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课程名称:温病学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

目的要求

1.掌握温病的特点.

2.熟悉温病、温疫、新感温病、伏邪温病的定义;温病与伤

寒的关系;温病与温疫的关系;温病与温毒的关系。

3.了解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基本内容

1.明确温病的概念是由温邪所引起的一类急性热病,而不是

某一病证。注意温病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

2.简述历代医家对温病的认识。

3.重点讲述温病在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等四个共同特点。

4.简述温病的范围和分类方法。

5.介绍温病与伤寒、温病与温疫、温病与温毒在概念上的关

系。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一、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

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其内涵,一是病因为温邪,二是证候及病机特点为热象偏盛,

易化燥伤阴。以上两点决定了这类疾病的属性为温热性质,而有别

于伤寒或其他属性的疾病。

其外延,一是温病属于外感热病,不同于内伤杂病。二是温病

是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非单一病种。

二、温病的特点

课程名称:温病学

(-)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1.温病是由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引起。

(1)“温邪”始见于叶天士的《温热论》,温邪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暑湿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

(2)吴又可提出的异气、杂气、疠气。

(3)温毒病邪:六淫之邪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

2.温邪致病的特异性

(1)从外侵袭人体,致病迅速,有别于内伤杂病。 (2)温热性质显著,易消耗人体阴津。 (3)不同的温邪大多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等。 (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1.传染性

(1)温病是感染温邪而引起的,并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因而具有传染性。大多数温病具有这一特性。

(2)现代医学中的传染性疾病不等同于温病。如现代医学中的肺结核属于传染性疾病,但它不是温病;同样,中暑和风温中的大叶性肺炎是温病,但它们没有传染性。

(3)传染性在古代又称染易,《素问·刺法论》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易,即移的意思,染易即指温病之邪可在人群中移易。刘完素《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称疫病为“传染”,并列有传染专节。吴又可《温疫论》把通过空气感染的称为“天受”,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称为“传染”,说:“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2.流行性

(1)流行性是指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扩散。温病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古代称流行性为“天行”或“时行”。

(2)流行的程度和范围各不相同。例如宋代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就说:“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

在古代能引起大流行的瘟疫:天花、鼠疫、霍乱。

现代能引起流行的典型的温病主要是流行性感冒。

此外,还有流脑、乙脑。

叶天士:“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吴为江苏,西临太湖,东临东海,湿气较重。

课程名称:温病学

则偏着一家。”指明了流行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大流行”、“小而吐鲁番盆地,气候

干燥,降水量很小。

流行”和“散发”。(流行范围极广,甚至蔓延到世界各地的称为两地的地域差别很大流行;在短时间内集中多数病例发生,称为暴发;由于自然地理大,所形成的致病因

素必然不同。

条件的差别,某些温病只在一定地区流行,称为地方性。温病亦可 散在发生。吴又可《温疫论》也有盛行之年、衰少之年、不行之年

规律性:

等有关温病流行程度的论述。盛行之年是在较大范围的流行,衰少由表入里

由浅入深 之年是在较小范围的流行,不行之年指当年没有温疫流行。)

由轻到重

3.季节性 由虚致实

(1)温病在特定季节气候条件下发生及流行,称为季节性。大由功能失常到实质损

多数温病具有这一特性,因此又称温病为“四时温病”。

例如春季温暖多风,故多风热病邪为患,容易发生风温。夏季

暑热炎蒸,故多暑热、暑湿为患,容易发生暑温、暑湿等。长夏季

节,天气炎热,湿气尤重,故多湿热致病,容易发生湿温等。

(2)同时,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人体的反应性

及抗病能力。

例如冬春季节肺卫功能易于失职,为风热病邪的入侵提供了条 件,如应寒而反暖,或温风过暧,腠理开疏,风热病邪容易侵入肺

卫,发生风温。夏季,或夏秋之交的季节,湿热、暑湿较重,脾胃 功能呆滞,运化功能减弱,不能运化水谷之湿,使湿邪停聚化热,

此时若摄入秽浊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内外合邪,易导致湿温、暑

湿病的发生。

4.地域性

(1)温病的发生与流行常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

(2)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条件不同,对温邪的形成

和致病产生影响。

(3)同时不同地域的人,体质类型、生活习惯、卫生条件等均

有差异,对不同温邪的感受性、传播、流行等产生影响。

一些温病在某一地域较易发生,而在其他地域则较少见。

(三)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课程名称:温病学

温病病程的阶段性是由于在温邪的作用下,导致卫气营血及三

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具有规律性变化所决定的。主

要表现为:

1.邪在卫分阶段,温邪初袭人体病变多在卫分。 2.邪在气分阶段,温邪由卫分传入气分,则导致里热炽盛。

3.邪在营分阶段,温邪由气分传入营分,导致营热阴伤。

4.邪在血分阶段,温邪由营分传入血分,导致动血耗血。

5.恢复期阶段,患者正气渐复,逐渐康复痊愈。 卫气营血的病机演变规律,涉及到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

肝肾的病机变化(详见温病辨证章)。总的来讲,温病的前期阶段 多以机体功能失常为主,后期阶段则以实质损害为明显,主要是阴

津的耗损及重要脏器的损害。

湿热性质的温邪在病变发展中,有湿热化燥化火的过程,在卫、

气分阶段,往往需经过湿邪燥化,方可逐渐入营入血。

温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反映了温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病

情由轻加重,病变由实转虚,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发展变化。

(四)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1.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温病一旦发生,即有病邪传变的可 能,温邪传变速度一般较快,有相应的复杂多样的证候变化。温病

中有极少数疾病起病较缓,传变较慢(如湿温),这只是与温病中 的其他疾病相比较而言,不能与内科杂病中的慢性病发病和变化缓

根据病证性质分类在

慢相等同。 于突出“证”——辨

2.发热为主症 发热是温病必见之症,还有热象偏重的症状证论治

伴随存在,如口渴、心烦、溲赤、舌红、脉数等。

3.易出现险恶证候 病程中容易出现斑疹及动风、动血、闭

窍等险恶证候。斑疹常出现于多种温病中,甚至是某些温病的必有

表现,这些温病可称为发疹性温病。温邪内陷心营(血),可闭塞机窍,或引动肝风而痉厥兼臻,甚至内闭外脱;热盛迫血,可出现急性的多部位、多窍道出血,如咯血、呕血、便血、尿血、阴道出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