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儿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小满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小满儿是《铁木前传》时的一个重要女性,我一直觉得她是孙犁先生笔下最富人性光彩的女性形象。单用艳丽、风骚不能概括她;单用狡黠、虚荣不能概括她;单用热烈、纯真更不能概括她,因为她似乎是上述这种种形容词的混合体,而作家在表现她时也是用了十分复杂的混合感情。画中的小满儿,在深夜来到住在她家的干部屋里,倚坐在炕上毫不扭捏地让干部给她倒一碗水。深夜的男女单独相处,村人对她的种种传闻,使干部对她心生警惕。然而她落落大方地与干部闲聊,探讨怎样才能了解人的内心。这时她的眼光甚至是纯净的,没有挑逗的意味,虽然在这个晚上她美艳无比,头上那方印着牡丹花的手巾,那朵恰巧对在额前的牡丹花给整个的她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又孤傲的色彩,使人想到,在轻佻和随便的背后,这女人情感深处也有着诸多的艰难和痛苦。在这插图的下方,有一行小说中的文字:“了解一个人是困难的,至少现在,他就不能完全猜出这位女人的心情。”

张德育先生颇具深意地选择并刻画出孙犁先生赋予小满儿的一言难尽的深意。他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这幅插图的艺术价值并不亚于孙犁先生这部小说本身。我一向觉得,用水粉画这样的形式和材料去作具有如此细腻内心世界的单幅肖像画,实在难于驾驭。但张德育先生的插图,用着看似轻便的笔墨,准确、传神地表现出一个文学人物的血肉和她洋溢着别样魅力的复杂性格,实在让人敬佩。中国文学作品的插图至今无人超越张德育这几帧插图的深度,他自己也未能再作超越。

我那本带插图的《铁木前传》在几次搬家中丢失了,一次朋友相聚,我的同事、诗人刘小放听说我在寻找《铁木前传》插图,慨然将自己珍藏的精装本《铁木前传》“献”了出来借我为插图拍照。我把刘小放这本《铁木前传》带回家,除了再次重温孙犁和张德育的感人至深的艺术,也了解到一个喜爱他们的诗人的情感:这书的扉页上有一行稚嫩的钢笔小字:“1962年购于黄骅”,衬着这小字的,是他的一枚印章。翻开小说,随处可见在一些段落中,在一些他认为精彩的句子下边用铅笔划出的重点线。那时的刘小放尚是一个不到20岁的青年,但这青年对文学的虔诚,在这本书里也略见一斑了。

前不久我终于和久未联系的张德育先生通了电话,他现居天津,因为和我父亲是多年的朋友,我称他张伯伯。从张德育伯伯那里我得知,《铁木前传》的插图原作在上世纪60年代那场文化浩劫中全部被毁掉了,他本人也为此吃了很多苦。提起这些往事,他有些黯然,当我把话题引向当年创作这些插图的情景,他才又兴奋起来。那是50年代末,他刚从中央美院毕业,分配到百花文艺出版社,一次读到《铁木前传》,立刻被打动,向领导提出要为这小说作插图,并专门到冀中乡村体验生活。虽然他也是出身乡村,在他心中,也存有小满儿这样的女孩子的形象的,可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到了有别于他山东老家的冀中平原。他还讲到,作品完成之后他去孙犁家听意见,孙犁兴奋地招呼老伴出来,然后他们两人一块儿问张德育:你是不是见过小满儿?

张德育没有见过小满儿,但孙犁大妇的惊讶已经把他的成功告诉了他。我很少听见作家对插图画家的认可,我也深知画家能画出作家心中珍爱的人物的不易,但是张德育做到了,他画出了孙犁心中的小满儿,不凡的《铁木前传》因此具有了更加非凡的意义。

在今天,我们生活在媒体爆炸的时代,电视、网络和各种影像让人目不暇接。插图和小人书已经离我们远去。我怀念这些在今人看来经济效益低下,又是“费力不讨好”的绘画品种,不单是对童年的追忆,那些优秀的插图和小人书永远会有它们独立的价值,它们不是机器的制造,而是出自人心的琢磨和人手的劳动,因此散发着可嗅的人间气息,也真正有作者的血肉和他所塑造的形象的血肉的饱满的混合。

小满儿的形象分析 2007-12-09 12:32

小满儿——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

在《铁木前传》里,小满儿远非主角,然而,她绝对是一个引

人注意的有趣的角色。应该说,小满儿是一个生活在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故事发生在农村合作化时期,人们的思想正处在一个大的变革状态,许多旧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也开始被人们抛弃,但很多旧习俗仍然顽固地存在着,比如包办婚姻。

《铁木前传》共69页,小满儿是第19页出场的。作者给小满儿设在19岁这样一个年龄阶段。19岁,正是如锦似玉的好年华,是一个含苞待放的年纪,是一个少女由青涩转向成熟的年纪,是一个需要被人肯定和赞赏的年纪。然而,她却在这样一个容颜最盛的年纪被过早的包办了婚姻。

像所有19岁的女孩子一样,小满儿有天真有幻想,她也渴望追寻自由。从书中描写的她喜欢在夜间出游,一个人静静的在丛林里徘徊可以看出,她在白天虽然总是欢歌笑语,热情洋溢,但她的内心却是如此孤独和寂寞,无人能解。

小满儿是美的。“走动起来,真像招展的花枝,满城关没有一个人不认识她,大家公认她是这一带地方的人尖儿”,“长得极端俊俏,眉眼十分飞动”。

小满儿是善良的。当她姐姐为她而跟青年大壮的媳妇吵嘴,从石碾那里抽出一根棍要揍大壮的媳妇时,小满儿轻轻拦住了性格暴躁的姐姐。

小满儿是招人喜欢的。“任何认生或是任性的孩子,到了小满儿的怀里,也会高兴起来的,孩子的脸也会叫她的充满青春热情的面孔,陪衬得更为出色”。

小满儿是聪明的。“不管多么复杂的花布,多么新鲜的鞋样,她从来一看就会,织做起来又快又好”,“她的聪明,像春天的薄冰,薄薄的窗纸,一指点就透”。

小满儿是能干的。“她到菜园里生产,浇起园来,可以和最壮实的小伙子竞赛,一个早晨把井水浇干”,“她可以担八十斤的豆角儿走出十里去上市”。

小满儿是泼辣的。当杨卯儿对她的情人六儿扬言要把六儿和满儿的事“抖露”出去时,小满儿一通臭骂,令杨卯儿哑口无言。 小满儿是伶牙俐齿的。当她母亲到她姐姐家来接她,告诉她常年在外的丈夫要回来了,让她去婆家住些日子时,小满儿回答说:“我不去。婚姻是你和姐姐包办的,你们应该包办到底,男人既然要回来,你们就快拾掇拾掇上车走吧。”当母亲劝告她村里有人说她闲话时,小满儿说:“既是闲话,我管它干什么,叫他们吃饱了没事,瞎嚼去吧!” 小满儿是渴望被人理解的。当她赌气不听母亲劝告回婆家,一个人跑到姐姐家的菜园里坐下时,“她忽然觉得很难过,一个人掩着脸,啼哭起来”,“在这一时刻,她了解自己,可怜自己,也痛恨自己”。她想要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但是现实不允许,世俗不给她机会。 小满儿的思想是有一定深度的。当省里来的干部下榻她姐姐家时,小满儿了解到干部来是想了解和帮助人的,就说:“你了解人不能像看画儿一样,只是坐在这里。短时间也是不行的。有些人,他们可以装扮起来,可以在你的面前说得很好听;有些人,他就什么也可以不讲,听候你来主观的判断。”说到这里,小满儿想到人们对她的不包容和不

理解,不禁悲从中来,“终于抽咽着,哭了起来”。然而当“干部惊异地放下报纸”时,小满儿却“再也没讲什么”,“转身走了”。 小满儿是善耍小手段,善使小聪明的。当干部要求她做晚饭,吃完了跟他一起去参加青年团员们的学习时,小满儿不愿意去,却又不好意思说,于是就“磨磨蹭蹭”,一顿饭“费了有做两顿饭的工夫”。她“装做十分安静地同干部吃了晚饭”后,主动说带领干部走一条近路,结果带干部去了村外的一条沙子路,“有很多刨了树的大坑”,又是夜晚,使得干部“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小满儿还假意说:“走快点儿啊!人家一定上课了,我们不要迟到。”当干部夸奖小满儿讲抗日故事讲得好时,小满儿就顺水推舟地说:“那么,我们不要去开会了,回到家里去,我给你讲一晚上故事吧!”当得到干部拒绝时,她又心生一计,讲到一个小尼姑因恋爱不自由而吊死在一棵树上时,假称自己看见了小尼姑的鬼魂,并且“脸色苍白,眼睛往上翻着”,“说着听不明白的话,眼里流出泪来”。干部慌了手脚,只好叫刚好路过这里的六儿送小满儿回家。然而当背着她的六儿刚一走出干部的视线,小满儿就把嘴唇偷偷伸到六儿脸上热烈地吻起来。一个活泼可爱、精灵古怪、带点淘气的女孩子形象就鲜活地跃然纸上了。

小满儿也曾一度想要进步。“村里宣传婚姻法的时候,这女孩子忽然积极起来”,“她自动地到会,请人读报给她听,正正经经地沉默着,思想着”。然而,“后来听到有些人,想把问题引到检查村里的男女关系,她就退了出来,恢复了自己的放荡的生活方式”。 小满儿爬到六儿拉货的车上,跟着六儿出了村子,走了。后来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