清澈见底;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鹰击长空,飞之矫健有力;鱼翔浅底,游之自由、轻快;万类霜天竞自由,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这几句描绘了:群山一片红色,那是山上的层层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江水清澈如碧,往来船只在江上穿梭。雄鹰在广阔的空中矫健飞行,鱼儿在清澈的水里轻快畅游。

总:描绘了一幅壮阔绚丽,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即湘江寒秋图。

(3)

(4)下片的“恰”字领起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词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群风华正茂、奋发有为、胸怀天下、无私无畏、敢于斗争的青年人的形象。抒发了作者不受羁绊、风流大度,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

(5)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何含义?

明确:运用夸张和反问的手法,虚实结合,实写作者和同学激浪,虚指革命的决心和斗志。表现了他们当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乐观向上的豪情壮志,这也是对一切有志献身革命的人的号召动员。

(6)介绍写作背景:1925年2月,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自己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 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形象表现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四)拓展板块: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本词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1、用词精当、巧妙:这七句作者对数目、色彩、动静独有精当的描绘。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力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2、情景意紧密结合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