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地区实习指导书 doc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淮南地区实习指导书 doc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茅仙洞风光绮丽,令人心旷神怡,被道家奉为“清虚仙境”。西汉时茅氏三兄弟在此建观修道,以后是否成仙不得而知。有一点是真实的,是淮河的地质作用造就了这如画的风景。随着侵蚀作用的继续,河道会逐渐北移,茅仙洞会慢慢消失,,如此发展下去,也许几万年、几十万年以后,茅仙洞与二道河之间的山体会被侵蚀殆尽,夷为平地,或者形成一个“牛轭湖”,而河道则会“去弯取直”,河水在茅仙洞的位置向东北在八公山镇附近流向二道河。(如图4—3),那时,八公山的大部分将不复存在。

河流既是如画山水的“雕塑师”,又是移山填海的“大力士”。

淮河河床内沉积物主要是沙,主要由石英碎屑组成,其次为长石、白云母、岩屑、生物介壳碎片等。分选较好,磨圆程度较高,大小一般在0.2—0.05mm左右,多为细砂 。河漫滩主要为粉砂和粘土。

地史中的河流沉积由河床沉积及河漫滩沉积组成,碎屑沉积物自下而上由粗变细,形成完整的沉积系列。在河湖密布或河流入海处,河流淤积形成大量肥沃的土地,森林植被茂盛,是煤形成的有利场所。

图4—3 淮河未来流向图

第三节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陆地上重要的地质营力,不断改变地表形态。其形成的岩溶洞穴、石林等亦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也会造成各种地质灾害,如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岩溶陷落、滑坡、泥石流等。八十年代以来黄淮地区普遍发生的煤矿井筒破裂也和地下水有关,它们都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一、.韭山洞

韭山洞位于淮南市东南凤阳县宋集乡境内韭菜山。区内出露下寒武统地层,为一单斜构造,岩层产状一般为180°∠20°。其原为隐于淮北平原下淮南复向斜北翼东延部分。因受北北东向武店正断层的影响,西部上盘下降,隐于淮北平原新生代松散层下,东部下盘上升得以出露。据测算,此断层垂直落差在1500米以上。

岩溶发生于毛庄组,灰岩与页岩互层,节理密集,为地下水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溶洞全长近1500米,初始时岩溶顺着石灰岩层发育,随着溶洞扩大,下伏页岩层亦被冲蚀,上覆岩层发生重力垮塌,导致溶洞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囊括五岳” 、“峡谷幽深”等壮丽景观。洞穴延伸受岩层和节理控制,高低起伏,蜿蜒曲折,瞬息万变,犹如一个巨大的迷宫。地下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帘、石幔更因其奇特造型引出许多美丽

17

的神话与传说,让人浮想联翩。

图4—4 韭山洞地质略图

进入洞中,远离尘世的喧嚣,犹如到了梦幻般的人间仙境,让人真切体验到融入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将来,当我们享受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生存环境?这也许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会继续,溶洞会不断扩大,最后导致地面塌陷,溶洞消失。但新一轮的侵蚀又会开始,形成新洞穴。只要其它条件不变,这个过程就会永远进行下去,直到有一天将山体夷平。

溶洞是人类最早的“家”,许多古人类化石就是在洞穴堆积中发现的。淮南地区山区多为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如上窑东洞山的溶洞,舜耕山洞山的溶洞规模都不小。这里紧靠淮河,有充足的水源,应是古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地方。中国古人类学者曾将其列为古人类化石发掘的重点地区,但无所获,这些珍贵的地质遗产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

二、八公山庙山洼的石芽

石芽发育于寒武系底部凤台组石灰质砾岩中。岩石砾石成分主要为白云岩、石灰岩等。与下伏四顶山组岩性相同。砾屑大小不一,棱角状,无分选、无磨圆,方解石胶结。其成因尚有争论:有人认为是冰川成因,亦有人认为构造崩塌作用所致。

该处位于四顶山北坡低洼处,流水集中,沿岩层中纵横交错的裂隙不断溶蚀,形成溶蚀沟槽。天长日久,沟、槽宽度、深度逐渐增加,形成石芽地貌。而石林则多是因为原有溶洞坍塌陆续被水冲蚀所致,规模也较此大得多。

第四节 构造作用的观察和认识

岩层在构造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形成断层或褶曲,原来水平的岩层产状会出现不同的变

18

化。小的构造现象能够在野外直接观察,但区域的、大范围的构造的观察比较困难。

结合实习区的情况,在野外可以从以下几种情况进行观察:

1. 熟悉地层,利用地层的重复、缺失、走向上是否连续进行判断。

2. 地层产状的变化及矿井分布的变化进行分析。例如舜耕山岩层走向近东西,岩层倒转或直立,而八公山岩层走向北西—南东,倾角一般∠30°,更无倒转,表现很大差异。显然二者之间岩层发生变形。(如图4—5)

图4—5 舜耕山和八公山地层产状与矿井分布

煤矿矿井的分布与煤系地层的走向有关,例如舜耕山北九龙岗、大通、洞山等矿井东西向,八公山麓李郢孜、谢家集、新庄孜、孔集等北西—南东向,淮北平原上的潘集诸矿井又是东西向分布。了解以上这些,有助于认识实习区的构造特征。

一、“飞”来之峰舜耕山

舜耕山东起九龙岗,西至罗山,东西走向,全长约18公里。传说舜帝曾在此山下教民习耕,故名舜耕山。

以泉山为界,舜耕山分东西两部分。以东山体由寒武、奥陶系组成,其北侧曾有九龙岗、大通及洞山煤矿(现均已关闭)。西侧出露上元古界及太古界地层,北侧并无煤矿。 值得思考的是,东部按正常地层层序。舜耕山以北理应是煤系地层广泛分布的地区,洞山市委、工业学院等原本应是矿区所在,可现在并非如此。洞山煤矿见到的仅是煤系地层一部分,200米以下却是产状平缓的三叠系红色砂岩。为什么?答案就在西部罗山的观察中。

罗山北坡山脚下见上二叠统石千峰组红色砂岩。拾级而上山坡上却是上元古界震旦系四顶山组直接与之接触,按正常地层层序,其间缺失含煤的石炭二叠系、奥陶系及寒武系,应视为断层存在。

在罗山南山余家村后小山岗青白口系八公山组砂岩上沿走向向西望去,舜耕山消失了,

19

西边李郢孜却是大小煤矿林立。该地区出露有正是罗山缺失的奥陶系及煤系地层。站在奥陶系灰岩上向东望去,舜耕山犹如一个飞来之峰座落在煤系地层之上。罗山南侧的钻探证实。在太古界片麻岩下存在煤系地层。

种种迹象表明,该断层为一逆掩断层,称舜耕山断层(如图4—6)。舜耕山为断层上盘,是一个由南向北外来的推覆块体,它由两个不同的块体组成,泉山以东为寒武、奥陶系,包括部分石炭、二叠系,故建立了煤矿,但由于断层所限,煤储量小,早已采完闭井。以西为太古界和上元古界,但罗山以西断层上盘被侵蚀殆尽,下盘煤系地层出露,形成煤矿矿区。据测算,在罗山一带舜耕山山体由南向北的推覆距离应在5000米以上。

图4—6. 舜耕山逆掩断层示意图

在李郢孜赖山,可以见到硅质胶结的马家沟组灰岩角砾,它是舜耕山逆掩断层存在的又一标志。

二、亦逆亦正八公山

八公山组自东南向西北,出露太古界、上元古界、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特征与舜耕山地区相同,但岩层产状有很大差别,它们是什么关系?在寿县八公山南侧珍珠泉附近见有断层,东西走向,断层南上盘为太古界片麻岩,北为下盘寒武系。此为舜耕山断层西延,表明八公山和舜耕山的山体分属舜耕山逆掩断层的下盘和上盘。在野外,泉也常常是判断断层存在的标志之一。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八公山和舜耕山的地理分布组成一个犹如正在飞翔的大雁。无独有偶,与舜耕山一样,八公山亦是“飞”来的外来无根块体。所不同的是山王集南的八公山体还因正断层的原因再次位移才到现在的位置。

站在老鹰山向北望去,八公山东北麓北西向分布的矿井在淮河以北不再出现,八公山山体也在淮河边消失。经钻探和物探证实:八公山下2000米处存在一逆掩断层,断面向北抬起,于淮河北侧出露于100米下新生界松散层下的基岩中,这就是八公山消失的原因。断层走向近东西,与淮河流向大致相同,此断层称阜凤断层。八公山体处于上盘,向北推覆(图4—7)。

2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