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记者研究—柴静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名记者研究—柴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柴静

引言:

她是夜间电台安静而温柔的主持,也是奔跑在非典一线不惧死神的记者,她曾给予受访者最大的理解与宽容,也曾尖锐地戳穿那些欲盖弥彰的谎言。她温柔而又犀利,气质优雅而又锋芒毕露,在持久的争议中,她依旧坚定不移地做着自己。她就是柴静,那个总是素妆出镜,留着清简短发,像个邻家女孩的记者柴静。曾经有人评价过她,说“这个清瘦的女子,内心似一片深海,饮马冰河,波澜不惊,却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这样集刚性与柔情为一体的柴静,让人不禁想到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一句经典诗句——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正文:

一、职业生涯

1976年柴静生于山西,在祖传的老宅大院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

期。1992年,16岁的柴静到长沙铁道学院读书,那时她给自己喜欢的电台节目主持人写信,说:“可否帮我成就梦想?”1995年毕业时,恰好逢长沙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开始了自己电台主持人的生涯,主持一档叫做《夜色温柔》的午夜音乐节目,成为上世纪90年代长沙大学生中无人不晓的电台节目。1999年,柴静偶然进入央视《东方时空》,后于2001年加盟《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担任主持人。然而一切都开始变得不那么顺利:节目被恶评、领导批评、自身作品的不被认同??面对这些困难,甚至于面对领导“扶不起来就不要扶了”的评语,柴静咬牙挺了过来。她加班加点,力求改进,没有把不满和焦躁放在脸上挂在嘴上,而是安静地内化成行动力,敦促她自己不断进步。 2003年,柴静成为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同时也是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的记者;同年,非典肆虐。她深入到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2011年起柴静担任《看见》主持人。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

传性作品《看见》,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2014年柴静从央视离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引起热议。

没有显赫的出身,也没有硕士博士的文凭,柴静的职业生涯开始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因为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她度过了一段痛苦的时期。她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但是即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沮丧和不安。这样的忧患意识让柴静处于不断的进步之中,让她不惜行万里路去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最终将自己融进新闻,成为新闻里的那个人,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记者。

二、采访风格

柴静采访的最大特点便是硬与软的结合,她不会回避让人尴尬尖锐的问题,但同时她又具有一种怜悯之情,会让你有一种对人感同身受的理解。这样的两面性在她的很多采访中都可以看到。

例如2006年轰动网络的虐猫事件发生后,柴静和虐猫事件的女主人公王珏见面。讲话过程中,王珏因为看到电视里的报道而情绪失控,柴静便放弃了采访陪她吃饭,陪她喝酒,甚至违背计划又留下来呆了一天,陪王珏聊天。第二天采访对象改变了主意同意接受柴静的采访。柴静知道,有时候作为一个记者,伤害他人不可避免,正如虐猫事件最后的采访,当信任她的采访对象王珏带着笑容坐在她的对面,很天真的样子。但为了解真相,她还是选择了残酷的发问,“你当时带着笑容去踩那只猫的时候,你当时的心态是怎样的?踩猫时脸上带着的笑容是别人要求你这么做的吗?她说不是,我追问她为什么呢?她说有吗,我自己都没有觉得。然后我问她,你为什么选择猫的眼睛踩下去?她开始不安,可是我还得继续往下问,因为这个节目是一个关于人性的节目,它必须逼视人的内心,尽管真相很残酷。” 柴静 就一直问下去,直到采访对象泪水掉了下来,柴静说,“去休息吧”。

做记者前要先做人。作为一名普通人,柴静有普通人的同情心,会在乎采访对象的感受。可是作为一名记者,柴静又是理性的,她从不忘记记者的职责,每次提问都命中要害,逼得被采访者不得不道出真相。

这样情感丰富的柴静因为在采访现场的真情流露打动过很多人,同时也招来了一些非议。反对她的人认为柴静并不像一个职业记者,过多地把自己的情绪带进采访报道中,就失去了新闻事件最初的味

道,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观众的价值判断和情绪导向。因此柴静“作秀”的说法甚嚣尘上。

对于这些争议,柴静并没有辩解,反而还对此进行过反思。“准确是记者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在涕泪交加中。”“采访是一种抵达”,她说得在理。

但是记者并不只是记录所发生事实的机器,他们还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相比普通人,记者有更多的机会面对脆弱的人群和催人泪下的场面,这时拿起相机来拍下场景需要人性充满关怀的内心作为支撑,不是为了新闻而做新闻,而是为了需要关切的人群而做新闻。他们可以通过记者的传播寻求社会更广泛的关注甚至是更强大的力量援助,促使问题的解决。

很多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错,柴静的这种采访方式也自有其好处与坏处。而新闻工作者要做的便是取其精华,改善自我,促进新闻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资料:

【1】柴静——《看见》

【2】柴静——《穹顶之下》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