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大题提示)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大题提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三国演义】 一、“拥刘反曹”:

1、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主要指对刘氏皇族“正统”的刘备西蜀政权的维护,及对相关人物的褒扬性描述,相对事件的正面肯定性表达,以及对“篡逆”的曹魏政权及相关人物、事件的贬斥性描述与否定。还有小说中对封建皇室正统的肯定与维护。 2、正统思想的表现途径:

(一)对汉朝皇室封建正统的重视 在小说中,无论各路诸侯军事集团的行动的目的究竟如何,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至少在口头上要打上“维护皇室,起兵勤王”、“铲除奸逆,匡复汉朝”等诸多类似口号。最明显的例证是在第二十二回中,袁绍欲吞并曹操,即在大战之前让其书记陈琳书写檄文,讨伐曹操。檄文洋洋洒洒,痛骂曹操。檄文全篇都在大骂“曹贼”,并极力强调“曹贼”是在越制反祖,残暴罔上,罪不容诛。

同时,贯穿小说始终一点是,不断重要强调刘备的那个已不可考其真假的“皇叔”地位——“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有了这个“招牌”,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组织武装力量,讨伐篡逆之贼曹操,“匡扶汉室”。他自己一直是这么说的,其他汉朝遗臣也没有理由不信任:因为这个与众不同的身份,平黄巾之乱的幽州太守刘焉将其兄弟三人收在帐下,委以重任。因此身份,他又很自然地被委以重任于汉朝重臣为之负出生命代价的“衣带诏”。除州太守陶谦因为他的这个身份,三次要将除州白送。汉献帝遇到他以后,亲口认他为“皇叔”,这使刘备最大的政治资本予以最终确认。后来征讨益州刘璋,也仿佛是同族的兄弟在接管政权,堂而皇之地将明明白白的夺权略地的侵略性掩饰掉。 (二)将蜀汉主要人物极力理想化塑造

开场第一回即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开宗明义,鲜明地亮出小说的主角,并以“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等相关字眼来组织行文,开门见山的将小说主角闪亮推向台前,让人对主角留下深刻而鲜亮的印象。小说中“刘皇叔北海救孔融”,“陶恭祖(陶谦)三让徐州”(刘备不受),“刘玄德携民渡江”,宁可冒着极有可能被曹军捉住的危险,也不愿放弃追随自己的民众。此后,先有赵云于曹操骑兵大军中“单骑救主”;后有张飞独守长坂桥以当曹军,吓得夏侯杰“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时又有诸葛亮有如神助般“借”得东风,一把火烧得号称“百万大军”的曹操仓惶北遁;赵云单骑赴东吴,“截江夺阿斗”;神勇关羽“单刀赴会”,后据守荆襄,“放水淹七军”。哪怕于蜀汉一步步正在颓势的过程中,也充满着“武乡侯”“七擒孟获”,“赵子龙力敌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孔明挥泪斩马谡”,“死诸葛吓死活仲达”的描述蜀汉集团胜利的章节。于是我们似乎亲眼看到了武勇忠义所向披靡的武将关羽,神机妙算无人能比的智臣诸葛亮,仁义贤明的君主刘备。而这些蜀汉人物中的正面极端,无疑对“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加上了重重的砝码。这样写的直接结果是,形成了蕴涵某种正面抽象观念极端化的形象,如“义绝”、“武神”关羽、“仁绝”刘备、“智绝”诸葛亮等。

(三)避开其失败之处与衰落的过程,同时渲染蜀汉政权的成功 刘备集团前期居无定所,到处投靠不同的武装政权,作者却丝毫没有表述出刘备集团的飘零落寞,反而写出刘备集团在几大武装政权间巧妙周旋,展露拳脚。如投靠陶谦而坐得筹徐州;寄身曹操,闻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大惊而箸,巧以雷声而掩过;又加入曹操死敌袁绍阵营,逢临时加入曹操阵营的义弟关羽连斩袁军颜良、文丑二将,死地逢生,巧辩安身。后刘备初居地盘,又遭曹操铁骑追杀,仓惶而逃,狼狈不堪,却被作者掩以爱民之仁,因刘备不忍民众落入虎口,强行“携民渡江”以至于此。同是籍此败落之战,作者却又生发出体现赵云忠勇无敌之“赵子龙单骑救主”,展示张飞雄猛无畏之“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及刘备集团初具规模,能够获得军事上的胜利时,作者又以出色的行文组织将一次次胜利渲

染得笔酣墨畅、淋漓尽致、过目难忘。如“博望坡军师初用兵”、“诸葛亮火烧新野”,将麾军南下的曹操大军烧得惨不忍睹;诸葛亮筑七星坛祭东风(纯属乌有),以成著名的“火烧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三国局势;占据荆州的刘备,俗并蜀地以求安,又是通过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精当巧妙部署,两路齐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至成都,逼得刘璋投降;再有刘备在成都自称汉中王之后,守卫荆州的关羽立刻响应,“攻拔襄阳郡”,并“放水淹七军”,一时威震中原,逼迫曹操移都避势。

到了关云张飞被杀,刘备起兵攻吴而大败后,蜀汉政权又开始明显地走向颓势。作者又极力避谈其政权上的错误与军事上的失败,反而大肆渲染其所取得的小范围小规模内的胜利,如写诸葛亮“七擒孟获”、“智取三城”、“归降姜归约”、发明使用“木牛流马”,老年赵云“力斩五将”,等等事件。作者是明显地将蜀汉集团的一步步衰落避而不谈,直至诸葛亮身死,蜀汉已几乎只剩下成都一城可保时,小说犹让读者沉浸在蜀汉集团的一次次“胜利”当中,甚至到了小说倒数第五回,章目里犹有“武侯显圣定军山”。 (四)刻画负面极端的曹操形象,与刘备形成鲜明对比映衬。

“今与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这是小说中刘备亲口所说,恐怕也是作者藉由刘备之口,表达刘曹之间的鲜明对比。作为刘备的极端对立面,曹操在小说中完完全全的被置于反面,被塑造成一个奸佞残暴,狡猾专横的奸臣形象。曹操在小说第一回中的开场即作了铺垫,说曹操的父亲本姓夏侯,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故改性曹——这是说他身世不端;说曹操从小“有权谋,多机变”,其叔父经常在他父亲面前数落他“游荡无度”,曹操便在父亲面前“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父问其故,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曹操又问“有知人之名”的许劭“我何如人?”,回答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此已将三国乱世中的曹操在小说中奠定了一个基调——“奸雄”。这是曹操的奸滑。 后曹操将己方势力扎根于政治中心——许昌,并经常“挟天子以令诸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以丞相之名,利用手上的傀儡皇帝,向各地武装政权传递自己的意愿。这成为他政治上的最大优势,这一点,即是曹操反面形象的最主要的一点,这是封建等级社会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不单在实际上又不臣属于最高权威皇帝,而且经常性的利用汉朝皇帝的名号,做出各种政治手段,以达成自己吞并全国、改朝换代的目的。这是曹操的忤逆。 曹操的形象还充满着虚伪的一面。全国各路联军一起上京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自告面勇去刺杀董卓,不料被董卓于衣镜中窥见其拨刀动作。曹操随即跪下献刀,掩饰刺杀的意图,“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就此逃脱。又有“割发权代首”:曹操在为了骗取民心,在军中传令踩坏农民田地者一律斩首。后自己乘骑失足踩坏了田地,却因为自己是一国之相,不可或缺,“割发权代首”。还有“跣足迎许攸”:官渡之战前夕,袁军谋士许攸前来投诚,曹操正在洗澡,听说后衣服都没穿,往身上围块布,光着脚丫就出来迎接。后来许攸献给曹操,教他偷袭乌巢,最终得到了冀州。许攸见到大将许褚后吹吹捧了一下自己,惹怒了许褚将它一刀吹死。曹操事后大责许褚,并厚葬许攸。但若不是曹操自己想杀许攸,许褚是断断不敢做出如此举动的。

曹操还骄奢淫逸,嫉贤妒能;镇压起义,充当屠夫;玩弄权术,残暴不仁。小说中曹操的各种负面形象不一而足,为塑造刘备的优质君主形象服务,罗贯中几乎是把一切能够的坏的品质都安插到了曹操的形象中。小说中有如设立了黑白两个极端对立的靶子,一切代表优质品质的箭都射向刘备这个白靶,一切代表劣质品质的箭都射向了曹操这个黑靶。 3、评价:

持肯定态度。在那个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时代,人心思汉,农民起义军也曾以恢复汉室为号召。由是,作者在《三国演义》中运用“正统”这个反抗民族压迫的传统武器,把“正统”给予代表汉室的刘备,这不能说是封建意识,相反倒可以认为是充满一爱国主义精神。

否定态度: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欺压人民,消磨群众反抗意识,排除其他封建竞争势力所采取的舆论攻势。

【七实三虚】

《三国演义》基于史实而演义,它一问世,就有人研究它有几分真。《三国演义》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基本轮廓忠实于历史,描写的重大史实都有据可查。虽然它对某些史实“张冠李戴”,在小范围内有所弃取、夸张或缩小,但小说中增加的一些细节描写,即章学诚所说的“七实三虚”中“虚”的部分,并没有违背重大史实和史评的总倾向。

《三国演义》的一些情节、故事乃至人物与史实有出入,或者全系文学虚构,并不影响其文学、历史价值。唯其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才会如此深入人心;虚构的笔法更使得关羽、诸葛亮等三国人物大放光彩。

以“孔明挥泪斩马谡”为例,小说大体符合史实。此故事的基本框架“失街亭、弃三郡、斩马谡”是真实的,人物的主要性格,如马谡言过其实,诸葛亮赏罚分明也是真实的,甚至人物的某些言语,如蒋琬惜才之言也录自史传原文。但据《三国志》载,“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合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合战于街亭”。由此看来街亭之战,魏军主将是张合,小说却将诸葛亮的对手改作司马懿。司马懿又是派人侦察、亲自巡哨,又是断绝水道、围而不攻、放火烧山、多次设伏,精通兵法又有实战经验,绝非等闲之辈。作者在此处“张冠李戴”,以同样多谋善断的司马懿来映衬诸葛亮,更能突现诸葛亮的指挥若定、用兵如神。同时,街亭之战中浓烈的战争气氛,人物言语神态一定程度的虚构、渲染和夸张,使小说人物形象更加逼真。

【杜丽娘的形象】

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

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作者如此描绘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她所面临的对手不是某些单个人物,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着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私自游园。杜丽娘准备游春,先是梳妆打扮。这时对镜,内心进入恍惚痴想状态,明明是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又不好意思。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燕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汤显祖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惊>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剧中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的身份,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这是现实环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另一面,当杜丽娘独处深思时,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在更深的一层,当完全摆脱现实束缚进入梦境时,她的潜在欲望便充分地活跃起来。 主人公杜丽娘在礼教束缚下的复杂细腻的哀愁和坚定执着的反抗性格,被作者以文采瑰丽的妙笔,描绘得淋漓尽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数百年来,为人们唱得口角生香.《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一、用梦幻的形式表现美好的理想。

面对森严的封建礼教和残酷的环境的窒息,杜丽娘似乎失去了在现实中斗争的可能性,因此,作者将杜、柳的相遇、相知、相恋安排在梦中。用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表现了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是“至情”的化身和象征,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游园】【惊梦】【寻梦】

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苦于幽闺,乐于梦境------因情而生,因情而死-------捍卫爱情,敢于反抗。(实---虚----实) 三、在矛盾斗争发展过程中揭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杜丽娘与家长、私塾老师陈最良及封建礼教的斗争。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