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病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脾胃系病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益胃,和中止痛。方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如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 6.试述吐酸的病因病机。

吐酸有寒热之分,以热证多见,属热者,多由肝郁化热犯胃所致;因寒者,多因脾胃虚弱,肝气以强凌弱犯胃而成。但总以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

7.试述嘈杂胃热证的证治方药。

嘈杂胃热证的症状主要有嘈杂而兼恶心吞酸,口渴喜冷,口臭心烦,脘闷痰多,多食易饥,或似饥非饥,舌质红,苔黄干,脉滑数。治法宜清热化痰和中。方用温胆汤加味。药如法夏、陈皮、竹茹、枳实、生姜、甘草。 8.试述通法在胃痛治疗中的应用。

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正如叶天士所谓“通字须究气血阴阳”。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 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9.试述痞满的诊断依据。

痞满的诊断依据是:(1)临床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10.痞满与鼓胀如何鉴别?

两者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11.试述痞满饮食内停证的证治方药。

痞满饮食内停证的症状主要有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治法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方如保和丸加减。药用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等。

12.试述痞满脾胃虚弱证的证治方药?

痞满脾胃虚弱证的症状主要有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宜补气健脾,升清降浊,方如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等。

13.在呕吐的证治中如何辨别虚实?

实证多由感受外邪、饮食停滞所致,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呕吐量多,呕吐物多有酸臭味。虚证多属内伤,有气虚、阴虚之别,呕吐物不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脉弱无力等症。

14.简述肝气犯胃证呕吐的主症、治法、代表方。

主症: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满,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代表方:四七汤

15.简述呕吐与反胃如何鉴别?

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以朝食暮吐,暮食

朝吐,终致完谷尽吐出而始感舒畅。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因胃气上逆所致,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 16.简述呕吐与噎膈如何鉴别?

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之病,进食哽噎不顺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呕吐大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 17.噎膈应与那些病证相鉴别?简述之。

噎膈当与反胃和梅核气相鉴别:

(1)噎膈与反胃:两者皆有食入即吐的症状,噎膈多系阴虚有热,主要表现胃吞咽困难,阻塞不下,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反胃多属阳虚有寒,主要表现为食尚能入,但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2)噎膈与梅核气:二者均见梗塞不舒的症状。噎膈系指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吞咽困难。梅核气则系气逆痰阻于喉咙,为无形之气,无吞咽困难及饮食不下的症状。

18.何谓噎膈?简要陈述其病因病机?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噎可单独出现,又可为膈的前驱症状,故常合并为噎膈;噎膈的病因复杂,主要与七情内伤,酒食不节,久病年老有关,致使气痰瘀交阻,津气耗伤,胃失通降而成。

19.试述噎膈痰气交阻证的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噎膈痰气交阻证可见吞咽梗阻,胸膈痞闷,情志舒畅时可稍有减轻,口干舌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方选启膈散加减;丹参、郁金、砂仁、沙参、砂仁、川贝、茯苓、荷叶蒂、杵头糠,可加瓜蒌、陈皮等。

20.试述噎膈重症的病机及临床表现。

如在噎膈轻证痰气交阻的基础上又形成血瘀,以致痰瘀交结,阻隔胃气,或胃津亏耗而损及肾阴,皆属于噎膈重证,使食物咽下即发生疼痛,甚至食入即吐,水饮也难以咽下,倘若病变继续发展由阴损以致阳衰,则肾之精气并耗,脾之生化告竭,笔形体羸瘦日甚,或伴有肢体浮肿,在此阶段,如因阳竭于上,阴竭于下而二便不通,称之关格,系开合之机已废,阴阳离决的一种表现。

21.试述噎膈津亏热结型的主要临床表现和治法方药。

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下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矢,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生津。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用沙参、麦冬、花粉、玉竹、乌梅、芦根、竹茹、生姜汁、半枝莲。 22.噎膈治疗上应注意哪些原则?

治疗噎膈时应权衡本虚标实的程度,初期重在治标,以理气、化痰、消瘀、降火为主;后期重在治本,宜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为主。 23.简述呃逆发生的机理。

呃逆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而引起胃失和降的病理因素,则有寒气蕴蓄,燥热内盛,气郁痰阻及气血亏虚等,此外,肺气失于通降,在发病过程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手太阴肺经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胃之气同主于降,故两脏功能互相影响,且膈位肺胃之间,当各种致病因素乘袭肺胃时,

膈间之气不畅,故胃气上逆时,往往断续冲出喉间,而引起呃逆。 24.呃逆应与那些病证相鉴别?简述之。

呃逆应与干呕、噫气相鉴别,干呕为有声无物而呕吐涎沫之证,噫为胃气因阻郁而上升的有声之证。呃逆一般为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干呕和噫气或作或止,预后一般良好,呃逆若出现在危重病人身上,往往为临终先兆,应予警惕。 25.简述呃逆脾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

临床表现: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白光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胃止呃。

方药:理中丸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吴茱萸、丁香、柿蒂等。

26.简述呃逆的治疗原则。

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止呃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因此,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和胃降逆止呃,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27.如何鉴别内科腹痛与外科腹痛?

内科腹痛常先发热而后腹痛,疼痛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外科腹痛多先腹痛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

28.简述胃痛与腹痛的鉴别。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恶心、嗳气等少见。

29.简述腹痛的治疗原则(包括总的治法)。

腹痛的治疗原则是:(1)根据辨证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确立治法(如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等)。(2)腹痛以“不通则痛”为常理,所以应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3)实证者,重在祛邪疏导;对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4)由于“久痛入络”,对于缠绵不愈的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30.试述腹痛的分证论治(请列出证型、治法、代表方)。

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湿热壅滞证——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 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31.简述腹痛的寒热虚实的相互转化。

如寒痛缠绵发作,可以寒郁化热;热痛日久,治疗不当,可以转化为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素体脾虚不运,再因饮食不节,食滞中阻,可成虚中夹实之证;气滞影响血脉流通可导致血瘀,血瘀可影响气机通畅导致气滞。 32.腹痛与痢疾如何鉴别?

痢疾亦可有腹痛症状,同时伴有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等症;而腹痛则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33.泄泻的基本病机变化是什么?病位如何?

泄泻的基本病机变化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病位在肠,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34.试述泄泻的诊断依据。

泄泻的诊断依据是:(1)以大便粪质稀薄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数次以上。(2)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3)起病或急或缓。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

35.泄泻与痢疾如何鉴别?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薄,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36.试述湿热泄泻的主症、治法、代表方。

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 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

37.试述肾阳虚泄泻的主症、治法、代表方。

主症: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代表方:四神丸。

38.为什么说“久泻不可利小便”?

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是指泄泻来势急暴,水湿聚于肠道,洞泻而下,唯有分流水湿,从前阴分利,利小便而实大便,故适用于暴泻。久泻多为脾虚失运或脏腑生克所致,虽有水湿,乃久积而成,非顷刻之病变,轻者宜芳香化之,重者宜苦温燥之,若利小便则伤正气。 39.何为疫毒痢?简述其治法、主方。

疫毒内侵,毒盛于里,薰灼肠道,耗伤气血,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为疫毒痢。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主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40.简述痢疾的病因病机。

痢疾的病因有:(1)外感时邪。感邪性质有三:一为疫毒之邪,内侵胃肠,形成疫毒痢;二为湿热之邪,湿郁热蒸,形成湿热痢;三为夏暑感寒伤湿,形成寒湿痢;(2)饮食不节(洁),湿热或寒湿、食积之邪内蕴,肠中气机壅阻,气滞血瘀,与肠中腐浊相搏结,化为脓血,而致病。 病机主要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41.痢疾与泄泻如何鉴别?

痢疾与泄泻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泻、痢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病情减轻。 42.试述痢疾的诊断依据。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