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技术方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技术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测方法可以有效弥补过去监测手段的不足,为洞窟渗漏水治理和文化遗产雕刻防风化治理提供数据资料,将监测工作同保护治理工程紧密结合,对于文物保护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监测体系建设过程中,根据文化遗产类文物监测对仪器设备高要求的特殊性,仪器设备选择上均选用体型小、性能稳定、灵敏度高、适合野外长期使用的各种先进设备,很好的满足了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需要。仪器设备施工安装中,所有仪器、探头和传感器布局和位置均经过专家现场仔细勘察和论证,确保设备设置的合理和高效性。施工中为了确保文物安全,坚持对文物本体最小干预原则,所有的监测数据通过无线进行传输,最大限度减少对文物本体的干扰和对环境造成影响。

3、监测成果的实用性

通过监测设备采集的监测数据全部收集汇总与新成立的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监测中心,该中心有专业人员负责文化遗产日常监测工作。通过在监测中心的监测平台可实现实时在线收集、整理和分析各项监测数据资料。通过科研人员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解读,可以为《世界遗产年度报告》的编写,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技术研究、保护治理工程实施、保护治理效果评估等提供详实的第一手现场数据资料,提高保护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试运行以来,各

项监测设备运转和监测数据传输正常,文化遗产文物监测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六、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综述

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测工作不仅仅是某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责任。1972年11月16日,第17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在此次会议上各国代表团以及世界遗产组织一直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当时,《公约》中还提到世界遗产地监测工作的要求及规定。随着遗产地保护状况中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国际组织和缔约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也越来越认识到遗产监测工作的重要性。1994年,世界遗产监测工作始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自身的职责之一,并要求遗产地所在的缔约国也要积极的开展监测工作,更好的保护本国的世界遗产。之后,各国也开展了遗产监测工作的讨论及经验交流,国际上也提出了相应的规范性的要求。1996年的,国际组织对世界遗产定期报告以及反应性监测都提出相应的规范要求,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要求遗产所在的缔约国每6年提交一份定期报告,世界遗产组织也很据遗产的所出现的情况开展反应性监测,目的是使各国世界遗产能够长久的维护下去。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演变和完善,国际世界遗产监测管理系统逐渐形成了反应性监测制度和定期报告制度,并得到缔约国的广泛认可和执行。

6.1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原则

? 标准一致:按照电子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规范要求,采用ECIQ主干系统统一的标准代码体系,完善卫生监测信息化建设数据标准和基础代码。

? 业务衔接:与ECIQ主干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有机衔接,对主干系统中涉及的温度、湿度等已开发的功能不再重复建设;采用电子服务平台统一对外提供公共服务。

? 信息互通:通过统一的交换平台,实现与相关部委的信息互换;业务运作模块与地方文化遗产行政部门等相对接。

? 继承创新:全面升级改造现有卫生检疫“大通关”信息化业务系统,充分借鉴直属局已有系统的开发成果,加以完善整合。

? 网络共享:系统利用大通关业务专网,采用全国数据大集中/分布式数据相结合,计划部署在北京双活数据中心。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决策系统的“一网四库三平台”,一网是指依托大通关业务专网及其数据中心,搭建系统运行环境;四、平台是指业务监管、风险预警决策、公共服务三大平台。 6.2两个个平台 6.2.1监测平台

在规范业务流程和统一数据标准的基础上,实现文化遗产核心业务的电子化监管,涵盖口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建设任务包括:

(1)整合完善文化遗产监测子系统; (2)整合完善文化遗产监督业务子系统; (3)整合完善文化遗产监管系统;

(4)世界文化遗产核心能力动态监管子系统; (5)其他系统 6.2.2风险预警决策平台

(1)收集中国境内文化遗产的目录

(2)运用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采用HEALTHMAP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