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烨货币银行学习题集答案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安烨货币银行学习题集答案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券;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入另一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兑换比率;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按固定比价买卖外汇的办法来稳定本国币值和汇率。

② 实行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通常有两类:一种是本国经济落后,黄金储量少、无法独立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另一种是战败国,国内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制度面临崩溃,需挂靠一种强势货币,进行调整。无论那种情况,一个国家把自己的货币与另一个经济实力雄或国家的货币挂钩,实际上成为它的附庸,在货币政策上受到控制和利用,特别是被依附的国家币值发生动荡,其依附国的币值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无法保持本国货币的稳定。

4.试分析纸币本位制度的特点。

答:(1) 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

(2) 由国家法律强制流通。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国家赋予不兑现银行券具有无限法偿的支付能力。

(3)与黄金的联系逐渐削弱并最后取消。 (4)货币通过银行信用渠道注入流通。

(5) 非现金流通构成货币流通的主要部分。随着银行转账结算的广泛开展,大量现金交易被非现金形式所替代,现金结算所占比重越来越小。

5.结合现代信用货币的双币流通的实际,分析“格雷欣法则”的条件。 答:“格雷欣法则”是指16世纪英国理财家格雷欣发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所谓“劣币”,是指国家法定价值高于市场价值的货币;所谓“良币”,则是指国家法定价值低于市场价值的货币。

双本位制是典型的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国家和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两种铸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随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由于两种铸币的法定比价不变,而金、银的市场价值随着劳动生产率和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从而导致两种铸币的法定比价和两种金属实际比价的背离。这样,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驱逐出流通领域,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6.简述信用货币的计量原理。

答:由于商品的价值大小各不相同,所以表现它的货币数量也就有多有少。为了比较不同的货币量,就需要确定货币本身的计算单位,也就是在技术上确定单位货币的含金量。

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就形成价格,因此,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可解释为对商品和服务所应支付的货币金额。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的大、小成正比例关系,与单位货币的含金量成反比例关系。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具有观念性的特点,因为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只是给商品标价,这时并不需要实在的货币,只要观念上的或想象中的货币就可以了。因此信用货币依然具有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7.你认为人民币是否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

答:在足值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当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时,多余的货币会退出流通领域;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不足时,贮藏货币会重新加入流通。贮藏货币就像蓄水池一样自动调节着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与商品流通相适应。因此,在足值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货币贮藏手段的职能是以金属货币为前提的,即只有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才能自发地进入流通领域,发挥蓄水池的作用。

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是纸制的价值符号,本身没有内在的价值,也不能兑现金银,因此,它不具有典型意义上的贮藏手段职能。

当强制流通的纸币投入流通后,就滞留在流通中,不能完全退出流通。货币所有者把现钞暂时沉淀在手中,是潜在的购买力;把现钞存在银行,则又通过银行的信贷活动投入生产和流通。在纸币币值稳定的前提下,货币所有者无论是手持沉淀现钞,还是把它存人银行变成存款,都发挥了积累或储蓄手段的作用。

着金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作用逐渐扩大。首先,货币通过贮藏手段的职能不仅成为保存社会财富的最佳形式,而且可以发挥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尤其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具有“蓄水池”的作用,货币在由流通转入贮藏或由贮藏进入流通的过程中自发的调节了货币流通量。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储藏形成了部分储蓄,对即期社会总需求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8.什么是纸币本位制?有何特点?如何理解我国目前的“一国四币”制度? 答:(1)纸币是由国家强制发行、不兑换金银的纸质货币符号。它是以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而产生的。纸币本位制的特点:

① 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

② 由国家法律强制流通。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国家赋予不兑现银行券具有无限法偿的支付能力。

③ 与黄金的联系逐渐削弱并最后取消。 ④ 货币通过银行信用渠道注入流通。

⑤ 非现金流通构成货币流通的主要部分。随着银行转账结算的广泛开展,大量现金交易被非现金形式所替代,现金结算所占比重越来越小。

(2)“一国四币”制度的出现是政治上“一国两制”和我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不断加深经济联系和合作的必然结果。

首先,货币的相互流通可以促进资金的双向流动,有助于经济合作的深入进行,也有利于各方人员相互往来。

其次,“一国四币”制度稳定了两岸四地的投资成本和贸易成本,节省了货币间的兑换费用,使之更为快速和便捷,提高了经济效率。

再次,“一国四币”制度的有利于香港地区汇率的稳定。

最后,“一国四币”制度的有助于台湾和我国内地之间开展内容更为广泛的的往来,诸如,留学、旅游、探亲和贸易等项目,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一国四币”现象的出现,对两岸四地的金融市场和人民币的正常流通使用产生一定影响,并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同时也为黑市投机活动提供了方便。

因此,需要依法规范和管理流通中的货币,加强流通中货币管理的尺度和依据,为我国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祖国的统一和地区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节 案例分析 北宋的纸币——交子的兴衰

公元1024年出现的北宋交子是中国和世界最早流通的纸币,它的出现是中国货币史上的巨大进步,也在世界货币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直到1690年欧洲瑞典才出现纸币,可以说中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领先了欧洲五六百年。研究交子的起源、流通过程和消亡,对了解纸币的发生、流通原理、币值规律以及政府在金融法制方面的作用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宋交子的出现与北宋出现的钱荒有关。北宋的商品经济活跃,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需要货币量的高度增长,而北宋的铜矿开采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要;宋朝与周边辽、金、西夏、高丽、日本以及南洋诸国紧密的贸易关系,也使北宋的铜钱源源不断地流入周边;连年战争,以及求和后向他国输纳“岁币”,也使国家军政开支巨大,这些状况都造成了宋王朝的货币量严重短缺,形成了钱荒的局面。

交子之所以出现在蜀地,又与四川的特殊条件密切相关。在四川等不产铜或产铜较少的地区,使用了极为笨重的铁钱。铁是一种贱金属,铁钱价格只有铜钱的十分之一,因而体积大,使用时很不方便。李攸《宋朝事实》中引述张若谷、薛田二人奏文中的话:“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据此一匹绫罗需要130斤重的铁钱。这无疑给商业交易带来极大的不便。于是民间首先出现“私为文券”的铺户。铁钱持有者将自己的铁钱存入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券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这时的交子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还不能称之为货币。此时的交子和后来的“会子”与唐时的“飞钱”一样,具有两地划拨款项的汇票性质。

最初交子由蜀地民间富商主持发行。《宋史·食货志》记载:“富民十六户主之。”在交子使用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交子具有了统一的面额和格式,慢慢为大家所接受并作为支付工具使用,从而具有了信用货币的特征,演变为铸币的符号,成为了真正的纸币。作为纸币的交子跟金银铜铁等铸币比,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没有铸币作支撑,其本身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因此,其流通功能的实现在于人们信任这一纸币能够代表实际的铸币,只要信用有保证,这一纸币就能够发挥其流通的功能而合理地存在下去。

然而信用的维持并不容易,一般人没有能力长期保证这一信用的存在。富商主持下的交子因为富商道德的丧失或者经济条件的变化,不久就出现了“富民赀稍衰,不能偿所负”的局面,从而导致纸币不能得到兑现,信用危机的出现,也就使交子无法由私人继续主持发行下去。于是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在转运使薛田和张若谷的建议下,设立益州交子务,自二年二月发行“官交子”,交子的发行权从此转移到朝廷的手中。

北宋朝廷为了保证交子发行的成功,出台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法规和政策来,其大致内容为:

第一,交子的流通期限一般以二年到三年为一界,称为“兑界”,期满后必须兑换为下一界交子,方可使用。创立“兑界”的原因可能因为当时交子是楮纸所制,容易出现破损和伪造品;第二,每界的发行总量限定在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缗,其面额通常为一贯、五贯、十贯等;第三,每印发一界交子,必须备有一定的准备金,以保证纸币能得到自由兑换;第四,禁止私人印刷交子,不仅私自印制交子的人要获刑罚,甚至连知情而使用者以及知情不告者都要牵连入狱;第五,限定流通区域,开始时,“交子”主要限定在四川地区,后来扩大到陕西和京西等地。

在早期封建政府对于纸币的发行是比较谨慎的,纸币监管法律政策的出台也说明政府对纸币依赖信用的特性和易于仿造和滥发的弱点是有充分认识的,这套金融监管体系和措施应当说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交子”的顺利流通。然而封建政府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纸币的发行量,当出现政府巨额财政开支需要时,政府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利用手中的权力,滥用公信力,无限制地发行纸币,最终造成通货膨胀,从而使纸币丧失了信用,也就变成了废纸,北宋交子的命运也证明了这一点。

官府发行纸币,有时竟没有准备金,比如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益州交子务在陕西发行交子六十万贯,以支付粮草费,无钞本。

官府也不再遵守每界固定的发行数额,而大量超额发行。《宋史·食货志》载,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7年)“界率赠造,以给陕西沿边糴买及募兵之用,少者数十万缗,多者或至数百万缗,而成都乏用,用请印造,故每岁书放亦无定数。”可见,为了满足陕西军情之需,多发的一次交子量竟会超过一界总量的数

倍,甚至导致成都地区交子的缺乏,又要增造。其结果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和纸币信用的丧失。

纸币的分界发行慢慢成为了“通货膨胀”的障眼法,因为每界发行新纸币,往往规定新币值旧钞一比几,比如元符年间(1098~1100年)换发时,新交子一缗要换回旧交子五缗,即新旧比价1∶5。

政府滥用信用,从而导致了交子成为其敛财的工具,交子没有了信用,也就丧失了流通的功能,从而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封建政府于是用更改纸币名称的办法来掠夺民间财富。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令诸路更用钱引”,把纸币定名为“钱引”,名称虽变,但其实质为敛财工具没变,甚至变本加厉了。大观元年(1107年)把交子务改为钱引务,这年的发行数“较天圣一界逾二十倍,而价愈损。”也就是说发行量由一百二十万缗增加到二千多万缗。而且没有准备金,“不蓄本钱而增造无艺,至引一缗当钱十数。”可见,价值一千钱的缗只能当钱十多个钱,纸币贬值是多么严重。

北宋交子的兴衰历程,对今天也是有借鉴的,政府的监管法制对于金融币制的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纸币的发行和稳定,能够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创造了财富,对解决国家的一时之需有重大作用。政府毁坏了原有的金融法制,滥用了信用,其结局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货币体系的崩溃。

资料来源:金融时报,2009年03月20日。 问题:纸币本位制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

分析提示:纸币本位制的优缺点如下:

(1)纸币本位制的优点:其一,纸币便于携带,且纸币流通减少了社会财富的浪费。其二,货币供给数量不再受贵金属的束缚,国家可以根据经济的实际需要调整货币供应量。其三,可以人为地对外实行外汇管理,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随时调整汇率,可以减少国际经济变化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2)纸币本位制的缺点:其一,货币发行不受贵金属准备的限制,而且失去自发调整功能,非常容易产生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其二,纸币本位制增加了各国政府对货币管理的责任。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国政府必须将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相配合,来调控供给量,以稳定币值,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其三,人为地调整汇率,会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更为不利。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如果要加强外汇管理,很容易造成对外汇率偏高,出口减少,增大逆差。只有降低汇率,增加了出口,才能平衡收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外汇率常有下降趋势。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