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重点(考试必过)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重点(考试必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辩须“法乎天,顺乎礼义”。

(4)言和政治密切相关,不同的言对政治起到不同的作用。 3.关于“乐”的理论(1)关于音乐的产生: 音乐起源于人的灵感。 《乐记》: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音乐对人的教化感染作用:

“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就在于寓教于乐,“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促进“民和睦”相处。

(3)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音乐可以表现政治的治乱,可以改变社会。

它对整个社会的民情风俗乃至国家的安危治乱发生直接影响。

“故先王遵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修其形,正其乐,而天下顺矣”(4)音乐对社会象征作用,能反映出时代社会的风貌。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

9 / 45

4.提倡中和之美《劝学》: “乐之中和也”《乐论》: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荀子反复强调“中和”,也就是指将各种相异或对立的事物调和起来,达到一种和谐状态。

一方面是说,艺术是兼收并蓄的,而对于人来讲要懂得胸怀的宽容;另一方面,艺术以和谐为美,对于人来讲要懂得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协调运用而非将其极端化发展。

二、道家文艺观先秦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艺思想是与儒家并驾齐驱的一个大派别,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主要的文艺观点有: (一)崇尚自由。 追求精神自有的生活态度。 老庄都主张自有的生活态度。

《庄子》书中特别体现出要求摆脱束缚、追求精神自有的生活理想。 《庄子·秋水》宁愿“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愿“死而留骨为贵”。 《老子》《庄子》中都体现出追求真纯人格、反对虚伪矫饰的精神。 他们追求物我一体,天人合一,认为人只有“顺物自然”、自然无为,才能实现自由精神的张扬。

(二)崇尚自然无为。

崇尚自然是《老子》《庄子》中的核心观点。

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基本特征,强调顺应自然。 “以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0 / 45

”庄子崇尚“天地之美”,就是自然之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之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自然无为。

他们都主张任自然、任真,这对后人崇尚本色天然之类有了重要作用。 (三)言意之辩庄子对于言意关系的看法是“言不能尽意”和“得意而忘言”说。

(1)庄子的“道”具有非语言能认知的模糊性,所以庄子主张以“无言”来体悟“道”。

具体到文艺创作中,便直接表现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

(2)庄子认为,“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

”所以要从“言”外、“意”外去体悟“道”的形象性。

“言”既然不能尽“意”中之“道”,则“言”其实也就难以尽“意”。 (3)解决这问题的关键在于“得意忘言”。 庄子认为:

“言”是“意”的基础,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即不要拘泥于表面的语言文字,而应去探寻文字以外的真正意义,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启发人们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来想象和联想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

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 一。

(5)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

11 / 45

(四)虚静、心斋、坐忘(名词解释)“虚静”说是庄子强调的体道的方法和途径,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实现虚静的方法是“心斋”、“坐忘”,必须在“绝学弃智”,从内心深入把握整个宇宙万物,洞察它的变化发展规律,进入到一个“大明”的境界。

“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广泛地运用于诗书画乐等领域。 “心斋”“坐忘”是庄子提出的体道的良好总方式。 《庄子·人世间》: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即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

《庄子·大宗师》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即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 “心斋”、“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其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

质言之,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对后来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12 / 45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