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章的课堂笔记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完整word)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章的课堂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及主要类型

1)分类:自然天体(恒星、行星等)人造天体(运行中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如下表所示:

2)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地月系 (2)天体系统的层次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

宇宙(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

(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①同向性②共面性③近圆性

4、对地球的影响: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行星:水、金、地和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①. 扰动地球大气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③. 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④. 可能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1、宇宙环境条件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③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源。 4、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形状、温度、成分)

2、太阳辐射能

二、地球的自转与时差 1 1)概念:

1、昼夜交替

一、昼夜交替现象

1、昼夜现象的产生(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1)晨线(弃暗投明)、昏线(弃明投暗)晨昏线的画法:在太阳光照侧视图上,过地心作太阳光线的垂线即为该日晨昏线(注意二至日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反映出极圈内的极昼或极夜状况) (2)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3)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

2

(4)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2、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

地方时的计算: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 4分钟/两地经度差×1°(东加西减) 3、时区与区时 二、地方时

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计算原则:“东加西减”原则

注意: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时、 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 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0时) 三、时区

1、中央经线的经度数=已知时区数*15° 2、区时的计算方法:

(1)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序号=已知某地经度/15°=商```余数 若余数<7.5°,则时区数取商;若余数>7.5°,则时区数取商+1

已知是东经度,则求出的是东时区;已知是西经度,则求出的是西时区 (2)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异区相加,同区相减)。 (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东加西减。

1、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状况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渐长,夜渐短; (3)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 还可以根据昼弧和夜弧所跨的经度来推算。

3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角(一天之内是变化的):白天>0°黑夜<0°;晨昏线上=0°; 2)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的最大值)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①. 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而且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②. 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二分日: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计算

H=90°- 纬度差=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同减异加) 5)应用:练习册P17 4、四季和五带的更替

我国:以“四立”划分 (1)四季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2)五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温带(南回归线—南极圈)、北寒带(北极圈—北极点)、南寒带(南极圈—南极点) 5、黄赤交角的大小与五带的范围

(1)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2)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3)若黄赤交角变大(变小) 热带范围变大(变小) 寒带范围变大(变小) 温带范围变小(变大)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3.日界线

人为日界线:日界线(180°经线) 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180° 0时 减一天 昨加一天 天 今 昨

天 天 减一天 加一天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南左北右赤道无) 判定:以物体初始运动方向为准 三、地球公转与季节

今天 纵波 快 固液气三态 横波 较慢 固态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2、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4 圈层 地壳 地 幔 上 下 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

4、常见的热力环流: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详见练习册P22)

古登堡界面 2900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地 外核 液体 (一)作用力 核 内核 固态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hap) (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

1006 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力。

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1008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在同一副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的地方,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1010 部分 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水圈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1002 (1)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等压线 等 之中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1004 生物圈 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生存环境 与大气、水和岩石圈(1)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1006 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2)可以减小风速

(二)风向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008 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010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北半球)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与等压线 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近地面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原动力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白天气温,阴天与晴天相比,阴天低、晴天高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等压线 高压指向低压 (白天多云好比地球撑着一把伞) 平 行 于 等 压 线 5、大气的保温作用:多云夜晚的气温高于晴朗的(夜晚多云好比为地球盖了一张被子);阴天的 地 转 偏 向 力 昼夜温差小于晴天。 斜 穿 等 压 线 二、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摩 擦 力 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

4、在等压线图上画风向的方法:(详见练习册P25)

气的水平运动

5、风力的判读 :(练习册P25)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深度(km) 33 物质状态 固态 陆厚洋薄 固态 软流层(岩浆)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高度 一般情况 气温高、气压低

5

气温低、气压高

越往高、气压越低 不同高度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意义(略)、全球性大气环流(概念、意义)

2、假设一: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不公转(只考虑高低纬冷热不均) 结果:形成单圈环流 3、假设二:地表均一、地球不公转(只考虑高低 纬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暖暖气团锋 主动移向冷气团 单一冷多云、连续暖气团控制,“一场春雨一场暖” 气团控性降水(多气温升高、气制,天在锋前) 压降低、天气气晴朗 转晴 单一气团控江淮准静止锋 (夏初);制,天气转晴 华南准静止锋(春末);昆明准静止锋(冬季) 准冷暖气单一气阴雨连绵静团势力团控天气 结果:三圈环流(低、中、高纬环流)、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以赤道低气压带为轴,南北对称,止相当 制,天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位风带)。

4、假设三:地表均一

结果: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6 5、地表不是均匀的,考虑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 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6、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因为海洋面积占优势)。 时间 被切断的气压带 亚洲大陆上的气压中心 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 1月 副极地低气压带(仅在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海洋上保留) 高压) 阿留申低压 7月 副热带高气压带(仅在海洋上保留)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7、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成因 风向 性质 分布地区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西北风 冬季:寒冷干燥 我国东部、朝夏季:东南风 夏季:温暖湿润 鲜半岛、日本 南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东北风 冬季:低温干燥 印度半岛、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夏季:西南风 夏季:温暖湿润 南半岛、我国性移动 西南 7、主要气候类型的比较(见学案) 8、气候类型的判断(导学案P30~31页)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1、锋面的定义

(1)气团是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2)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锋线是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锋是锋面和锋线的统称。 2、冷锋与天气 锋概念 符号 过境前过境时天过境后天气 实例 面 天气 气 冷冷气团单一暖阴天、降冷气团控制,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锋 主动移气团控雨、刮风、气温降低、气节的大风、沙尘暴、寒潮向暖气制,天降温(降水压升高、天气等 团 气晴朗 多在锋后) 转晴 “一场秋雨一场冷” 锋 气晴朗 5、冷、暖锋的判别:练习册P33页

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 7 2、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

3、锋面气旋:练习册P36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1、1、气候变化

1)概念(长期)

2)表现(冷暖、干湿)

地质历史时期:波动变化,冷暖干湿交替

3)类型 (距今一万年至几十亿年) 近现代时期:波动变暖

(近一两百年) 22、2、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 11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22人为原因:排放过量CO2;森林毁坏严重 二3、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1)海平面上升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