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壶口瀑布》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第17课《壶口瀑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7、壶口瀑布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壶口瀑布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壶口瀑布的美,学习描写壶口瀑布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借助自然景观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相传远古时期,黄河就是一条卧伏在中原大地的黄龙。它生性暴虐,荼毒生灵。大禹为制服黄龙,在晋陕峡谷之处的龙门发现了降伏这条恶龙的好去处。龙门断崖绝壁,将暴龙引入此门,犹如瓮中捉鳖,降伏暴龙将易如反掌。不料峡谷的进口处有一巨石挡道,不能顺利将黄龙引入龙门。大禹当机立断,用神斧砍开巨石,只见天崩地裂的巨响后,巨石一分为二,出现了一条“壶口”形状的大裂缝,巨龙就此被降服,从此就留在了中华大地上,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李白曾在《将进酒》中对黄河的气势做出了评价:“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课外知识补充: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的边境上,为国务院 198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 宽约 5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 40米,落差 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二、作者简介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其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三、听录音、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一边听一边画出不懂的字词和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四、纠正字音、字形,词语解释 铸[zhù] 告诫[gào jiè] 推搡[tuī sǎng] 霎时[shà shí] 驰骋[chí chěng] 漩涡[xuán wō] 寒噤[hán jìn] 迂回[yū huí] 汩汩[gǔ gǔ] 湿漉漉 [shī lù lù] 震耳欲聋[zhèn ě r yù lóng] 前呼后拥[qián hū hòu yōng] 怒不可遏[nù bù kě è]

迂回:回旋、环绕;指在思想或表达方式上绕圈子的性质或状态;也指路十分曲折

或一种自然景象;也常比喻作战时战术。

怒不可遏:遏:止。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推推搡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

驰骋:骑马奔跑;奔驰;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五、疏通文意

1、壶口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又是如何形成的?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 【形状】: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成因】: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2、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一共去看了几次壶口瀑布?分别是什么时间去的?分别是怎么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作者两次的感受是不是一样?

【次数】:两次。 【时间】:雨季和枯水季节。 【特点】:雨季是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特点;枯水季节是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和柔中带刚的的特点。 【感受】:雨季是主要是被壶口瀑布的气势所吓到,只剩下一个心惊胆战;枯水季节在经过近距离观看之后不仅看到了壶口瀑布的气势,还由此引发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赞扬。

六、作业布置

搜集与黄河有关的诗句。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关于“黄河”的古诗词导入新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通过对这些诗句的分享,我们能够感受到黄河的气势,也能够体会到古人对黄河的高度赞扬之情,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了解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上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作者两次去壶口瀑布的时间和感受,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来相关的句子。

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比喻的修辞手法、听觉和视觉的角度)

②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运用动词)

③“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齐读第2自然段

比喻的修辞手法,利用一系列动词和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比喻、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③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侧面描写)

齐读3——5自然段。

三、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所想】: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 【情感】: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是怎么联想到的? 【所想】:想到民族了精神。

【方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作者不仅仅把她当做一条河来写,还赋予了她生命,以她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自然品格孕育出了中华民族“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伟大品格。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齐读第6自然段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原因】: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2、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原因】: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

五、总结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挟而不服、压而不弯、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最后,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课文,再次感受一下她的大气磅礴,感受她的勇往直前,感受她刚柔相济,也让我们的胸怀像黄河那样博大宽怀,让我们的意志像黄河那样刚强坚忍。

六、板书设计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