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古代汉语练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古代漢語練習

一、從漢字形體結構的演變,談一談漢字的發展演變規律。

答:说到汉字形体,或许大家都会首先反映出隶书、草书等书法的形象,那么熟悉,那么赏心悦目,那么神奇美妙??其实,上述这些只是代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某几个阶段。

汉字的形体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后期的甲骨文、金文。在此后的三千多年中历尽沧桑而沿用至今。其间汉字形体虽然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体变化是一脉相承的。从总体上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

汉字的字体演变,总的来说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古文(简帛文字)、小篆和早期隶书(秦代是承前启后的时代,秦代既使用小篆也使用隶书,但是秦代的隶书尚未完全成熟,因可称为早期隶书);今文字阶段的汉字则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今文字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至今。

从古至今汉字的形体发展有几次大的变化,即篆变、隶变、楷化、简化。正体、俗体之分,始终伴随着汉字发展的全过程。现在,我们有重点地来粗略了解一下汉字形体的这些演变以及每个阶段的汉字形体特点。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和西周早期的代表文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古老的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是以刀为书写工具、以龟甲兽骨为载体材料,其特点,从字形方面说:甲骨文是块体文字,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性;笔划的线条细瘦,直画居多;存在不少异字同形现象。从构形特点上说:甲骨文构形存在着上下、左右等多种构形方式,并且字形的相对位置也体现一定的意义;存在大量异体字,尤其是象形字中,字无定格;存在相当数量的合文。

金文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是两周盛行的主要的古文字,也叫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从字形特点上说:其一,

早期金文中有明显的块体,后来这些块体逐渐线条化;其二,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其三,注重字形美化。从构形特点上说:其一,部分构件趋于统一定型,相对于甲骨文减少了异体字;其二,后期的金文合文现象不再像早期那样常见。

籀文 又称为狭义上的“大篆”(广义的大篆也包括六国文字在内),是通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一种书体。其代表字样为公元前770年刻在石鼓上面的“石鼓文”。这些大篆由于采用凿刻的方法,在石头表面点击而成,因此可以避免刀具或者铸造的“书写”限制,基本反映了当时实际使用的汉字形体特点:笔划粗细均匀一致;大小接近方形,形体相对统一;结构工整,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混用的异体字得到统一。

六国古文或简帛文字 简帛文字,就是指书写在竹简和布帛上的文字。从春秋战国直至秦,普遍使用,也叫六国古文。从文字形体看,简帛文以毛笔书写,笔画圆转流畅,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从文字构形来看,笔画的简化与繁化并存。简帛文字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通行的文字。另外一种说法是,六国文字,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六国文字最可靠的资料是解放后出土的战国文物,主要有五种:战国金文、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器文字、简帛文字。

小篆 至此,汉字在其发展史上发生了第一次巨大的整改。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用丞相李斯的意见,作了“书同文”的工作,将社会上使用的纷繁的文字统一为小篆,这就是中国文字史上第一次政府行为,姑且称之为“篆变”。统一后的小篆保存在《说文解字》中。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小篆字系是对整个战国文字进行整理规范的结果。篆变的总体规律:简化和繁化;循化和讹化;分化和整化。因此可以说,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本着“书同文字”的思想强制推行的一种规范字体,和大篆并称“秦篆”,其中小篆是为正体。小篆的特点:从字形上看,其笔道线条化,字形匀圆齐整。从文字构形上看:字的结构定型;异体字减少;合文消失。

隶书 汉字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是在汉代,此时汉字的形体由小篆变为隶书,学术界称之为“隶变”。隶书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更甚说,隶变是汉字结构体制的根本变化,在汉字发展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隶书是由于秦官府令隶人佐书而得名,秦代小篆是主要字体,隶书只是一种新兴

的辅助字体,社会地位极低,使用者不论是徒隶,还是隶人,都是微职小官,“隶书”这一名称就表示了它的身份,隶书是上层统治者看不起的。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也就是说,隶书的特点有: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变篆书圆转的笔道;用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书法上有挑法、波势、和波磔。

关于隶变规律。一般可将“隶变”的特点归纳为形变、省变和讹变三种。形变指字体的结构基本不变;仅从小篆的线条形状变为隶书的笔画形状;省变指在形变的同时,把小篆的繁复字体改造隶书的简化字体;讹变指隶书的字形与小篆相比发生了无理据的变化。总而言之,隶书大大提高了汉字书写的速度,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一次变革。隶书使汉字的象形因素完全消失。

草书 草书由汉隶草化而成。其广义包括各个时期、各种形式的草体,如草篆、草隶、稿草、章草、今草、狂草、标准草书等等,其中以章草、今草、狂草为常见。章草是东汉章帝时盛行的汉隶的草率字体,其保存了汉隶的仰俯波势的笔形,虽有连笔,但仍能独立成字。今草产生于东汉末,由章草变化而来,其字形体连绵,字字相连,偶有不连,而气韵不断,

世称一笔书;其没有章草的波势,笔形完全是楷书化的草写,今草只能作为艺术作品供人欣赏。狂草产生于唐代,由于任意增减笔画,随兴致而书写,变化怪异,变成了纯艺术品。张旭是唐代的狂草名家。

楷书(真书) 汉字形体发生的第三次重大变化是楷化。楷书的“楷”是规矩整齐、可为楷模之意。又叫正书、真书,形成于东汉,系以隶字作楷法,省改波磔,增加钩趯而成。真书使汉字定型化,被称为楷化。楷书的特点:①楷书笔形平直,没有波折;②笔势伸展、大方;字形变扁方为方正,大小均匀工整;③楷书确立了汉字形体规范,两千年来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变。

真书是在隶书和“隶书之捷”章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隶书和章草的优点,纠正了隶书之难写和章草之简率等不。从中改变了隶书的笔势,并适当加以简化,使之成为形体长方,横平竖直,笔画清楚,准确易识,便于书写的“楷模”字体。真书从魏晋以来逐 步成为通用正体,自唐朝定型化(成熟)之

后一直沿用至今。唐代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书法家脱颖而出,世称“颜柳”和“颜筋柳骨”。

行书 产生于东汉末,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它“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行书中,草书成分多的叫草行或行草;楷书成分多的叫真行或行楷。因行书兼有楷书和草书的优点,易写易认,故魏晋以来一直成为日常应用最广的一种字体。东晋王羲之的行书历来为书法家所称道。

汉字形体在字形结构方面的演变的总趋势,简化是其一。简化,指将原来结构繁复的字变为相对简单、易写易认的字。简化贯穿汉字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比原字在笔画和形体上简化了的字,称为简体字。简体字旧称小写、简体字、简易字、书写体、俗体字等。与之相对,原来字形繁复的字就称为繁体字。汉字中的简体字由来已久。甲金文时期,金文为正体,甲骨文为俗体;春秋战国时期,简帛文字可视为俗体,而后隶书、草书、行书都可视为俗体字。唐宋后简体字渐多,因简体字易于书写,故在民间流行。

近代汉字的简化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第四次重大变革。1935年,在近代一些学者如陆费逵、钱玄同、陈望道等的推动下,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列简体字324个,这是我国历史上官方首次正式颁行的简体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称“文改会”)重点研究汉字简化问题,概括起来简化主要包括笔画的简化和自述的简化两方面。1956年,文改会在国务院有关指示下颁布了《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编印了《简化字总表》,其中共有2238个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废除了2264个繁体字。

纵观汉字形体演变的全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汉字是从新旧形体演变的矛盾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动力是以求书写之迅速,发展的趋势有二:一是稳定与变动,二是由繁趋简。而由繁趋简必然要损坏字源,因此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也就是对字源的否定过程。恩格斯说:“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的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否定自己的因素,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对字源的否定,是汉字内部的否定因素发展的结果,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扬弃。因为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对字源的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