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14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手段来调节收入差距,使之维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 3.怎样分析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理论)。 答:(1)财政支出增长似乎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条规律。社会主义国家的支出比重在改革以前也呈现出扩张的趋势,改革时期之所以下降,是因为政府在摆脱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一旦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上述下降趋势理应逆转,改革之初财政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可能会在某一时期终止,转而趋于回升,达到适度水平则相对停滞。

(2)政府活动扩张论,也称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

瓦格纳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所谓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

(2)梯度渐进增长论,也称内外因素论。是指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公共支出呈阶梯状增长。 内在因素。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支出上升会与GDP上升呈线性关系。

外在因素。倘若发生了外部冲突,比如战争,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这也是所谓的“替代效应”,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公共支出的比重增加。但在危急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一般情况是,一个国家在结束战争之后,总有大量的国债,公共支出会持续很高。

(3)经济发展阶段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等。

在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对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4)官僚行为增长论。这里官僚特指负责政府提供服务部门的代理人集团。官僚以追求机构最大化为目标,机构规模越大,官僚们的权利越大。正因为官僚机构以机制规模最大化作为目标,导致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超出了共用品最优产出水平所需的支出水平。

4.试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意义,并简略说明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财政收支过程,就是将资源集中到政府手中,并由政府支配使用,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国家要考虑如何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这就产生了一个效益评价问题。当然,只有当资源集中到政府手中能发挥更大的效益时,政府占有资源才是对社会有益的。财政支出要讲求效益,其根据就在这里。通常说,财政支出的规模应当适当,结构应当合理,根本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是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

所谓效益,就是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所谓提高经济效益,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有: 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受益人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

33

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成本—效用分析法:也称为成本—效应分析法,是在实物目标确定之后,通过对各种可能的方案的成本计算,帮助选择效率最高的方案的方法。

因素分析评分法:将影响投入(财政支出)和产出(效益)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进行分析,并将投入产出比进行计算据以评价的一种方法。

最低成本法:也最低费用选择法,适用于那引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 5.论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经济意义及其对财政职能的影响。

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财政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

这种分类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 1.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此类支出当然也影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后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这已脱离开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难以换算。由于以上原因,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也在相当大和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同微观经济主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谈判情况而定,显然,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3.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对于向政府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它们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及其销售收入同生产成本的对比关系,所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发生。因而,对于可以得到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微观经济主体来说,它们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和生产能力,而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显然,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注意到上述区别,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比重大些,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6.试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及途径。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主要是从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换,这一转换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体制,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是开征社会保险税。第二,要实现居民长期储蓄的积累.保值和增值。有必要培育和发展长期融资市场,促使居民长期储蓄向投资转化。 从80年代中期社会保障的改革拉开序幕,现在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主要内容有:1.养老保险 2.失业保险 3.城市职工医疗保险 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险。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仍属初建,运行时间不长,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在进一步完善中应遵循以下思路:

保障水平必须和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及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中阶段,生产力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要害还在于人口众多,地区间.城乡间的差距较大,

34

国家.社会.个人的承受能力比较低,保障水平过高,将脱离实际难以实施,最终加重政府的负担。

起点宜低不宜高。社会保障支出的特点是呈刚性增长趋势,起点一旦确立,只会升不会降。 实行“两个挂钩”,重视资金的营运。从长远看,养老金的变动要同工资增长和价格指数挂钩,即所谓指数化,同时采取可靠的形式运营积累下来的基金,保障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建立防止保障基金贬值的屏障。

加快制定和出台社会保障法,实现规范化和法制化。

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和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加强社会保障收支的管理。 三大体系:

1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2社会救济:城市低保(主要方面).城镇低工资者的工资补贴.五保户和灾民救济。 3 社会福利:福利院.军烈属等。 我国养老保险的运行模式:

1现收现付制:征现在工作人的税,发现给现在被保障的人; 2基金累计制:自我积累,自我养老,制度上对其进行优惠;

两者结合,政府管一部分.个人积累一部分。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运行方式。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对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但还存在不足和缺陷。改革方向: 筹资模式:

1)现收现付和基金式。

2)目前我国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的筹资,模式上属于现收现付。现在,我国养老的个人账户实际上是“空帐”运行,他不能发挥记账功能,也不能发挥积累资金的作用。养老金转轨的主要矛盾是现有职工的双重负担问题,即为了积累储备基金,在职职工既要为已经退休的或即将退休的老职工缴费,有要为自己今后的退休生活退休生活缴费。 开征社会保险税。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 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养老和医疗。发向:发展农村的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并“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社会保障制度”。 7.如何理解财政补贴的社会经济意义,如何正确运用财政补贴?

答: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财政补贴的意义有五个: (1)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

(2)以少量的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4)消除“排挤效应”。 (5)社会经济稳定的效应。

正确运用财政补贴,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财政补贴制度:在总量上,减少财政补贴项目,压缩财政补贴规模;在结构上,规范补贴方式,调整分配格局。 (2)改革补贴方式,重新规范财政补贴的重点和范围。 (3)改革财政补贴制度的配套措施。

1)建立以市场价格为主体的价格体系和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2)转换国有企业经营体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进一步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 4)改革工资制度和住房补贴制度。

35

5)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8.如何理解税收支出概念,并论述税收支出的作用? 答:(1)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2)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第一,照顾性税收支出,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这类税收支出明显带有财政补贴性质,目的在于扶植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或微利企业以及外贸企业,以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保持基本平衡。

第二,刺激性税收支出,主要是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增进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等。这类税收支出是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方面,税收的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也主要表现于此。

(3)税收支出的形式。就刺激经济活动和调节社会生活的税收支出而言,其一般形式大致有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等。

(4)税收支出与其他政府支出一样,必须经过国家预算控制程序方可实施。税收支出预算控制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建造统一的税收支出帐户以及临时性与制度化相结合的控制方法。

11.分析制约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因素,他们的规模怎样才是适度的? (1)行政管理费 1)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按费用要素区分,行政管理费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2)行政管理费的规模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直接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总体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

3)从长期观察,前两个因素(经济总体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与行政管理费规模应呈正相关和比较稳定的关系,否则,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行政管理费的弹性系数(行政管理费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率)理应维持在0~1之间。 政府职能范围及其相应的机构设置与行政管理费的使用效率有直接关系。行政管理费由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组成,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机构设置的多少,以及由此决定的机关工作人员的多少,是决定行政管理费规模的关键因素。对此,要转变政府职能,削减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和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

此外,行政管理费理应向公用经费倾斜,明确界定公用经费,杜绝变相私人消费,防止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

4)总之,行政管理费应当维持多大规模,最终还是要通过正常的政治程序来完善和解决,要进一步完善政治程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透明度,使公民能得到充分信息并实施有效监督。

可行的办法,是对行政管理费支出的绝对规模或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规定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指标,并由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审计部门对之实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和立法监督。

同时,财政部门必须对行政管理费加强管理和监督,适应行政机构改革,规范行政管理费供应范围,完善行政经费定额和考核办法,坚持支出程序,加强检察监督,走向法制化.规范化。

(2)国防费

1)国防支出,是用于国防建设和人民解放军方面的费用,包括国防费.民兵建设费.国防

3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