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各章习题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植物生理学各章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早春寒冷季节,水稻浸种催芽时,常用温水淋种和不时翻种。 4、植物的光呼吸和暗呼吸有哪些区别? 精选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B

4、C

5、A

6、A

7、B

8、B 9、C

10、 C 11、 C 12、 A 13、B 14、 A 15、 C (二)是非题 1、× 11、√

2、√ 12、×

3、× 13、×

4、× 14、×

5、√ 15、√

6、×

7、×

8、√

9、×

10、×

(三)问答题

1、(1) 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生命活动所需的大部分能量。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和运输、有

机物的合成和运输、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等,都是靠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2) 呼吸过程中间产物为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即呼吸作用在植物体内有机物转变方面起着枢纽作用。

2、植物细胞呼吸主要有三条途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戊糖磷酸途径。

糖酵解和戊糖磷酸途径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中进行。糖酵解、戊糖磷酸途径和三羧酸循环是相互联系的。糖酵解过程是细胞利用呼吸底物蔗糖等分解成Glu,Glu进一步转变为丙酮酸的过程;而三羧酸循环是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分解成CO2和水的过程。戊糖磷酸途径是糖酵解的中间产物G6P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酸,然后进一步产生CO2和生成NADPH的过程。所以这三条途径是相互联系的。

3、植物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由4种蛋白复合体组成。

复合体Ⅰ(complex I),也称NADH脱氢酶(NADH dehydrogenase),由结合紧密的辅因子FMN和几个Fe-S中心组成,其作用是将线粒体基质中的NADH+H+的2对电子即4个质子泵到膜间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同时复合体也经过Fe-S中心将电子转移给泛醌(ubiquinone, UQ或Q)。

复合体Ⅱ(complex Ⅱ),又叫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由FAD和3个Fe-S中心组成。它的功能是催化琥珀酸氧化为延胡索酸,并把H转移到UQ生成UQH2。此复合体不泵出质子。

复合体Ⅲ(complex Ⅲ),又称细胞色素bc1复合物(Cytochrome bc1 complex),它氧化还原型泛醌,生成UQH2,UQH2把电子经过1个Fe-S中心,2个Cytb(Cytb565和Cytb560)

和1个Cytc1最后传到Cytc。Cytc是小蛋白体,疏松地附在内膜的外表面,其功能是在复合体Ⅲ和Ⅳ之间传递电子。此复合体泵出4个质子到膜间间隙。

复合体Ⅳ,又称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含2个铜中心(CuA和CuB),Cyta和Cyta3。复合体Ⅳ是末端氧化酶(terminal oxidase),把Cytc的电子传给O2,激发 O2并与基质中的H+结合形成H2O,每传递一对电子时,有2个H+泵出。

4、陆生高等植物无氧呼吸过久就会死亡,这是因为(1)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使细胞质

的蛋白质变性。(2)氧化1mol葡萄糖产生的能量少,要维持正常的生理就要消耗更多的有机物,这样体内养分耗损过多。(3)没有丙酮酸的有氧分解过程,缺少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

5、粮食贮藏时要降低呼吸速率。因为呼吸速率高会大量消耗有机物;呼吸放出的水分会使

粮堆湿度增大,粮食“出汗”,呼吸加强;呼吸放出的热量又使粮温增高,反过来又促使呼吸增强,同时高温高湿使微生物迅速繁殖,最后导致粮食变质。

6、果实成熟时产生呼吸骤变的原因是:

(1)随着果实发育,细胞内线粒体增多,呼吸酶活性增高。 (2)产生了天然的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刺激了呼吸酶活性的提高。 (3)乙烯释放量增加,诱导抗氰呼吸。 (4)糖酵解关键酶被活化,呼吸酶活性增强。

7、春天如果温度过低,就会导致秧苗发烂,这是因为低温破坏了线粒体的结构,呼吸“空转”,

缺乏能量,引起代谢紊乱的缘故。

8、三羧酸循环在植物细胞内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因为(1)三羧酸循环是植物的有氧呼吸的

重要途径。(2)三羧酸循环一系列的脱羧反应是呼吸作用释放CO2的来源。一个丙酮酸分子可以产生三个CO2分子;当外界的CO2浓度增高时,脱氢反应减慢,呼吸作用受到抑制。三羧酸循环中释放的CO2是来自于水和被氧化的底物。(3)在三羧酸循环中有5次脱氢,再经过一系列呼吸传递体的传递,释放出能量,最后与氧结合成水。因此,氢的氧化过程,实际是放能过程。(4)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蛋白质和核酸及其他物质的共同代谢过程,相互紧密相连。

9、目前广泛被人们接受解释氧化磷酸机理的是P. Mitchell提出的化学渗透假说。它认为线

粒体基质的NADH传递电子给O2的同时,3次把基质的H+释放到线粒体膜间间隙。由于内膜不让泵出的H+自由地返回基质。因此膜外侧[H+]高于膜内侧而形成跨膜pH梯度(△pH),同时也产生跨膜电位梯度(△E)。这两种梯度便建立起跨膜的电化学势梯度(△μH+),于是使膜间隙的H+通过并激活内膜上FOF1-ATP合成酶(即复合体V),驱

动ADP和Pi结合形成ATP。

10、植物细胞中1mol蔗糖彻底氧化成CO2和H2O 可产生60molATP。即糖酵解过程通过底

物水平磷酸化产生4molATP;产生的4mol NADH,按1.5ATP/NADH计算,则形6molATP。糖酵解共产生10molATP。三羧酸循环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4molATP;产生4molFADH2,以1.5ATP/FADH2 计算,形成6molATP;产生16molNADH,按2.5ATP/NADH计算,则形成40molATP。三羧酸循环可合成50molATP。将上述两途径产生的ATP数目相加,即60molATP。

第五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代谢

(一)选择题

1、萜类的种类是根据( )数目来定。 A、异戊二烯 B、异戊丁烯 C、丙烯 2、倍半萜含有( )异戊二烯单位。 A、一个半 B、三个 C、六个

3、生物碱分子中含有( ),因而具有碱性。 A、氧环 B、碱环 C、一个含N的环 4、下列物质组合当中,( )属于次级产物。

A、脂肪和生物碱 B、生物碱和萜类 C、蛋白质和脂肪 5、下列物质中属于倍半萜的是( )。 A、法呢醇 B、柠檬酸 C、橡胶

6、大多数植物酚类的生物合成都是从( )开始。 A、乙醛酸 B、苯丙氨酸 C、丙酮酸

7、下列物质中,( )的生物合成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为起点。 A、木质素 B、花青素 C、生物碱 8、生物碱分子结构中有一个杂环是( )。 A、含氧杂环 B、含氮杂环 C、含硫杂环

(二)是非题

1、萜类种类是根据异戊二烯数目而定,因此可分为单萜、倍半萜、双萜、三萜、四萜和多萜等。( )

2、橡胶是多萜类高分子化合物,它是橡胶树的乳汁的主要成分。( ) 3、柠檬酸和樟脑属于双萜类化合物。( ) 4、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始起物是异戊二烯。( ) 5、PAL是形成酚类的一个重要调节酶。( )

6、木质素是简单酚类的醇衍生物的聚合物,其成分因植物种类而异。( ) 7、胡萝卜和叶黄素属于四萜类化合物。( )

8、萜类生物合成有2条途径,甲羟戊酸途径和3-PGA/丙酮酸途径。( )

(三)问答题

1、萜类分类依据是什么?生物合成途径如何? 2、植物体中木质素是怎样形成的?

3、植物体内存在的重要类萜有什么生理意义?

五、思考与讨论

1、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对人类有什么作用? 2、植物的花为什么会有多种多样的颜色?

精选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B 5、A 6、B 7、A 8、B (二)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三) 问答题

1、萜类是根据异戊二烯的数目进行分类的,可分为以下种类:单萜、倍半萜、双萜、三萜、四萜和多萜等。其生物合成有两条途径:甲羟戊酸途径和甲基赤藓醇磷酸途径。

2、木质素的生物合成是以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为起点。首先,苯丙氨酸转变为桂皮酸, 桂皮酸和酪氨酸又分别转变为4-香豆酸,然后,4-香豆酸形成了咖啡酸,阿魏酸,5-羟基阿魏酸和芥子酸。它们分别与乙酰辅酶A结合,相应地被催化为高能CoA硫酯衍生物,进一步被还原为相应的醛,再被脱氢酶还原为相应的醇,即4-香豆醇、松柏醇,5-羟基阿魏醇和芥子醇。

上述四种醇类经过糖基化作用,进一步形成葡萄香豆醇、松柏苷、5-羟基阿魏苷

和丁香苷,再通过质膜运输到细胞壁,在β-糖苷酶作用下释放出相应的单体(醇)最后这些单体经过氧化和聚合作用形成木质素。

3、(1)挥发油,多是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它能使植物引诱昆

虫传粉,或防止动物的侵袭。

(2)固醇,是三萜类的衍生物,是质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它是与昆虫脱皮有关的植物脱皮激素的成分。

(3)类胡萝卜素是四萜的衍生物,包括胡萝卜素、叶黄素、番茄红素等,常能决定花、叶和果实的颜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能吸收光能,参与光合作用,胡萝卜素也是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

(4)橡胶是最有名的高分子化合物,一般由1500-15000 个异戊二烯单位所组成。橡胶由橡胶树的乳汁管流出,对植物有保护作用,如封闭伤口和防御食草动物取食等。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