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技术方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技术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二、构件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意义和目标 2.1.意义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运行体系的建立,可及早的发现和辨别文化遗产本体及其赋存环境的细微变化,并给出其变化的定量分析,不仅能为风险评估预警和尽早实施应对控制给出重要依据,也为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可能可必要的条件,是实现对遗产地的本体的预防性跋扈的关键。同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运行体系的建立不但可以实现遗产气象监测、微环境监测、本体监测、载体监测、游客承载量监测和安防监控系统的信息集成和信息共享,促进了个相关监测部门间的协作合作关系,而且,还可以确定遗产保护、管理、利用中所遇事件的轻重缓急关系,并依据事件不同的重要性程度,提出相应的报送、预警方式和相应措施,进而提高遗产的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文化遗产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顺利过渡。此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实践经验也可供其他世界遗产地检测预警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因此开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目标

通过检测预警体系的建立,全面实现文化遗产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管理;实现相关监测指标动态信息报送、分析、统计、发布。以及信息查询与检索的功能,从整体上提高提高检测管理水平;提高监测信息管理,

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应急响应处置方案,实现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报险情可预控、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管理目标,进一步提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的利用水平,为其他遗产地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供示范。

三、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构成

以文化遗产为例,文化遗产位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两山夹一河”构成了龙门基本的地形地貌,2000多个窟龛就分布于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对文化遗产保护区的监测主要包括文物环境监测,文物本体病害监测,文化遗产安全监测,保护区划监测、游客状况监测、保护规划监测等几个方面。环境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文化遗产区温湿度、风向、风速、大气降水、光强、土壤含水率、噪音、酸雨、震动等环境因素监测;本体病害监测主要包括:洞窟温湿度、光强、风向、风速、降水、壁面渗漏水、光强度、风化、岩体开裂、冷凝水等文物病害相关因素实施监测。文化遗产文物安全监测是对文化遗产文物保护范围内的文物安全进行监测,主要有安防、消防状况的监测。保护区划监测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及缓冲区(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各种建设活动。游客状况监测包括对游客人流统计、行为影响、游客安全、满意度等开展监测。保护规划监测主要针对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按照文物保护分期规划的内容和进度实施,保护规划的实施效果等。

目前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已经建设完成文物环境监测,文物本体病

害监测,文化遗产安全监测等三部分的监测内容,取得了良好的监测效果,其余几项正在分批实施建设中。 3.1、文化遗产环境监测

文化遗产文物环境监测主要包括文化遗产外部环境和洞窟内部微环境的监测。文化遗产建有两个区域环境观测点,24小时不间断对文化遗产的气象环境及大气质量进行监测。环境监测点分别位于文化遗产南门外的牡丹园内及文化遗产中心区的万佛洞项区域,监测内容包括:温湿度、降雨量、光强度、地表含水率、风速、风向、负氧离子含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震动、噪音等因素。洞窟微环境的监测主要针对潜溪寺、宾阳洞、奉先寺、擂鼓台、看经寺等大型洞窟的内部环境温湿度、壁面温度、二氧化碳含量等开展连续监测。

环境监测的目的在于掌握文化遗产文物所处的气象环境,较为准确地了解文化遗产所处的保存环境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从而为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提供帮助。

例如,2003年之前,大量车辆穿过文化遗产景区的洛伊公路,对文化遗产大气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早在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文化遗产时,洛阳市政府郑重承诺,将洛伊公路龙门段改道,使其不在通过文化遗产景区。这一承诺在2003年得以实现。另外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龙门东西两山退耕还林1300亩。通过多项环境治理措

施,各种大气污染物含量明显降低,特别是能同石灰岩雕刻产生反应加速雕刻表面风化模糊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含量有显著减少,同时降尘、总悬浮颗粒物、噪音等指数都大为降低,另根据地震部门测定,汽车震动对文化遗产的危害已经消除。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文化遗产小区域内的保存环境质量显著提高,极为有效的降低了大气环境等因素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文化遗产的大气监测数据对比

监测地点

SO2(ppb)封闭

前/后

NOX(ppb)封闭前/后

空气中总悬浮颗粒(mg/m3)封闭前/后

噪声(dB)

封闭前/后

文化遗产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