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配套练习题(选择题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心理学配套练习题(选择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施特恩 D.吉尔福特

29.用因素分析方法研究,提出人有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制定了《16种人格因素测验》的心理学家是 ( B )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施特恩 D.吉尔福特

30.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把它概括为哪一种人格模式 ( A ) A.单一型模式 B.对立型模式 C.多元型模式 D.场依存性模式

31.我们把心理活动指向于外部世界的人格特征称之为外向人格;把心理活动指向于内心世界的人格特征称之为内向人格。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把它概括为哪一种人格模式 ( B ) A.单一型模式 B.对立型模式 C.多元型模式 D.场依存性模式

32.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内经》按阴阳强弱,把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共五种类型。按照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的人格分类方法,阴阳五行说属于 ( C ) A.单一型模式 B.对立型模式 C.多元型模式 D.场依存性模式

33.把人格类型概括为三种模式:单一型模式、对立型模式、多元型模式的德国心理学家是 ( C )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施特恩 D.吉尔福特 34.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研究和揭示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是( A )

A.双生子研究 B.社会文化研究 C.家庭因素研究 D.早期童年经验研究

35.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这主要指的是 ( D ) A.生物遗传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家庭环境因素 D.自然物理因素

36.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和鉴别的方法。是 ( A ) A.测验法 B.投射法 C.观察法 D.完形法 37.罗夏克墨渍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都属于( B ) A.测验法 B.投射法 C.观察法 D.问卷法 二、名词解释 1.人格 2.心理状态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三、简答题

1.简述人格的定义与特征

6.自我认识 7.认知方式 8.场独立性 9.气质 10.性格

2.简述人格结构系统的成分 3.简述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 5.简述人的气质类型差异 6.简述人格的特质理论 7.简述人格类型学说 四、论述题

1. 论述影响人格的形成的因素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指的是 ( A )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

2.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度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这是一种 ( B )

A.包容需要 C.支配需要 B.合群需要 D.情感需要

3.个体有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个体有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是 ( C )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

4.个体有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个体有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这是一种 ( D )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

5.动物学家哈罗实验发现,小猴在绒布妈妈身旁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16小时以上,可见,无论是灵长类动物,还是人类,都表现了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的 ( C )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本能需要 D.情感需要 6.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 ( A )

A.社会交换理论 B.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C.动机需要理论 D.本能需要理论

7.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叫做 ( A ) A.言语沟通 B.非言语沟通 C.人际沟通 D.社会沟通

8.除了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人们还使用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来传递信息。

这是指 ( B )

A.言语沟通 B.非言语沟通 C.人际沟通 D.社会沟通

9.支配型的男性通常能够与顺从型的女性搭配成很好的夫妻,这符合下列人际吸引的条件中的 ( B ) A.相似性 B.互补性 C.接近性 D.熟悉性

10.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同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这符合人际吸引的条件中的 ( A )

A.相似性 B.互补性 C.接近性 D.熟悉性

11.学生在排定座位后,同座的和邻座的同学就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因而多半能够互相吸引,成为好朋友。这符合人际吸引的条件中的 ( C )

A.相似性 B.互补性 C.接近性 D.个人品质

12.人际关系的测量最常用的方法是社会测量法,它的创立者是心理学家 ( A ) A.莫雷诺 B.卡特尔 C.施特恩 D.吉尔福特

13.同一群体的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会表现出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当与其他群体相比较时,成员就会产生一种属于自己群体的感觉,这就是 ( A )

A.归属感 B.认同感 C.社会性支持 D.自尊感

14.同一群体的成员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的认识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但个人对外界情况不明时,有时甚至会盲目地与群体认识保持一致。这就是 ( B ) A.归属感 B.认同感 C.社会性支持 D.自尊感

15.当个体的思想与行为符合群体要求时,就会受到群体的赞许与鼓励,从而强化了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一致性,使个体获得 ( C )

A.归属感 B.认同感 C.社会性支持 D.自尊感

16.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被称为 ( A ) A.群体规范 B.群体领导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认同 17.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作 ( C )

A.群体规范 B.群体领导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认同

18.主要指群体中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群体成员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被称为 ( B )

A.群体规范 B.群体领导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认同

19.个体在进行作业操作时,如果有他人在场,或是与他人一起从事一项行为操作,那么,个体的行为效率就会提高,特瑞普里特把这个现象叫做 ( A )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去个体化 D.群体极化

20.有时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这被称为 ( B )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去个体化 D.群体极化

21.费斯廷格等人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这种现象叫做 ( C )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去个体化 D.群体极化

22.当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这被称为 ( D )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去个体化 D.群体极化

23.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其他普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 ( C )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群体思维 D.群体极化

24.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被称为 ( A )

A.从众 B.服从 C.顺从 D.遵从

25.个体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被称为 ( B ) A.从众 B.服从 C.顺从 D.遵从

26.社会助长的实验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之一。它是由哪一位社会心理学家首先通过实验证实的 ( A )

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阿希 D.米尔格拉姆

27.社会心理学家曾进行了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在实验室中考察了影响从众的各种因素。他是 ( C ) 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阿希 D.米尔格拉姆

28.关于服从的经典实验研究是由社会心理学家于1963年在美国的耶鲁大学进行的。他是 ( D ) 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阿希 D.米尔格拉姆 29.群体中的去个体化现象主要是由哪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 ( B ) 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阿希 D.米尔格拉姆

30.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的社会学家是 ( C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