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课题研究修改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2016课题研究修改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主动读文,进行预习,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对于课堂学习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小学生,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使得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我校的大多数老师都是中青年教师。爱学习,善于钻研。 本课题提出的小学生各科目课前预习习惯研究,就是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现状出发,从教师预习教学指导现状出发,力图构建有效的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指导模式,养成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 1、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 2、课前预习有效指导是指教师在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3、小学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就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学各科目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方法及培养策略。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5、力求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二)研究任务: 1、小学生各科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不断完善小学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与并付诸实践。 5、结合各科目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6、提出小学各科目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不同的预习作业设计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策略。结合相关理论对预习作业设计与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语文学科着重培养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语言积累与运用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感悟语言美与体验语言美的习惯。 数学学科着重培养的习惯:计算仔细的习惯、探索规律的习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英语学科着重口语的练习、多读多念的习惯。 其他学科着重培养的习惯: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动脑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 五、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的原则 1、创新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题研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得出适合时代生活的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2、教育性原则 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是一项面向全体小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它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的学习行为为目标,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主体。只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才能使学生在实验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发展性原则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为了学生的未来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它的根本目的不是在于小学时学生能考多少分,而是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培养能自主学习的学生。所以,要了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并予以引导和纠正,在反复强化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方法主要由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等。 第一阶段,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来摸清学生学习的习惯和学习品质的现状,弄清问题所在。参研教师通过广泛地查阅国内外文献吸取先进的理念,并进行整理与分析,在前人的基础上作更深入的理论研究,为进行实验作准备。 第二阶段,行动研究是根据调查的结果在教学中结合学科教学或者教研活动,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实践尝试和总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分析研究。个案研究是实践尝试后的分析和归纳。 第三阶段侧重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注重研究过程中的经验积累、研究,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好教学笔记,记载点滴收获,记下瞬间思想,及时分析总结调整,将实践经验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形成各类实施报告,经验总结等。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将通过向学生进行实地研究、进行实践活动以及调查实验结果,从而总结出经验以及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在今后的相关教育教学能力。 六、研究的对象、周期、步骤

1、研究对象:我校不同学段的学生。 2、研究周期: 20106年9月—2017年6月 3、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0月) 1、成立课题组,调查搜集相关资料,确立研究课题,拟定实施方案,进行课题论证,学习宣传发动。 2、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参加培训,学习和理解“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研究”的理论。 3、制定实验方案,向县教研室进行课题申报。 4、经县教研室批准后开题。 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16年11月——2017年4月) 1、修改课题方案、启动和开展课题研究,收集积累研究资料,不断总结优化整合的要素。在过程研究中获得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中期评估。 2、循序渐进、开展实践活动。并对方案进行运行调整。 3、指导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育行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年5月——2012年6月) 1、做好实验的后测及效果的评估。 2、进行检测,数据处理和分析,形成成果,编写校本教材,撰写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 3、开展结题活动。 七、课题组成员及任务 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邓青青 研究人员:邓青青、王丽娟、姚更庭 成 员:邓青青、王丽娟、姚更庭 八、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主件: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的成果附件:教育论文、经验总结、教育案例、调查报告、活动设计、校本教材、问卷设计、学生作品。 九、研究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诸如课题组活动、学习、实验、资料积累等方面的制度,把课题研究作为学校的一项工作来抓。建立一定的倾斜政策,参研人员在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评选活动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2、经费保障。学校提供科研过程中所需要的经费,逐年适当增加投入,统一购买一批和实验课题有关的书籍。各实验小组可根据实验过程向学校课题领导小组提出申请,由领导小组研究后决定。对于在研究活动中贡献巨大的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奖励。 十、附: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育部 2001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国务院 1993 (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关鸿羽 新世界出版社 2003 (4)《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孙云晓张梅玲 北京出版社2004

备注: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将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篇幅不够,可自行加页

课题研究计划表

时间 研究的主题及内容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