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吕国—南阳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古吕国—南阳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吕国”家何方?

侯建

夏、商、周三代的古吕国究竟在哪里,一直颇多争议。即便是在承认 “吕国南阳说”的前提下也有分歧。如早在2005年,南阳古吕国姜子牙文化研究筹委会就召开了一次“南阳古吕国姜子牙故里文化研讨会”,认定今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董营为姜子牙故里所在地。

关于古吕国的具体所在,古籍中不乏相关记载。如《括地志》云:“古吕城在邓州南阳县西三十里,吕尚先祖封。”这也是那次“研讨会”所作“吕国王村说”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诚然,《括地志》作为唐代地理名著,在分叙华夏各州山川、古迹时,大多引经据典,尤以六朝舆地书籍为佐证。因为它距离三代不甚遥远,所论确凿,唐宋著作多有称引,因此书中界标“吕国在邓州南阳县西三十里”可作定论。

但有一点需要明确,根据肜(róng)良翰先生在《隋唐时期南阳治所变迁考》中所作研究表明: “唐《括地志》所指的邓州南阳县故城,也就是隋唐时期的南阳县故城,当在今南阳西南的潦河镇,不在今天的南阳市。??相应的商周时期吕城??应在今南阳县潦河镇以西三十里的镇平县境了。”

隋唐以后,南阳县治所又北迁至今南阳市。后人不查,发生误会,竟以今之南阳市为坐标,将其西三十里的王村董营附会为吕国遗址。如《元一统志》

云:“南阳县西有董吕村,即古吕城。”《明一统志》因袭其说云:“吕城在府西三十里,虞夏时封吕望先祖于此,今名董吕村。”再到后来各代所出诸志和辞典又沿袭元明志书。一时间,“吕国王村说”似乎已成定论。

无独有偶,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说:“梅溪经宛西吕城东。”经专家考证,潦河在隋唐时称梅溪河,元朝时改称柳河,明代才开始称潦河。潦河是卧龙区和镇平县的界河,所以吕国的地理位置应当在潦河以西的镇平县境内,但王村董营的地理位置却在潦河以东,它是不是古吕国已不言而喻。

再者,如果说吕国在王村董营,那么即便是沧海桑田也总该有蛛丝马迹吧。事实上,就现今可知的信息,该村无论是在地表还是在地下都没有古文化的踪迹,偌大一个文明古国难道会平白无故人间蒸发了不成?

2005年,《南阳晚报》发表郭起华、丁进元的署名文章《姜子牙故里起波澜》提出明确质疑:“需要探讨的是,子牙故里在古吕国的何处,是否就是王村乡的董吕营村??姜子牙故里的具体地点,除了这些记述,目前尚无实物为证,也没有出土文物佐证。”

我们实在应该为记者的冷静与理智拊掌叫好,因为就目前来看,卧龙区王村乡的董营村只不过是一个后起的近代村落而已,与一个“古”字真是风马牛不相及。

至于2005年,《大河报》发表首席记者郭启朝的文章《当地研究者宣称姜自牙故里在南阳》中提到:“据董营百姓讲,旧时村东有三座元代石碑,第一个是‘古吕城址’,第二个是‘董吕村’,第三个是‘吕尚故里’”,也实在好

理解,因为明眼人一看“元代”二字,结合《元一统志》的错误,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中国历史战乱频仍,南阳之地兵家必争,加之瘟疫流行等原因,“北民”数次南迁,成为“客家”,现在居民多为明清移民。莫说董吕营今名董营不知现在还有没有吕姓,即便有,他们有多少可能又有多大能耐足以从夏商周三代一直留居到今?至于搬出一本家谱,指出几个坟头(绝对不够古老)来同样是吓不住人的。因为凡是吕尚的后裔说不定都能拿出一本家谱来,但吕尚的后裔遍天下。

吕国不在王村,又会在哪里呢?曾任镇平县县志办主任、档案馆主任的胡会云先生在早年所著《吕之历史、地望与人文》一文中明确主张古吕国的具体界标应在隋唐时期邓州南阳县(今潦河镇)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侯集镇马圈王、宋小庄(含沙庄)一带。

当然,支持 “吕国(城)侯集说”,除了文献的记载,还应该有其他的印证。

经有关专家初步考查,在马圈王、宋小庄(含沙庄)一带,地表、地下文化遗留范围之广、内容之多令人感叹。

单是遗留文化层的中心区域周围长达10多公里,文化层厚达5—8米,地表文化遗物到处可见。仅从宋小庄一小块菜地里,文物工作者就发现了从新石器时期至宋代的各种器皿残片,且无断代。附近几个村庄盛产硝土(即专业人士所言之文化层),至少从清代开始,农民就挖硝土肥田。

有文物工作者认为,如此大规模的文化遗留,在河南省内实属罕见。

建国前,该地带不断有文物出土,著名的有“万户侯印”。

建国后,同时出土有大量夏、商、周等朝代完整器物。

代表文物之一:泥质灰陶绳纹大口樽。1976年夏天出土。通高21﹒8厘米,口径23﹒5厘米,底径10﹒5厘米。敞口,圆唇、卷沿,束颈,折肩,口与肩平,腹壁斜直,平底内凸,肩部饰弦纹和一周索状附加堆纹,对称饰有两耳。腹壁饰篮纹。为古人用来储存黄酒的容器。该大口樽与淅川下王岗遗址二里头文化三期Ⅱ式大口樽器形相似。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代表文物之二:绳纹灰陶澄滤器(又称刻槽盆)。通高12.5厘米,口径20厘米,半圆球形,敞口、圆唇、圜底,口带有流,内壁布满斜状“澄滤纹”,造型美观,工艺精湛,为古人澄滤黄酒中残留酒糟的器具。被视为“国宝”收藏。

这两件文物经河南省洛阳文物工作站鉴定,均属于偃师二里头文化三期(夏代)典型器物,与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颍州、南阳,夏人之居也”的记载相吻合、相印证,为研究中国夏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代表文物之三:短柄灰陶豆。泥质灰陶,敞口,弧壁,豆盘较深,短粗柄,喇叭状足,通体磨光。属于商朝器物。

代表文物之四:高细柄或矮细柄浅盘豆。属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器物。

1975年在该地带以北约4公里处的赵河壶瓶嘴原倒流水处发现春秋时期贵族墓,该墓出土十余件铜器,其中有“双耳云雷纹铜鼎”。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