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14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科研事业费和防空经费等。

2)国防支出根据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以一贯之的增减变化规律。国防费的合理规模需要从国际与国内形势进行战略性思考。

根据“国防经济学”的理论,国防的目的是保卫国家不受侵犯,侵犯之敌或可能的侵犯之敌位于何方,可能动员的侵犯力量有多大,有效地遏制这些侵犯所需的军事力量要有多大,都可以估计出来,并可以量化为若干指标,就为确定国防费奠定了基础。一国可以首先确定所需的军事打击力量规模,然后为此制定军事措施计划,再为执行各个计划项目拟定各种可以替代的实施方案,对各个方案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比较,选定成本最小而效益最大的方案,最后,根据被选定的方案所需资金,编制国防支出的预算。这被称为“计划—方案—预算”制度。

这一制度被认为可以广泛运用在军费预算上,尽管尚有缺陷,但毕竟为制定国防预算提供了若干可以遵循的规则。

1)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国防费比例小,结构不合理。而国家财政困难,就很难保证国防建设跟上世界各国国防现代化的步伐。国力增强了,而国防力量却相对弱了,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9.论述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决定作用。

(1)财政收入规模水平是由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但从根本上说,首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经济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和价格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2)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及其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就多,一般而言,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两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 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考察,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大都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中,中等收入国家又都大都高于低收入国家,绝对额和相对数都如此。说明一个财政原理: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源可以丰裕的。

(3)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但生产技术水平是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所以,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研究的深化。简单地说,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之为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的增长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更是如此。 10.分析价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答:1.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所以,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的变化必然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 2.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财政收入同比例地增长,则表现为财政收入的“虚增”,即名义增长而实际无增长。 3.价格上升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几种不同情况:

第一,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财政收入实际增长加名义增长。

第二,价格上升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收入名义上正增长,而实际上负增长。

37

第三,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升率大体一致,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实际上不增不减。 4.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引发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原因。倘若物价水平的上升主要是由财政赤字引致的,在流通中过多的货币量是因弥补财政赤字造成的结果,国家财政会通过财政赤字从GDP再分配中分得更大的份额;在GDP只有因物价上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是通过价格在分配机制实现的。 二是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如果是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增长而提高,随着名义收入下降而降低档次,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得份额将有所增减。如果实行的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这就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如果实行的是定额税,税收收入的增长总要低于物价上涨率,所以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长,而实际必然是下降的。 5.另外,产品的比价关系也会影响财政收入,缘于两个原因:(1)产品比价变动会引起货币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等经济主体间的转移,形成GDP的再分配,使财源分布结构发生变化;(2)各经济主体适用的税收比率不同,这样,当产品比价发生变化时,相关企业.部门和个人上缴的税利有增有减,其综合结果就是对财政收入的最终影响。 6.市场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而上下浮动,主要是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发生再分配,随着价格的上下浮动也会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

第一: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而销价不动。财政要对粮食部门和商业部门给予补贴,表现为财政收入的减少;如果同时提高销价,财政对居民给予补贴,表现为财政支出的增加。 第二:生产资料提价,财政不可能增加收入,因为从生产资料提价所增加的税收,几乎要被使用生产资料的加工部门因成本上升而利润下降所减少的收入全部抵消。

第三:能源.交通价格的提高,许多因缺乏自我消化能力的企业,也需要财政给予补贴,而减少财政收入(或增加财政支出)。

11.试论税收的中性原则和税收的调节作用。 税收的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 税收的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会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2.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会发生在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税收的“中性”原则包括两层含义,(1)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2)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二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我国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在商品课税税制的设计上也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

应当指出,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 12.试论所得课税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所得税就是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所得税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和优点。 税负相对公平。纯收入,净所得为计征依据,合乎量能课税的原则。所得税有起征点.免征额和扣除项目,照顾低收入者,不影响基本生活。 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所得课税是以纳税人的总收入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应税所得额为课征对象,征税环节单一。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额不够成商品价格

38

的追加,且不易转嫁。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对跨国所得征税是任何主权国应有的权益,需要利用所得税,来参与纳税人跨国所得的分配,维护本国利益。

课税的弹性。所得来源于经济资源的利用和剩余产品的增加,税源可靠,并且灵活调整。 所得课税的缺陷:

所得税的开征及其财源受企业利润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制约;

所得税的累进课税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纳税人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计征管理也比较复杂,需要较高的税务管理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广泛推行往往遇到困难。 另外,有观点认为同商品课税相比所得税的经济调节功能显弱,不易有效地体现政府的经济政策。

我国所得课税的特点:1.一向以商品课税为主,所得课税还刚刚起步。2.西方发达国家的所得课税是以个人所得税为主,而我国仍以企业所得税为主,但个人所得税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受到重视。

所得税是国家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的杠杆,所得税的后两种功能在当今社会倍受重视,并成为各国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主要传导工具。所得税是一种有效的再分配手段。它通过累进课征可以缩小社会贫富和企业之间实际收入水平的差距;通过减税免税对特殊困难的纳税人给以种种照顾,从而缓解了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所得税也是政府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 我国所得课税的功能仍然相对较弱,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深化,所得课税的功能将逐步得到运用和发挥 13. 试论国债的功能

答:国债的政策功能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当今各国家的普遍做法。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当然,对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不能绝对化,不能把国债视为弥补财政赤字的灵丹妙药。因为:(1) 财政赤字过大,形成债台高筑,还本付息的压力又会引至赤字的进一步扩大,互为因果,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2)社会的闲置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的必要资金,从而降低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 2. 筹集建设资金。国债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要与国债的弥补财政赤字功能区别开来。这可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财政类型.国债发行方式.目的和用途上以及从国债收入的性质等方面区分。

3. 调节经济。国债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体现在生产建设,社会消费以及弥补财政赤字方面。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手段,而且是金融政策手段,国债券是可以流通债券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短期国债券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从而调节货币需求与供给的重要手段。 14.分析国债的负担与限度,如何控制国债的规模? 答:1. 国债的负担

国债的负担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1)认购人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他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力。(2)政府负担,即债务人负担。政府借债是有偿的,到期要还本付息,尽管政府借债时获得了经济效益,但偿债却体现为一种支出,借债的过程也就是国债负担的形成过程,所以,政府借债要考虑偿还能力,只能量力而行。(3)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也就是当政府以新债还旧债的方式难以继续时,最终是以税收来还本付息。马克思所说的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就是指

39

国债与税收的这种关系。(4)代际负担。国债不仅形成一种当前的负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向后推移,形成代际负担。正常的债务转移同时可以为后代创造更多财富或奠定创造财富的基础,而反之留给后代的只有净债务,则完全是一种愧对子孙的短期行为。 2. 国债的限度。

国债的限度源于国债的负担。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国债规模的指标分为绝对规模指标和相对规模指标。表示国债绝对规模的指标有:(1)历年累计债务的总规模(2)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3)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表示国债相对规模的方面有:(1)国债负担率,即用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2)从个别应债主体看,则以当年发行额占应债主体的收入水平的比重来表示。

3. 国债规模的制约因素。

由于国债会形成一种社会负担,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对国债总规模的控制是防止债务危机的重要环节,而控制当年发行额和到期偿还额,特别是严格控制未偿还的国债余额,是控制国债规模失控的主要手段。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1)通过对认购人负担能力的制约来控制国债规模,因为认购主体负担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2)通过对政府偿债能力的制约来控制国债发行规模。(3)通过对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等方面的制约来控制国债负担能力和限度。

4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