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史(上)期末整理(汉语言文学)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现当代文学史(上)期末整理(汉语言文学)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林纾发表的黑幕小说《荆生》、《妖梦》。《吟边燕语》《香钩情眼》

30、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过程: 191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主要阵地。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创刊。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把文学革命推向了高潮。“文学革命”得到了刘半农、钱玄同等人的响应。刘半农发表的《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则在《新青年》的与刘半农写起了“双簧信”,引起了社会的重视。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五四文学革命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现代化的新时代。

1、“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1922年,在南京创办了《学衡》杂志而得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光迪、胡先骕等,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代表作品有《评提倡新文化者》、《论新文化运动》等。鲁迅对学衡派的驳斥最为尖锐有力,《估〈学衡〉》说这批学兼新旧的学者们“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 2、“甲寅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代表人物为章士钊。《甲寅杂志》于1914年在东京创刊,1925年在《甲寅》复刊发表了章士钊的《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等许多诬蔑爱国运动的言论,攻击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最后在新文学阵营的反击下,《甲寅》派随着段祺瑞政府的垮台,也销声匿迹了。

3、“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叶绍钧等人发起,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它强调写实主义,《小说月报》为其会刊。

1

4、“创造社”: 1921年7月由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他们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前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提倡浪漫主义,后期思想明显“左”倾。

5、“语丝社”、“语丝派”:《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年11月,“语丝派”以提倡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得名,鲁迅被称为“语丝派主将”。其成员还有周作人、林语堂等。倡导“文化批评”与“社会批评”。“语丝文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有重要地位与影响。

6、“湖畔诗社”、“湖畔诗派”:1922年3月,冯雪峰、应修人等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先后出版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寂寞的活》,以写爱情诗而闻名。 他们是沐浴五四精神而成长的诗人,被称为湖畔诗派,个性解放思想是他们创作的基石,爱情诗是他们对于中国诗歌的主要贡献,他们的情诗是真正的现代情诗。

7、“新月社”、“新月诗派”:新月社的活动1923年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等多留学英美的学生,开始以聚餐会形式活动,后发展为新月俱乐部,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1926年6月以后无形解散。 1925年,《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标志着新月诗派的形成。新月诗派倡导新格律诗,提倡新诗规范化格律化,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月派后期活动以经营新月书店和刊行《新月》、《诗刊》为主,1933年6月无形解体。新月诗派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有过相当的影响,纠正了自由诗散漫肤浅的弊端,为新诗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8、“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在1918-1920年间形成的一种创作风尚,与周作人在理论上的倡导,以及冰心、叶绍钧等文学研究会会员的创作关系密切。是典型

2

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也是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为人生”的写实派作家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冰心、庐隐等,代表作品有《超人》、《海滨故人》等。问题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追求一些哲理色彩,通常是“只问病源,不开药方”。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所冲淡,削弱了它的审美价值,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为人生”的文学风尚,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文学流派。

9、“乡土小说”:是1923年左右在鲁迅小说影响下,由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创作的乡土小说在现代小说史上最早显露出流派风范。代表作家有许杰、王鲁彦等,他们构成了20年代中期的乡土小说家群体,代表作品有《惨雾》《菊英的出嫁》等。推动了五四新小说在写实方向上的长足发展,五四乡土小说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也有长远影响。

10、“小诗派”:1921-1923年,诗坛形成了“小诗”盛行的局面。“小诗”的特点是形式短小,或缘事抒情,或因物起兴,或寄情于景,以捕捉刹那间的自我感受与哲思,充分体现了人觉醒后的内在困惑。代表诗人是冰心和宗白华。冰心有“小诗”集《繁星》、《春水》,她的“小诗”是三言两语的清丽诗句。宗白华有“小诗”集《流云》。“小诗”派以表现哲理取胜,但不足以表现繁复深刻的思想与情绪。1925年之后,“小诗”创作潮流逐渐消歇。

11、“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上海领导创建的文学组织,目的是与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成员有鲁迅、冯雪峰等,旗帜人物是鲁迅。创办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提出了“国防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在左联的培养下,涌现了沙汀、艾芜等一批文学新人,他们给文坛带来许多生气勃勃的作品,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力量。1936年在共产国际指示下解散。 12、“京派小说”:1930年前后新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北平活动的一个自由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主要阵地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代表作家有沈从文、芦 3

焚等。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13、“新感觉派小说”: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其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等刊物。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意识流等手法。《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与法国都市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感觉派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态人情,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新感觉派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并把主体感觉投诸客体;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也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一个较有成就的流派,它不但促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而且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手法。

14、“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的中国诗歌会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等。他们的诗歌创作亦可归入政治抒情诗。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代表作品有《摇篮曲》、《守堤者》等。

15、“论语派”: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和周作人等人提倡“幽默小品”和“趣味小品”;继而创办《人间世》,打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旗号;后来还创办了《宇宙风》,从而形成了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论语派”。他们在趣味、游戏、幽默、闲适中改变了20年代散文“问世”的径路,从意兴湍扬的激扬文字走向了沉潜适世的生命关怀与日常人生的吟味咀嚼。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