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还是协律的。东坡词在题材的开拓上是有历史贡献的。

3、严羽的诗学思想在宋代超越众家之上,不是偶然的,他是有继承和创新。首先,他“以禅 喻诗”有继承和创新,以禅喻诗并非始于严羽,唐代许多诗人都学禅,如王维特别善于将禅意 融入诗心,使诗境与禅境合一,中唐皎然、灵澈、刘禹锡等人论诗歌意境,均与禅境紧密相联 。宋代禅宗有了更大发展,文人学禅更为普遍,如苏、黄均为禅宗居士,并被列入禅宗法嗣, 以禅喻诗相当普遍。但严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他有明确的针对性,是针对江西 诗派的,另外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比前人的影响大。其次,他的“别材”“别趣”说 、“兴趣”说,显然受到钟嵘、司空图等人的影响,如果按“言志”和“缘情”来分的话,他 们都属于“缘情”派,《四库全书提要》就指出“羽之持论,又源于图”“独任性灵,扫除美 刺”,论诗不讲政治教化,言志讽谏,专讲意兴趣味,论诗宗主盛唐,这和钟嵘的“滋味”说 、司空图的“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思想是一致的。但严羽的“ 别材”“别趣”“兴趣”说有很强的针对性,是针对苏、黄和江西诗派等以文字为诗,以才学 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流弊而提出的,有现实意义,对宋诗缺乏形象性、缺乏审美性有纠偏作用 。另外对后世的格调说、神韵说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十二章

一、 填空题:

1、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和鼎盛时期,其主要特征是————、————、— ———、————、————等。

2、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以————————为主导倾向,从弘治 、正德之交到隆庆、万历之际的百年间,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文艺思潮 占据文坛的主要地位。

3、————的《 》以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来研究唐诗,并继承严羽以盛唐为 法的思想。

4、“前七子”有专门论诗著作的有————的《 》;“后七子”有专门论诗著作的有 ————的《 》、————的《 》。

5、前后七子的共同诗文主张是————————————————。

6、明代从嘉靖后期开始,文艺上出现了一种新思潮,其代表人物有————、——————等。 7、“唐宋八大家”一说出自————的《 》。

8、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他们的诗学主张是————————————。 二、 解释概念:

1、格调 2、本色 3、童心 4、性灵 5、法因于敝而成于过 三、 翻译:

1、费侍郎廷言尝问作诗,予曰:“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 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试取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 失一,乃为有得。”费殊不信。一日与乔编修维翰观新颁中秘书。予适至,费侍郎掩卷问曰: “请问此何代诗也?”予取读一篇,辄曰:“唐诗也”。又问“何人?”予曰:“须看两首” 。看毕,曰:“非白乐天乎?”于是二人大笑。启卷视之,盖长庆集,印本不传久矣。(李东 阳《麓堂诗话》)

2、追昔为诗,空同子刻意古范,铸形宿镆,而独守尺寸。仆则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 构结,不仿形迹。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以有求似,仆之愚也。近诗以盛唐为尚, 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今仆诗不免元习,而空同近作,间入于宋。仆固 蹇拙薄劣,何敢自列于古人?空同方雄视数代,立振古之作,乃亦至此,何也?凡物有则,弗 及者、及而退者与过焉者,均谓之不至。譬之为诗,仆则可谓勿及者,若空同,求之则过矣。 (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

3、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 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 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 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 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尚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 ,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李贽《童心说》)

4、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 束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既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 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袁宏 道《序小修诗》) 四、 论述题: 1、 2、

试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诗文主张。 试述李贽、公安“三袁”的诗文主张。

第十二章答案

一、 填空题:

1、丰富性、发展性、民主性、宏观性、资料性 2、明道宗经、复古模拟 3、高棅 、《唐诗品彙》

4、徐祯卿 《谈艺录》;谢榛 《四溟诗话》、王世贞《艺苑卮言》 5、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6、李贽、公安“三袁” 7、茅坤 《八大家文钞》

8、钟惺、谭元春 ;幽深孤峭 二、 解释概念:

1、明人喜言格调,如李东阳说“诗必具眼,亦必具耳。眼主格,耳主声。”“能识其时代格 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等。他所说的格调是指法度音调体制等等。前后七子也谈格调,如 李梦阳提倡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法式,所谓“高古者格,宛亮者调”要求诗歌做到“格古 、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七者备而后诗昌也。”又说“宋人主理不主调 ,于是唐调亦亡。”他所说的格调,是风格是情感是形象。王世贞说“才生思,思生调,调生 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认为格调生于才思,格调之高超在才思之深远 广博,故学习古人格调,不可在形貌上模拟因袭,而要在扩大自己的才思上下工夫。 2、“本色”是明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等“唐宋派”的诗文主张。唐顺之说“近来觉得诗 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使后人读之,如真见其面目,瑜瑕俱不容 掩,所谓本色,此为上乘文字。”本色的含义就是“直写胸臆”,把内心的真实面目毫无遮掩 的呈现出来,而且自然流出,不加雕琢。

3、李贽提出的著名学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是指人的绝 假纯真的自然本性。“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是文学创作的前提和根本 。童心说是针对道学家的虚伪而提出的,他认为是道学家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 观念,即“闻见道理”使人失去童心,“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 政事,则政事无根底;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提倡真情反对假理,肯定人欲反对“天 理”,要求恢复被封建礼教扭曲了的人的自然本性。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对封建礼教具有叛逆 性的、有启蒙思想色彩的文艺主张,它反映了由政治思想上的解放而导致文艺思想上的解放。 4、公安“三袁”提出的诗文主张。“性灵”说的含义一是“真”,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 家的性灵,表现内心的真实感情,应该是自然天性的流露,反对任何的因袭模拟,剽窃仿作。 二是“变”,强调诗文“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文之不能不古而今 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 必变。”这实际上已涉及继承和创新的问题,认为真正的继承,不是模仿,而应当是新的创造 与发展。三是“趣”,即作品要有趣味,他们所提倡的趣味是童趣,和李贽一样,具有反理学 ,反传统的鲜明的时代精神,是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审美趣味。四是“奇”,袁宏道说“文 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字法句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 这种新奇,就在于它不师法前人,而师法自然,凭心而出。

5、这是袁宏道在《雪涛阁集序》中提出关于“变”的理论。他说:“夫法因于敝而成于过者 也。矫六朝骈丽飣餖之习者,以流丽胜;飣餖者,固流丽之因也。然其过在轻纤,盛唐诸人以 阔大矫之。已阔矣,又因阔而生莽,是故续盛唐者,以情实矫之。已实矣,又因实而生俚,是 故续中唐者,以奇僻矫之。”“法因于敝而成于过”是说一种倾向发展到后来,必然会走向自 己的反面,而为另一种矫正此种流弊的新的倾向所代替。优点发展到极点,就会产生流弊,于

是必然会发生变化,而为新的特点所代替。“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也是符合文学 创作发展规律的。这是针对当时复古主义文艺思潮而提出的理论。 三、 翻译:

1、费廷言侍郎曾经问我写诗的问题,我说:“写诗必须具备眼力和听力,眼力指辨别风格, 听力指辨别声调。听弹琴突然中断,知道哪一根琴弦断了,这就是有听力;月光下能隔着窗子 辨别五色丝线,这就是有眼力。读不曾见过的诗,能识别它的时代格调,十次不出现一次失误 ,才叫有心得。”费廷言很不相信。有一天他正与乔维翰编修看新颁发的宫中秘籍,我正好碰 上,费侍郎合上书问我:“请问这是哪个朝代的诗?”我看了一篇,就说“是唐诗。”又问“ 是哪个人的?”我说:“需要再看两首。”看完,说“是白居易吧?”于是二人大笑。打开书 一看,是《长庆集》,是久已不传的版本。(李东阳《麓堂诗话》)

2、回想您以前做诗,刻意学习古代诗歌的模式和程式法度。我则希望积累才学,领会神情, 不作形式的模仿,而能根据眼前景象构思。《诗》说:“唯有德之人能认识像自己的人并加以 推举。”以自己有的心得为基础而求近于古人,这就是愚见。近代诗人崇尚盛唐,宋诗看似劲 健质朴而实际比较粗糙。元诗看似秀丽峻峭而实际上比较浅俗。现在我的诗不免有元人的习气 ,而您的诗偶尔有宋诗的特征。我本来就蹩脚贫乏粗劣,哪敢和古人相比。而您高视独步于唐 宋以来的诗坛,以做自古以来未有之好诗自命,一至于此,为什么呢?大凡事物都有准则,没 有达到的,虽达到了而又后退的,或过头的,都叫做不及。学古不可不及,亦不可过头,而应 以恰到好处为准的。譬如做诗,我叫不及,您叫过头。

3、既然以所见所闻的道理为本心,那么所说的就是这些闻见道理的话,而不是出自童心的话 。话虽然工整,和我又有什么相干?难道不是假人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吗?由于人是假的 ,那么就无所不假了。因此,以假话与假人说,则假人高兴;以假事与假人说,则假人高兴; 以假文与假人说,则假人高兴。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一切都是假的,就象矮人看戏一样, 无从辨别真假。这样,虽有发自童心的天下最好的文章,由于假人的原因而湮灭不传于世的, 难道还少吗?什么原因呢?天下最好的文章,没有不出于童心的。只要童心长存,障蔽童心的 闻见道理都不能发生作用,只要出自童心,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以为文,任何体裁的作品都 是好作品。(李贽《童心说》)

4、大都抒发自己独特的性灵,不受法度的限制,不是发自肺腑的则不肯下笔。有时内心的思 想情感和自然外物交互感应,顷刻千言,如水奔腾,夺人魂魄。这中间有佳妙的地方,也有瑕 疵的地方;佳妙的地方当然不要说了,就是瑕疵的地方,也多是独特创造的本色语。然而我则 非常喜欢那有瑕疵的地方;因为那佳妙的地方,还有一点粉饰人为、蹈袭前人的痕迹,还没有 完全摆脱近代文人的气习。(袁宏道《序小修诗》) 四、 论述题:

1、“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前后七子的诗文主张,主要是针对明初“台阁体”“茶陵派” 的萎弱文风提出的,目的是用一种高标准来振兴文学,改变明初以来文坛上没有生气的局面,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