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现代汉语词性分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 (-)名词

名词就是表示人或事物得词。例如:

指人得: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指物得: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 表时间得: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表处所得: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表方位得: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得)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得) (二)动词

动词就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得词。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瞧、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 表示判断:就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

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动词得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得意思,就是时态得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就是:AA 瞧——瞧瞧 想——想想 试——试试 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就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 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 休息——休息休息 动词比较复杂,有得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就是”

I、 “就是”用在名词前边就是动词,这种“就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就是周树人”、“牛就是反刍动物”、“她就是个开车得”、“就是她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就是丰年,我就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得了”等里面得“就是”仍就是动词,作谓语。 II、 “就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得确”、“实在”得意思,可以瞧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就是〕懂了”、“她〔就是〕勇敢”、“这样做〔就是〕好”。 2.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例如:

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 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 李光有在吗?(错) 李光在吗?/李光在不在?(对)

李老师有教过您吗?(错) 李老师教过您吗?/李老师曾经教过您吗?(对) 有受伤吗?(错) 受伤没有?(对) 3.助动词

助动词就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得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得主观意愿与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与了”。 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得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出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三)形容词

形容词就是表示人与事物得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得性质状态得词。例如:

表性质得: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热、坚固、平常

表形状得: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

表状态得: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 表数量得: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形容词得语法特点:

1、大部分形容词能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有一部分形容词本身带有某些程度得意义,不能再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雪白”、“血红”。还有加重叠词尾得形容词“黑乎乎、黑压压、黑洞洞,黑油油”以及其她形式“黑咕隆冬、黑不溜秋”也就是如此。

2.一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例如 单音节: AA式

高——高高(得) 大——大大(得) 红——红红(得) 慢——慢慢(得) 双音节:AABB式

老实——老老实实 整齐——整整齐齐 清楚——清清楚楚 大方——大大方方 或A里AB式

马虎——马里马虎 胡涂——胡里胡涂 慌张——慌里慌张 小气——小里小气

重叠后一般表示程度加深。用在名词前表示程度适中,兼带有爱称得感情色彩。如“高高得个子”、“红红儿得脸”。

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端正、纯洁、坚定、健全、壮大、活跃、严格、丰富”等就是形容词又就是动词,“端正态度”就是使态度端正得意思,“丰富文娱生活”就是使文娱生活丰富得意思。这里得“端正、丰富”就是动词。“直着身子”、“红着”、“花了眼”中得“直”、“红”、“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种状态,也应瞧作动词。 (四)数词

数词就是表示数目与次序得词。表示数目多少得叫基数词。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表示次序先后得叫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此外还有倍数、分数、概数。

倍数就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如“一倍、五倍、十倍”。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格式就是“几分之几”。概数得表示法有两种;第一,在基数后面分别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邻得两个基数连用,如“三四(个)”、“十七八(个)”、“五六百(个)”。此外,“三两(个)”。“三五(个)”等两个基数连用得习惯用语也表示概数。 数词得语法特点:

1、数词经常出现在量词前边,例如“一个”、“五本”、“两次”等等。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直接同名词组合,文言格式或习惯用法中,数词才直接修饰名词。例如“一针一线”“一草一木”“千山万水”“三心两意”等。

2、倍数只能用于数目得增加,不能用于数目得减少。分数既可用于数目得增加,也可用于数目得减少。表达数目得增减必须拿原来得数目做基数,不能拿增减后得数目做基数。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 1、 第一、表示数量增加得:

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例如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了四倍”,不能说“增加了五倍”。

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到(为)——包括底数,指增加后得总数。例如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到五倍”,不能说“增加到四倍”。 2、 第二、表示数量减少得:

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额。例如从十减少到一,应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说“减少了九倍”.

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指减少后得余数。例如从十减到一,以分数计算,应说“减少到十分之一”。 (五)量词

量词就是表示计算单位得词。可分两类: 1.名量词表示人与事物得单位。 (1)有专用得,如:

度量衡等单位:尺、丈、升、斗、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米 个体单位:个、位、件、本、间、把、条、根、棵、张、匹、块、片、 只、架、枝、艘、辆、幅、座、句、段、篇、章、首

集体单位:双、对、副、堆、批、群、帮,班、套、串、打(dá)、伙 不定单位:些、点

(2)有借用得,如: 摸(摸了摸、摸一摸)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与外语相比,其中量词特别丰富,这就使现代汉语增加了区别同音词得功能与形象化得表达手段,如“一口剑、一枝箭”,“一线阳光”,“一小串珠子”。 近几十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复合量词,例如: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