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生物复习知识点分类汇编学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4高考生物复习知识点分类汇编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加人物质 1%淀粉溶液/滴 试管号 1 4 1 37C 1 3 02 4 1 37C 1 3 03 4 37C 1 3 04 4 1 37C 1 3 0参考答案:(1)加入一滴稀释唾液;不加蒸馏水;2%蔗糖溶液/滴 保证试管具有等量的物质,从而证明实验结果的稀释的唾液/滴 差异是由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引起的。(2)对照b。(3)3号。(4)唾液淀粉酶在37℃左右时催化效率最高。(5)3号试管变黄,说明唾液淀粉酶使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而4号试管未变黄,说明淀粉酶没有将蔗糖分解成果糖和葡萄糖,从而证明了唾液淀粉酶具有专一性 本实验是生物实验常用蒸馏水/滴 恒温处理15min 本迪森试剂/滴 沸水浴/min 现象 不变黄 不变黄 变黄 不变黄 的对比分析实验,特别要注意.3、4号试管的比较。1、2号起对照作用 例4.在人群中有耳垂和无耳垂是一对相对性状,已知无耳垂是隐性性状,有耳垂是显性性状。某小组计划调查上海市50个家庭的父母与子女间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假设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作为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1)如果你是该小组中的一员,请你确定本次研究活动的主要目的:_________________。 (2)请设计一张表格(写在下面),用于调查时统计数据,并给表格起一个标题。 (3)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确定这一性状是否为伴性遗传(或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调查基因频率等) (2)上海市部分家庭耳垂性状遗传的调查统计表 儿子性状 父亲性状 母亲性状 有耳垂 无耳垂 有耳垂 无耳垂 有耳垂 有耳垂 无耳垂 无耳垂 有耳垂 无耳垂 有耳垂 无耳垂 女儿性状 (3)被调查的家庭数目太少

四、实验设计

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也是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

1 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1.1 实验名称 是关于一个什么内容的实验。 1.2 实验目的 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 1.3 实验原理 进行实验依据的科学道理。 1.4 实验对象 进行实验的主要对象。

1.5 实验条件 根据实验原理确定仪器和设备;要细心思考实验的全过程。

1.6 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最佳)操作程序。每一步骤都必须是科学的;

能及时对仪器、步骤进行有效矫正。

1.7 实验测量与记录 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应有科学的测量手段与准确客观的记录。 1.8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 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导致的原因。 1.9 实验结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注:关于“假设”“预期”“结果”与“结论”的辨析 (1)假设

“假设”,也称假说或猜测,是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也是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参考答案,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或科学原理,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初步假定。如“孟德尔分离现象解释验证”的测交实验中,提出的假说是:“FI(Dd)产生配子时,因等位基因分离,使得 FI产生含基因D和基因d的两种配子,且其数目相等。”再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提出的假说应为: 当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 当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 (2)预期

“预期”是在实验设计方案确定以后,实验正式实施之前,根据假说和原理,对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判断,是依据提出的假说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结果或推论,即“假如假设成立,则应有何种结果”,如“孟德尔分离现象验证实验,假如假说成立则有测交的后代应出现Dd与dd为1:1的结果,即高茎与矮茎数量比应为1:1”,而“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假若假设成立,则应有处于高浓度(30%)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因不断失水→质壁分离,而处于清水中的已分离细胞因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3)结果: 结果应为实验实际出现的情况,如“孟德尔分离现象解释实验”中出现的结果为“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高茎,34株矮茎,两种性状分离比为1:1”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处于30%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果真发生了质壁分离,而处于清水中的已分离细胞果真发生了复原现象。 (4)结论:

结论的得出须依据实验结果,即若出现的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则得出与先前的假说一致的结论或“假说成立”,若实验出现的结果与预期结果不符,则得出的结论应为“假说不成立”。 由此可知,“假设”应对应“结论”,“预期”应对应“结果”,在实验讨论时应注意描述的科学性即“如果出现何种结果,则应有何种结论”,例如用检测呼吸装置的红色液滴检测酵母菌呼吸类型时,应为若液滴向左移动则推出什么结论,若液滴向右移动则推出什么结论,而不能描述为“若为有氧呼吸,则液滴向哪移动”,再如在验证淀粉,碘液能否通过半透膜时应描

述为“若袋内外液体均变蓝(结果或现象),则淀粉、碘液均能通过半透膜。”而不能描述为“若淀粉、碘液均能通过,则袋内外液体均变蓝”。

2 实验设计的三个原则

2.1 对照性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对照可以使实验方案简洁、明了,且使实验结论更有说

服力。

“实验组”与“对照组”确认 一个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组)。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两者对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两组之间的差别,被认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结果,如 2005年春季高考 3题中为研究光对幼苗生长的影响时实验变量应为撤掉光照,因而暗处生长的小麦幼苗应为实验组,而自然状态(即来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小麦幼苗应为对照组,通过对照组能增强实验的信度。按照对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4种: ①空白对照:即不作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例如,在还原糖鉴定实验中留一部分样液不加入斐林试剂,以作对照。

②相互对照:即不设控制组,只在几个实验组之间相互对比。例如,在植物激素与向性的设计实验中,5个实验组的相互比较。在实验中要找出一个最佳效果点,就要采取相互对照进行实验。

③条件对照:即给对象施加某种实验处理,虽不是检验假设需要的,但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的对照。例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方案中:饲喂甲状腺激素的为实验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的是条件对照组;不饲喂药剂的是空白对照组。

④自身对照:即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例如,将过氧化氢酶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证明酶是生物催化剂可催化过氧化氢水解,即自身对照,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处理后的对象变化为实验组。

再如: 在探究温度(或pH)对酶催化活性影响实验中温度(或pH)(0度、50度,100度) 为条件对照。清水(软水) 、河水(硬水) 对加酶洗衣粉影响中,清水(软水) 、河水(硬水) 为相互对照。用缺素营养液培养的出现缺素症状的植株加入某元素后恢复正常为自身对照。 2.2 等量性原则——每次实验所加试剂的量要相等。 2.3 单因子变量的原则。 实验变量剖析

在实验过程中变量是指可被操纵控制的在性质和数量上可以变化的特定因素或条件,具体分析如下 ①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

a.实验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的条件和因子,是作用于实验对象的刺激变量(也称自变量),自变量须以实验目的和假设为依据,应具有可变性和可操作性。

b.反应变量(又称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产生反应或发生变化的变量,反应变量是研究是否成功的证据,应具可测性和客观性。

c.二者关系: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即具因果关系。

②无关变量(控制变量)是指与研究目标无关,但却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实验者应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否则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认定、我们常在实验过程中强调“选取生长状

况相同的幼苗”“数量大小相同的种子”“置于相同并适宜条件下培养”“加入等量的清水”等均是为了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案例剖析】例如,生物课本内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低温(冰),适温(60℃),高温(沸水);酶的活性变化即反应变量;试管的洁净度,淀粉酶的稀释度,可溶性淀粉的浓度,碘液的量和浓度,温度处理时间,操作程序等是无关变量。实验中不论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每个自变量对应一个因变量,此外还要做到操作规范。在实验设计、实施的全过程中,应严格操纵实验变量,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尽可能消除误差,获取较为精确的反应变量。

3 实验设计的4性

3.1 科学性:这是实验方案设计的首要原则(原理、操作、程序、方法正确)。 3.2 安全性:尽量避免危险性操作(如果必须使用,要注明,防止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 3.3 可行性:实验设计应切实可行,所选取药品、仪器、设备在中学现有实验室内能够完成。 3.4 简约性:实验方案尽可能简易方便(用药少/步骤少/时间短)。 总之,a.原理正确,b.效果明显,c.装置简单,d.操作安全。

4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设计一个实验,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4.1:确定实验目的:如验证或探究哪一生物学现象。实验目的就是实验的方向。 4.2:实验原理(实验所依据的科学道理):达到目的所采用的理论依据。 4.3:实验对象: 达到目的所采用的生物材料。 4.4:实验条件:达到实验目的所必备的条件。 4.5:制定实验步骤:要达到实验目的,必然是一个逐步进行实验的过程。需要制定一个计划,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步步相连,最终取得一定的现象和结果。

为了使实验设计清晰明了、富有条理,具体的实验步骤要用“1、2、3??”或其它顺序符号表示。实验过程中如果用到了两个以上相同的器材,也应对其进行编号,以防混淆。

4.6: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确定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 4.7:实验结果的分析等。

5.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

5. 1、确认原理、提出假设;

5.2、构思过程选择方法(如是否用对比实验法); 5.3、设计步骤;

5.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5.5、认定结论。

6.根据条件设计实验的基本技巧:

6. 1、要充分利用题目所给条件、材料用具及有关提示; 6. 2、过程要完整,且衔接合理;

6.3、要注意各步骤的顺序。有时顺序一乱,就会出现科学性的错误; 6. 4、设计方案要充分联系教材中的有关知识点及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点;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