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题纲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题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从迁移产生的情景看,可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同一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互相影响 纵向迁移: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互相影响

(3)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4) 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一般性迁移和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一种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或态度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特殊迁移:一种学习中的具体特殊性经验直接运用到另一种学习中

3、※研究学习迁移的意义:从实践上看,学习迁移的研究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理论方面,学习迁移有助于揭示学习的本质与规律,是学习理论建立的主要支柱。

第二节关于学习迁移的传统理论及研究

1、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提出者是沃尔夫,认为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这些官能可以

像肌肉一样提供训练而得到发展和加强。按照形式练说的观点,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这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某些学科可能具有训练某一种和某些官能的价值。训练的内容不必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重要在于形式的训练,只有经过形式训练提高各种官能,才会促进迁移的产生。

2、共同要素说:★是桑代克提出。“共同要素”指在两次学习在刺激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 要素,指学习内容中元素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认为从一种学习情景到另一种学习情景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种学习情境存在着相同的成分。只有当两个心理机制之间有相同要素时,一种心理机制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制的改进。人们在特殊情境中所需要的每一种知识、技能、概念或观念,一定要作为一种特殊的刺激一反应的联结来学习。

3、概括说:贾德进行过一个“水下击靶”实验。认为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越大。

4、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共同关系的结果。它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发生,但关系转换是复杂的,转换的实现会受到一些因素,如原先学习课题的掌握程度、诱园大小及练习量等。 5、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不考核)

第三节学习迁移研究新进展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判断: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认知结构:简单而言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上,它是学生某一学科的特殊领域内观念的全部内容及组织。奥苏贝尔认为,对当前学习发生影响的不仅仅是先前的某次学习,好包括个体过去的经验,即获得的,按一定层次组织的、适合当前学习任务的知识体系,他认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的因素。

(1) 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2) 促进认知迁移的方法:设计适当的先行组织者。

2.先行组织者:在有意义学习中,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介绍一些引导性的材料,这些材料的特点是:它比学习材料更一般,更开阔,而且与学习材料有关联,能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知识桥梁,奥苏贝尔将之称为“组织者”,由于它的呈现一般先于正式学习的材料,故又称为“先行组织者”。 3、迁移的产生式理论:辛格莱和安德森提出。

13

(1)产生式理论将迁移分为四种:程序性知识一程序性知识迁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迁移;陈述性知识一陈述性知识迁移;程序性知识一陈述性知识迁移。

(2)观点:①迁移量的多寡,取决于实验情景及两种材料之间的相关②知识编辑对产生式的获得与迁移有直接影响。

4、迁移的结构匹配说

(1)詹特纳:结构映射说

(2)莫兰、格里恩:问题空间匹配说

5、迁移的图式理论(代表人物:里德★)

第四节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客观因素:①学习材料的相似性②学习情境的相似性③教师的指导。(2)影响学习迁移的主体因素:①学习者分析和概括年能力@学习者的迁移心向,即定势。指先于一种活动而指向于该种活动的心理准各状态。迁移心向:指学生将已学知识经验迁移到新场合的心理准备状态。定势实验——卢钦斯的量杯实验。③ 认知策略与元认知。元认知: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的认知。 2、※促进迁移的方法:★★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编排教学程序。

①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以突出对象的非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选择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 ③教材体系的合理安排 ④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2)※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教学技巧:P291 (3)学习方法的传授与训练

(4)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学习与学校的积极态度

第十一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本章考点:

三维结构理论;智力的测量: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奥斯本一帕内斯问题解决方案的基本步骤

第一节智力的发展与培养

1、智力结构的观点:(1)二因素论:斯皮尔曼(2)群因素论:瑟斯顿(3)智力的层次 结构理论:阜南(4)三维结构理论★★:吉尔福特★

2、智力理论新进展:(1)多重智力论:霍华德·加德纳。包括: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技能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2)智力三元论:斯腾伯格。包括: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情景性智力。 3、我国学者认为:智力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五种基本因素组成。其中,以思维力为核心。 4、智力的测量:

(1)比奈★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推孟★采用了智力商数★,即智商(IQ)。韦克斯勒提出离差智商。

5、国外对智力开发的主要模式

(1) 对智力的整体训练:符尔斯坦(工具强化训练);米克尔(流体智力训练方案) (2) 针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横向思维训练方案★ P304

14

(3)对元认知进行的训练:※斯腾伯格(应用智力★)

第二节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

1、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刨造性思维是其核心。 2、关于创造力的理论

(1)吉尔福特: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评价创造性思维的指标: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新异性。 (2)过程模式:约瑟夫·沃拉斯提出了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一般模式。 (3)精神分析:创造力的源泉来自无意识的初级心理过程。 3、创造力的测量与鉴别

(1)以发散性思维为指标的创造力测验-有较好的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 · (2)以创造性个性为指标的创造力测验

(3)以创造性成果为指标的创造力测验-是大家公认的、较为客观和公正 4、创造力的发展与影响因素

(1)创造力的发展特点:①幼儿★已有创造力的萌芽。②小学生已有明显的创造性表现。③※青少年时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P318

(2)※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5、※创造力的培养:

(1)原则★:①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 ②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③鼓励学生进行独创.敢于表新立异④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⑤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⑥培养创造性的个性。

(2)方法:★p321

第十二章品德的形成

本章考点

品德;道德与品德的关系与区别;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品德不良的矫正与教育

第一节品德的形成

l、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品性、情操等,它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

征。它是人在是实践活动中,在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舆论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影响 下形成的,它是现实在人脑中的反应。

2、※道德与品德的关系与区别:P328品德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3、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4、品德的心理结构观点:(1)三位一体的心理品德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式(2)四要素理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3)品德心 理结构的系统学说:品德结构是多侧面、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的动态的开放的整体和系统。

5、※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1) 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2) 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具有层次性

(3) 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发展的顺序性、连续性 (4) 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5) 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多端性

15

第二节国外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详见P332—346)

1、认知发展论的品德理论

(1) 杜威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3)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对偶学习法★又称“道德两难故事”★。

2、新行为主义的品德理论

(1)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品德理论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3、新精神分析派的道德发展理论

第三节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

1、美国社会学家凯尔曼提出的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顺从、认同和内化。

(1)顺从阶段:指个人为了获得奖酬或避免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群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

(2)同化阶段:自觉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逐渐与他人或某个团体的态度与行为相接近的过程。 (3)内化阶段:指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 2、道德认知的形成的过程

(1)道德认知: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规范黑人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

(2)基本环节:①道德知识的掌握:是形成道德认知的前提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是个体道德认知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其道德认知逐渐形成的主要标志@道德信念的产生:是系统化了的、深化了的道德知识,是道德认知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个体道德生活的指南。

(3)道德认知方面的最早研究:儿童心目中的惩罚、儿童的公正观念。

(4)现行教育干预研究中涉及的教育干预方法:短期训练法、课堂讨论法、人格发展法、学业课程法 3、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

(1)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处理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举止时所体验的情感。 (2)道德情感的发展:P351

4、道德意志的形成

(1)道德意志:指一个人自觉地战胜利己的道德动机,坚持排除内外障碍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的、任务,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活动。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它是人的意志过程或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上的表现,是意志的意志特征。(2)道德意志的发展:P353

5、道德行为的形成:

(1)道德行为: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和道德情感的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

和社会有一定道德由于的行动。它是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2)美国心理学家J.莱斯特指出人的道德行为由四个过程组成:解释情境、做出判断、

道德抉择、实施行为。

6、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P357 7、品德培养的策略:P361

1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