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简答题及其答案2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马克思简答题及其答案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涵义?

2、论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4、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5、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关系。 6、如何理解创新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7、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8、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9、试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10、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12、为什么中国在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1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4、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15、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16、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7、为什么说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9、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为什么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2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

22、试述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23、如何理解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2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5、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26、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7、试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8、试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9、试述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30、试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31、试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32、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33、试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34、请你谈谈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

1、(1)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看,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3)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3)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4)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5)邓小平理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为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6)因此,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第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具体来说,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正是在上述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首先是因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其次,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能不能做到解放思想关系重大。思想解放了,想问题的思路就开了,办法就多了,路子就宽了,本来很难办成的事情也能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再次,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形势不断发生变化,新的问题不断出现,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重大的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如果不解放思想,这些新问题、新课题就很难解决。最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要深入贯切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科学地认识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必须解放思想。所以,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2

5、第一,解放思想也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前提和条件,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又为解放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根据和基础,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又是实事求是的实践目的和结果。

第三,四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基础,与时俱进是结果,求真务实是目的,缺一不可。

6、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①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就不能停顿。理论创新是关键,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②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③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7、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尤其是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完整的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8、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必须既反对“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也要反对右的“二次革命论”。

9、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指出,既然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阶段的革命是为了终结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既然中国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既然这个革命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它还曾领导过这个革命;既然这个革命的经济政策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就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但新民主主义革命又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在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

3

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10、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关系,就等于正确理解了全部中国革命。

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和不平衡性决定的。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国营经济将逐步扩大,成为国家的经济基础。与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社会。 12、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我国在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当时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第三,建国初期,党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地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了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形势开始缓和。

毛泽东正是在科学分析这些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13、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