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德论”与“我宗”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新道德论”与“我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新道德论”与“我宗”

开篇:《天道》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既:古代通晓大道的人,首先阐明自然的规律而后才是道德,道德已经阐明而后才是仁义,仁义已经阐明而后才是职守,职守已经明确而后才是事物的外形和称谓,外形和称谓已经明确了而后才是依其才而任其职,依才任职已经明确而后才是恕免或废除,恕免或废除已经明确而后才是是非,是非明确而后才是赏罚。赏罚明确因而愚钝与聪颖的人都能相处合宜,尊贵和卑贱的人也都能各安其位;仁慈贤能和不良的人也才能都袭用真情。必须区分各自不同的才能,必须遵从各自不同的名分。用这样的办法来侍奉帝王,用这样的办法来养育百姓,用这样的办法来管理万物,用这样的办法来修养自身;智谋不宜用,必定归依自然,这就叫做天下太平,也就是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

中国是礼仪之帮,自古注重伦理道德。对于道德的研究,也有三千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率先将道德摆在了哲学的高度上;易、道、儒、墨、法、名......以及后来的禅宗,都对道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形成了各自独立的观点。可三千年来,道德到底是什么,道德是一成不变的么,为什么要信仰道德?可能没人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老祖宗们对道德的研究,也大都具有片面性,主观性,滞后性,更不能预测时代的脉搏, 赢得长久的认可。道德到底是什么,21世纪还应不应该坚守道德,为什么一定要坚守道德,怎样坚守道德?今天笔者就要站在古代先哲的肩膀上,站在时代的肩膀上,对道德进行重新的定义,重新的理解,进而重塑一种新的道德观念, 继承和创新一种新的道德哲学体系。-------(“我宗”即“德宗”)

我们通常讲德就会脱口而出道德,那么道德和德有什么关系呢,道和德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只不过可能是你不懂。春秋时的老子就将道和德赋予不同的含义,认为“道”是万物的由来,“德”是万物本性的依据。当然有点玄乎其玄,是明显的客观唯心主义。 首先万物的由来不可能是不存在着的道,既然不存在怎么会产生存在着的存在呢。其次将万物本性强加于德,这么说一只猫也有德,一只狗也有德,一株草也有德,一个人也有德,万物没有什么分别。你能让一只狗讲德么,不去因为一点食物去掐架,不为一只母狗去大打出手,不可能。他完全忽略了万物的特殊性,把德过于普遍化了。我们所讲的德是只有人这样的高级动物才存在的,动物植物那不叫德,叫自然野性。

道和德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笔者认为:“道”是世间万物应遵守的规律,具有普遍性。而“德”是人所需要遵守的规律(德的主体是人),具有特殊性。“德”其实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具有相对性。”德“是作为人的标志,是作一个人的根

本,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准绳。

笔者上面说的好像是德是人不可缺少的了,可还是有人会有疑问。我们知道凌驾于德之上还有法,还有各种规章制度,那才是人必须遵守的,德这个东西可以代替法么?笔者可以告诉你,法是强制性的,而德是自发性的。法不能标志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而德可以。道家讲求“物极必反”,儒家讲求“中庸”,下面笔者就用这种观点为大家提出一个“人之三性”的概念,为大家更清楚的解除上面的疑惑。

人之三性就是“朴性”“常性”“规性”。 何为“朴性”,就是人的基性,动物的本性(自然性)。道家主张“返朴归真”,讲求“人要弃智”,政治上讲求“愚民”政治,就源于人的基性-----“无为,无知但非无欲的童真时代”。我们都知道大脑还未发育完整,智力水平较低的儿童,也就接近于成年动物的水平,他们只会为食物所哭闹,为欲望的达不成所懊恼,很少会顾及他人。道家的道德实际上就是要达到这种无为无知更高的就是无欲的状态上,这种状态明显的违背了人类思维向上发展的规律,是一种退化,把人性回归到了动物性,不可取。用道家自己的想法\物极必反\这种思想已经达到了一种必反的极点。

何为“常性”,就是正常情况下只有人所拥有的行为性----德性,它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必不可少的一种随时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已成自然的东西。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就像现代人,一出生就已经接受了常性的教育,上学看书更使我们已经脱离不了人性的文明,这种文明其实就是隐形的道德的跟随,表现在外在就是道德的实践。当然这种道德的实践,也有一定学问,下文会提及。

何为“规性”,就是人的行为受到一种规定性的束缚,这也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规性,我们可以延伸到春秋时期的法家,其发展阶段可以归纳为,“势”:权力威势。“术”:政治权术。“法”:法律与规章制度。三个阶段。它是对人的一种强制性束缚 ,尤其是现代的法,他对维护社会秩序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它对人的规范只有特殊性,没有普遍性,很多事情是法律所规范不到的。而且法是人规定的具有局限性。如果我们强调绝对的法而不强调“德”,那势必会达到另一个极点,“物极必反”。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国家要只讲法的话,那势必会人人自危,人性丧失,长久必乱。

通过上述论述,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了。在人之三性中,只有常性是可取的,不偏不倚,中庸之道也。所以相比较我们倡德而不倡法或其他。那么下面我们就有理由谈一下“德”。

对于德,它的内在表现,我们不必多说,不言而喻。而其外在修为,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境界,即“己德““兼德”“无德”。

何为“己德”,广义是指在把持住自己的行为的同时有倾向的顾及他人。类似于孔子的思想,孔子讲求克己复礼以为仁,礼即为周礼、周的道德,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司其职。也是“亲亲,尊尊,贵贵”的有差别的爱人。进而引伸出更高层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当然这里的人还是有阶级性,孔子逃不出他的时代。孔子就是把持好自己的行为-----守礼,进而有倾向的仁者爱人。至于狭义上的“己德”就是指把持好自己的行为,修己不扰人。也就是提高自己的素养,不去做对人对己无益的事。

何为“兼德”,广义就是在自己有德行的情况下,还要帮助别人树立德行,达到一种道德的传递,简而言之“以德传德,天下为德”。狭义指 “兼爱”,类似于墨家思想,爱自己的父母也要爱别人的父母,讲究一种无差别的博爱,放大化就是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都要互爱,都要平等和谐互相帮助。

何为“无德”,道家讲求“无为而无不为”,佛家讲求“做而无所为”。“无德”就是一种道德的最高境界,“无德而无不德,德而无所为”,是说天下所有人都已经拥有德,都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德。“我即是德,德即是我”(我宗境界,后面会提及)。已经不需要外在的束缚,内在的修养,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德与人已经融为一体,已经不存在德,因为人便是德了。其实这种状态也是马克思所指的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天下大同的实现前提。

既然德有这样的境界,大家又会有疑问,德的这些境界又是怎样做到的呢?下面我们再给谈谈到德的方法论,“顺修”“自修”“达修”。

何为“顺修”,也就是顺其自然而修,人的社会修。这是作为一个人,处于人的社会,才会有的修行。一个人出生就要接受人的教育,这种后天教育才会使人成为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要抵触而是要顺其自然的接收,像知识的教育,德性的教育,总之就是(高等的)人的教育,文明的教化。

何为“自修”,自修的概念就大了,是在人认识到自己是人,而不是动物的前提下,自我的修行。其分为内修和外修。

内修:内心的修行,按照一定人的行为规范的自我控制。当然这种修行所提倡的行为规范,是有时代性的,随时代的改变而有不同的含义,但其最基本的教义是一成不变的,就是人的文明性,区别于禽兽。笔者认为当今21世纪的道德规范应该符合21世纪的现状,继而笔者提出“我宗”这个概念。“我宗”的八戒就是一种符合时代的内修标准。

我宗八戒:

所谓大度者,三忍而后发,不逾矩,智也 所谓伦理者,交而不弃,弃而不伤,和也

所谓德者,不欺弱,不恃强,长者尊,卑者敬,礼也 所谓为人者,处其事,行其言,正也 所谓交友者,尽吾心,忠吾志,信也 所谓做事者,耕于繁,善于思,勤也 所谓善恶者,善易恶,恶习善,仁也 所谓豪杰者,做一事,思两边,义也

下面我就对“我宗八戒”加以解释------【简论】

大度者:三忍而后发,不逾矩,智也

所谓三忍即当有人无理与你,不必当即给以回击,应该以礼让之。一让 再让 三让(三是一个不确定的数) 【此为大度】。如果对方还无理,就给以沉重回击【此为不懦弱】 做到让时,必须有一定的度,做到不逾矩,才可称为有智慧的人。

伦理者:交而不弃,弃而不伤,和也

我所说伦理即男女之关系,男女交友,既然相“交”了,就不要抛弃对方。如果抛弃对方就要做到合理,不令对方感到伤感。一定要做到和气 和睦

道德者:不欺弱,不恃强,长者尊,卑者敬,礼也

我所谓道德即 不欺负弱小,不害怕强权,做到不卑不亢。尊敬你的长辈,善待不如你的人。对待任何人以礼。(我将道德狭义化,此道德非彼道德)

为人者:处其事,行其言,正也

我所谓的为人即做人之道,为人处事要正派。说出的话就要去履行。总之要做到留正气于胸。

交友者:尽吾心,忠吾志,信也

我所谓的交友就是与朋友交往时,要尽心尽力。但要时刻保持自己的本心(即善)。当然交往时最重要的就是相互信任,讲求诚信。

做事者:耕于繁,善于思,勤也

我所谓的做事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 ,善于思考,最重要的就是要勤劳。

善恶者:善易恶,恶习善,仁也

我所谓的善恶者是一种辩证道德观,就是以你自身的正气去影响别人,带动别人行善。另一方面让恶人学习善行,真正做到以德服人,人人行善。

豪杰者:做一事,思两边,义也

我所谓的豪杰是讲“义”的,但要合理的讲“义”,行“义”时要权衡利弊,知道对错,好坏再去做。

小结

----------------------------------------------------------------------------------------------

诚然我宗的道德观与古之道德观有很大的不同,但有一点我认为很重要那就是其至少有些方面是符合时代的要求的。我相信只要人人都按着 新道德观上的要求做,社会会更加美好安定,人们之间相处会更加融洽,和谐。

外修:人处于社会中外在能力的修炼,我们讲究修德,但前提得是人这个生命体存在,即人得活着,这也是现代人认为德没有用的一个原因。人活着就一定要学一些处世方法,才能保证物质的充足。所以如何将活着与人的标志“德”相结合很重要,这也是外修的关键点。进而笔者想突破这个难度,尽量合理、符合时代的谈谈,当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古之五行学说的上乘之作《洪范》中的五事片言(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可以古为今用,给我们一些启示。(其翻译过来就是,一是态度,二是言论,三是观察,四是听闻,五是思考。态度要恭敬.言论要正当,观察要明白,听闻要聪敏,思考要通达。)如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