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22222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地质学基础2222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 因为地心处重力值为零,所以地心处压力值也为零。 ( )

5. 地球内部物质密度随深度增加呈直线型增加。 ( )

6. 某地磁倾角为正值,则该地必位于北半球。 ( )

7. 某地磁偏角为东偏4°,在进行磁偏角校正时,应在所测方位角值上加这个偏值。( )

8. 磁场强度的垂直分量在赤道上趋于零,在两极处最大。 ( )

9. 磁场强度的水平分量在两极处最小,在赤道上最大。 ( )

10. 地球上获得太阳辐射能最多的部位是赤道。 ( )

11. 在同一热源情况下,热导率小的地区地温梯度较大。 ( )

12. 岩石的热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

13. 地壳以下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的规律称地热增温率。 ( )

14. 地壳与地幔合在一起又被称为岩石圈。 ( )

15. 软流圈的物质全部处于熔融状态。 ( )

16. 陆壳下的莫霍面深度随地面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 )

17. 地磁轴与地理轴的夹角称磁偏角。 ()

三、选择题(按后面的参考答案选择填写)

1.大气圈中与地质作用关系最密切的次级圈层是( )。

a. 平流层; b.对流层; c.中间层; d.热成层。

2.地球上重力值最小的部位是( )。

a.地心;b.地面 c.莫霍面;d.古登堡面。

3.地球上重力值最大的部位是( )。

a.地心;b.地面 c.莫霍面;d.古登堡面。

4.若某地平均地热增温率为3°C/100m,那么,该地含磁性岩石与不含磁性岩石的分界深度约在( )。

a. 5km左右; b.10km左右; c.15km左右; d.20km左右。

5.地面上的重力值( )。

a. 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大;b.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少; c.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d.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

6.随深度增加地热增温率的变化规律是( )。

a. 不断增大;b.不断变小; c.先增大后变小;d.先变小后增大。

7.就全球范围看,恒温层的相对平均深度大致是( )

a. 赤道和两极比中纬度地区深;b.赤道和两极比中纬度地区浅; c.内陆比沿海地区深;d.内陆比沿海地区浅。

8.陆壳与洋壳的边界位于( )。

a. 海岸高潮线处;b.海岸低潮线处; c.大陆架外缘处;d.大陆坡的坡脚处。

9.地球内部温度升高最快的部位是( )。

a. 地壳;b.上地幔; c.下地幔;d.地核。

10.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时所用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是( )

a. 古地磁法;b.地电法; c.地震波法;d.重力法。

11.下列各类火成岩中含放射性元素较多的是( )。

a. 花岗岩类;b.玄武岩类; c.闪长岩类;d.辉长岩类。

12.一般认为重力均衡补偿面位于( )。

a. 莫霍面以上;b.莫霍面; c.莫霍面与岩石圈底面之间;d.软流圈中。

13.较好的解释重力均衡现象的是( )。

a. 康德-拉普拉斯假说;b.艾里假说; c.威尔逊假说;d.艾里假说和普拉特斯假说的结合。

14.地球最主要的热源是( )。

a. 太阳能;b.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能; c.重力分异能;d.构造作用能。

四、填空题

1.地球的重力主要来源于( )。

2.洋壳的平均地温梯度为( )°C;陆壳的平均地温梯度为( )°C。

3.大陆平均地表热流值为( )HFU;洋底平均地表热流值为( )HFU;全球实测平均地表热流值为( )HFU。

4.陨石按化学成分不同可分成( )、( )和( )三大类。

5.当今陆地上两个最主要的山系是( )和( )。

6.发育于西太平洋的主要海沟有阿留申海沟、千岛海沟、( )、( )、( )、菲律宾海沟、汤加-克马德克海沟等。

7.大陆边缘可分为( )与( )两种不同类型。

8.外力作用包括( )、( )、( )、( )和( )等作用。

9.内力作用包括( )、( )、( )和( )等作用。

10.陆壳的最大厚度可达( )km;洋壳最小厚度约( )km;全球地壳的平均厚度约( )km。

11.岩石圈的平均厚度约( )km;软流圈的深度约从( )km到( )km。

12.地球具有弹性,表现在( )和( )等方面。

13.保留在岩石中的剩磁,根据它们的成因不同,可分成( )和( )等类型。

五、问答题

1. 试分析地球形状不成为正球形的可能原因。

2. 举例说明研究地表形态特征的地质意义。

3. 我国地势的基本特点如何?

4. 地表实测重力值可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而与理论重力值不相一致?

5. 为什么洋壳的地温梯度高于陆壳?

6. 为什么不能按全球平均地热增温率来求地心温度?

7. 举例说明研究大气圈的地质意义。

8. 举例说明研究水圈的地质意义。

9. 举例说明研究生物圈的地质意义。

10. 试分析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可能形成原因。

11. 试述洋脊的主要分布特征。

12. 艾里模式与普拉特模式有什么共同与不同之处?

13.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物质组成与状态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第5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一、 名词解释

变质作用 正变质岩 副变质岩 重结晶作用 重组合作用 交代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 气液变质作用 蚀变 动力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 花岗岩化 变质带 双变质带 片理 变质矿物 碎裂带

二、是非题

1.变质作用可以完全抹掉原岩的特征。()

2.变质作用最终可导致岩石熔化和形成新的岩浆。()

3.重结晶作用不能改变岩石原来的矿物成分。()

4.接触变质作用常常影响到大面积的地壳岩石发生变质。()

5.同质多相晶的矿物能够作为重结晶环境的指示矿物。()

6.标志变质作用程度的典型的级别顺序是低级变质作用的绿片岩;中级变质作用的角闪岩和代表高级变质作用的辉石变粒岩。()

7.标志高围压低温度形成的变质岩顺序是蓝片岩;紧接着是榴辉岩。()

8.区域变质作用常常包含明显的机械变形。()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