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词中的花影意象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浅析宋词中的花影意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此词写于作者被贬于处州(今浙江丽水)时,词上阕主要写烂漫又充满生气的春景,“花影乱,莺声碎” 一句尤能体现春的灵动。面对如此盛景,作者触景生情,想起自己与所待之人的离别来,心像被什么掏空了一样。思绪随着天空碧云一起飘飞 ,昔日西池宴集盛会的画面不禁浮现在眼前,“ 鵷鹭同飞盖”。那是一次盛况空前的使他愉悦的宴会,那时的他是风光无限的。而如今,只觉“飞红万里愁如海” , 表达了因政治上遭受挫折产生的复杂心绪。词中描写春景的只有两句,“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这两句只用花影、莺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却尽得春意。这里的花影是乱的,花朵是飘飞的(飞红),花是实物,影是虚幻之物,一虚一实皆是他的愁绪。花团锦簇,影子都是相互依靠的,而自己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该句着一乱字,不仅是写花影繁乱,更是自己思绪之乱,因而花影又成了词人寄托感情的载体。这首词花影零乱、落红缤纷、莺声杂碎的意象,抒写了自己因官场失意,政治理想又成为泡影的现实打击,从而无法排解内心的愁苦与忧伤。

朦胧虚幻、颜色深黑是影的鲜明特点,许多词人对此又有暗喻,赋予花影特定的内涵。如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词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对宋词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辛稼轩同时也是南宋时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抗金名臣,尽管他屡次上书要求抗金,但因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由妥协派掌权,始终未能施展他的抱负,所以他的诗歌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壮志未酬的孤苦心境。此词为其代表作之一。首句写出月景的阔大,然后即景入情,不禁仰天向嫦娥发问:“被白发,欺人奈何?”此时发问定怀悲愤之情,作者一生以金戈铁马、收复失地、报效祖国为己任,如今自己已两鬓斑白,仍不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不能使他实现报国理想的便是那软弱无能的南宋统治集团了。词的下阕,作者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到月宫,想砍掉那产生阴影的月桂树,以此暗示自己想要消除黑暗的决心,更强烈的表现词人远大的抱负和为实现理想的顽强意志。这里的桂婆娑即是挡住月光给大地带来阴影,带给人民黑暗的桂影,暗指南宋朝廷内外的妥协势力,也包括侵略中原的金人势力。桂影意象的运用给全

11

词披上了一件朦胧的外衣,增加了词的想象的艺术魅力,并且词人赋予它的特定的内涵使它完成了表达作者强烈爱国感情的重任。

4.文人多以花影意象入词的原因

花影自古以来就是颇受文人喜爱的意象之一,也向它寄托了各种情感和思绪。它是一个充满柔情和魅力的意象,容易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花影美丽朦胧,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它频繁的出现出现在宋代词人的笔下,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审美心态息息相关。

4.1宋人爱花赏花的风气盛行

花是世间上最美的植物之一,也是最惹人怜爱的植物之一。自古以来,文人莫不钟爱花的,早在诗经中就有把花比作美人的,楚辞中也留下不少赞美花的篇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爱花风气逐渐形成,但在宋代爱花风气才达到了巅峰。两宋时期,虽然期间时常战乱不断,但朝廷内部却政治统一,有过一段相当长的相对和平的历史时期,又由于当时推行的经济和文化政策,促使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经济在宋代发展迅速,使得人们生活富足,尤其是一些达官显贵,那么消遣娱乐注重精神世界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人们以闲适的姿态种花赏花,追求赏心悦目的精神感受,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产生对自然之美的向往,成为了一桩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不可或缺的雅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对宋代市民生活有详细的记载,其中有一段关于宋人探春赏花的融融景象,“大底京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次第春蓉满野,暖律暄晴,万花争出,粉墙细柳??芳草如茵??金樽折翠簪红。”①既然爱花,必定要赏花种花。皇家园林种植繁多的奇花异卉不必多说,注重享乐的官员们的私家园林也必是种了不少繁花,足够争奇斗艳姹紫嫣红了。此外,宋代花市、花会频繁举办,逛花市和赴花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比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之一。据记载,宋代还有宋代花卉商品性消费,即买花和付钱去专人种植的园林赏花,陆游有诗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可见宋人爱花已到了如此痴迷的地步,视线所及之处必有各种花卉婀娜多姿的倩影,加之有光的地方一定会产生影,那么花影随时产生在那些文人雅士面前,随时随地做诗,用文笔描绘眼前之景,花影映入词人眼帘便成为词作中意象之一了。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8):478-480

12

宋人还爱夜游赏花。宋马麟秉烛夜游图为我们展现了宋人夜游赏花的图景:夜里朦胧又飘渺的薄雾,伴随着淡淡的月光,在黝黑又幽长的长廊前,短亭旁,一株株海棠似一个个穿着素纱绫罗的脸上胭脂微醺着红晕的害羞的少女,在夜间睁大了眼睛想要把这世界好好瞧上一番。恰时,屋内的主人瞥到了开得如此盛的海棠,便唤来了仆人,点上了蜡烛,在微弱的烛光的辉映下,朦胧的花影夹杂着迷人的芳香使他驻足不前,索性搬来一张凉椅立在这花前,深情的望着这绰约的红颜,如痴如醉。如此诗情如此画意,词人一时兴起,信手拈来,恐怕也就有了“烛光花影夜葱茏”(《浣溪沙》)“月移花影上回廊”(《青玉案》)“把曲阑干垂手处烛光花影疏”(《临江仙》)这样好的词句了吧。

4.2宋代至柔的文人情怀

自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建立宋朝以后,为了不再重蹈唐后期因为藩镇割据和宦官频繁干政而使国家灭亡的悲剧,推行了“崇文抑武”的政策,从此文人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加上受到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影响,因此处于士人阶层的文人们不再像唐朝时那样充满野心或奋激勃发,而是趋向平和甚至有些柔弱,词作中多反映个人生活和心境。这样,宋词的主题多是关于男欢女爱、离愁别绪、孤寂怀人等关注词人自身心理的,所以又说词人是多情的。杨海明曾经提出:“‘多情’已成为中晚唐至两宋士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气质。”①如魏晋诗人推崇建安风骨那般,宋代词人推崇柔美多情。

这“多情”恰好从他们的词作中体现出来,尤其是他们咏物词作的繁荣。据统计,全宋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有花和风,这两个字足以看出宋人笔下写出的作品大多是有关风花雪月的。无论风花,还是雪月,都是比较柔美的意象,这足以说明宋代词人对花影这种优美柔和而又清新朦胧意象有种偏执的喜欢。形成宋代文人至柔的文学心理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党政高压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政治失意,这种失意使他们把情感都寄托在所见所感之物上。譬如张镃的一首咏蟋蟀的诗,郑文焯在校《白石道人歌曲》评价到:“功父《满庭芳》词咏蟋蟀儿,清隽幽美,实擅词家能事,有观止之叹。”②其中出现了许多柔美的意象,如月、梧桐,露水、幽草、萤火和花影等。“满身花影,犹自追寻”一句使意境

①②

杨海明.唐宋词美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98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456

13

更为幽远,全诗以捉蟋蟀为线索,儿时与今时情境不同,突出今时的孤独悲苦,暗含今不胜昔、时光易逝之悲。

5.结束语

花影意象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花影意象出现的频率之多让人无法不引起重视,由于很多作品并未全部收录到《全唐诗》或《全宋词》等有权威的学术性著作中去,因此论文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宋词进行论述。整体来说,花影意象主要传达或喜或悲两种情感,喜之情感见于记录京都盛事,歌颂太平等个人情感不强的作品中,这类作品只是把花影意象当做美丽的景物来描写,因此并无研究之价值。另外一类表现悲情的作品在宋词中众多,因此做了细致的分析,探究其作为特定意象的符号学意义。

花影意象不仅饱含了花朵盛开绚烂的喜悦和引人珍惜之情,还饱含了影之缭乱朦胧给人带来思绪波动和暗含忧愁之情。花影意象在历史的进程中一直充当着人们抒发各种情感的载体,不仅因为它创造的意境优美,与其他意象组合可以使诗词的境界全出,还因为花影意象本身虚实结合、若隐若现地特点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花影意象既有花意象美艳妖娆的特点,亦有影意象朦胧婉约的特点,通过不断进入作品与作者的文化观念和情感态度契合,已经成为一种艺术符号传达特定的情感。

其一,花影是花朵投射之影,为虚幻之物,多出现在明媚亮丽的春景意境之中,这时花影的朦胧虚幻易使作者联想到人生的虚幻和短暂。人生俯仰之间,便“朝如青丝暮成雪”了。(《将进酒》)光阴似箭,人生短暂,春光易随花落消逝,词人因此大多产生了伤春惜春之情和时光易逝容颜易老之悲。

其二,花影是随风而动,影动即是心动,心动就是主人公相思之情的流动。花影还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位置,因此花影移动是时间消逝的见证。相思之时,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早日和爱人相见。另外,花影熙熙攘攘,人孤身只影。此时,花影移动寄托了闺怨相思和孤寂怀人的特定情感。

其三,花影虚幻朦胧且昏暗,与黑暗之物有暗合之处。许多词人以花影暗指朝廷或官场黑暗黑暗势力,表达自己在政治仕途遭遇的愁苦悲愤的情感。

宋词之后,花影意象在元明清之后也获得长足发展,无论是在诗词还是在曲词杂剧中,都丰富了花影意象的情感内蕴。如元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名

14

句“月影花影,疑是玉人来”传达了女主人公因花影微动而相思情感愈浓。明代朱权的诗句“睡觉满身花影乱,池塘风定月团圆”是借花影意象来暗指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生查子》)明代唐寅的诗句“鸟声花影留人住,不赏东风也是痴”则通过花影意象寄托了春光大好和及时行乐的春愁情怀。(《杏林春燕》)明代爱国诗人夏完淳“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婆”(《罗门引·春金夜》)。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组都对花影意象都有生动的描写,说明花影意象作为一个虚实结合的意象已深深地印入文人的脑海里,引起他们的心灵共鸣。

参考文献

[1] 薛砺若.宋词通论[M].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

[2] 赵明华.原来宋词可以这样读[M].黑龙江科学技术社,2011, (2). [3] 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 唐圭璋. 唐宋词鉴赏大辞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5] 杨海明. 唐宋词美学[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6] 李春艳. 宋词中的落花意象[D]. 河南大学,2011.

[7] 胡萍. 宋词中“影”的运用及其审美观照[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2). [8] 徐中玉. 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 吴熊和. 宋词精品[M].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10] 辛然.原来宋词可以这样读[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 童庆炳.文艺心理学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2). [12]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13] 唐圭璋.全宋词[M].中华书局,1965.

Simple Analysis on the Hankage Image of Ci Poetry

Abstract :Hankage images and is one of the highest frequency features in the image, and video image in its illusory empty spirit characteristic is quite popular with scholars. Hankage image as a combination of image and video image, nature also become one of the high frequency features in the image. For hankage image itself has soft hazy, complicat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llusory, borrow its build more beautiful so poets profound, serenity, downy, artistic conception convey base, when feeling lonely acacia or political frustration, emotional meaning.

Keywords: image hankage emotional implication of ci poetry

15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