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1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专题讲座-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 .要突出学科思想方法。

4 .要为教学的目标实现服务。

5. 在进行课堂总结时,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教育的作用,然后再由教师来进行最后的总结并提出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

二、如何分段掌控课堂教学时间?

(一)课堂教学的三个阶段及时间的把控。

一堂课 40分钟的时间,一般可以分为启动阶段、发展阶段、结束阶段三个部分。

启动阶段就是平时我们经常所说的复习引入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注意力还 不集中,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简洁的一两个提问题,让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过的旧知识进行复习查漏补缺,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恰当地引入新课。控制在 5分钟内完成课堂 “启动阶段 ”。

随后就进入了课的发展阶段,此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是教学的高潮部分,我们把这段时间称为课堂的最佳时域 .这一阶段往往分为 “探索新知 ”和 “巩固练习 ”两阶段。

1 . “探索新知 ”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们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阶段,抓住这个最佳时域,教师应减慢信息强度,多加强比较抽象知识的讲解。教师要把握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与体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等 .一般地,探究新知的时间一般在 15—25分钟内。

例如:在《设计封面》一课中, 李老师设计了初步制作完成一本少数民族资料书籍封面这个任务。在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中,包含了前一阶段所学的有关文字操作的知识点(文字的输入、文字的格式、视图显示方式等),从而达到了在任务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此任务全面、宏观,主动学习对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自身要求又很高。对于逻辑思维发展还不甚成熟的小学生来说,一下子完成,难度很大。因此,作为指导者的教师, 李老师在任务布置之初,就先让学生欣赏出版书籍的封面,了解归纳封面的基本组成要素,然后带领学生思考,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哪些步骤。配合板书,学生很快就能将完成任务的过程细化到各个学习环节中,这样一来,一方面大的任务被分解,利于学生自主完成;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明确,在以后完成其他任务的过程中,都需要这样的步骤。做到了“授之以渔”。

2.“ 巩固练习 ”阶段。

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在巩固练习阶段,学生由于思维的疲劳,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挑战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般地,练习时间一般在 10—20分钟内。

课堂教学进行到 35分钟以后,学生大脑可能渐渐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到了课堂的结束阶段,输入信息的强度应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大,以便再次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回顾归纳、整理知识,学生的发言虽是零碎的、无序的,有的语言表达不一样,实质是一致的,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得出的各种结论作提升式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层次的发展。同时使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老师还可以引入一个拓展性的练习,激发了学生思维,让学生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学习兴趣。这一环节一般时间为 5分钟以内。

教学时间分配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步骤,而且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准。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谈到:优化教学过程的标准,强调不仅要看教学效果,还要看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消耗是否是最优值。

我曾经仔细统计了一些优质观摩课,每节课新授课的课堂各环节的教学时间分配上的情况,

如下表( 1):课堂各环节的教学时间分配表 ( 1)

教学环节

所用时间范围 平均所用时间 活动内容

一、复习引入 0 至 5分钟 3 分钟

查漏补缺、复习旧知联系新知或创设教学情景

二、新课探索 15 至 25分钟 21 分钟

解决重、难点

三、巩固练习 10 至 20分钟 14 分钟

针对性做巩固练习

四、本课小结

1 至 5分钟 2 分钟

小结所学的内容,形成体系

时间总计 40 分钟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上新授课时的课堂教学结构大都符合上述表( 1)中的时间安排。但这种时间安排并非固定不变的,在实际操作时,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要想合理地分配把控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1 .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行为不仅为目标服务也为教学效率服务。

2 .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才会有的放矢。

3 .分析教学对象,教学时间的分配才会更加艺术和人性。

4 .分析课程阶段目标,教学时间的分配才能更加符合学生的培养意义。

5 .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把握课堂的整体学生利益,教学时间的分配才能平衡。

6. 关注课堂文化,形成课堂规则,学生的主体行为将为课堂时间的分配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

(三)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判断教学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通常一节好课应该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的。

1. 应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现象,看讲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2. 要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

3. 要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自学、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

4. 要计算好、中、差学生的活动时间,看不同层次的学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

理,有无个别学生占用时间过多部分学生占用时间过少现象。

5. 要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事情。

三、 教学过程与师生的活动

( 一 )什么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与合作,产生交互作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即: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一般会涉及到: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

(二)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教学过程应具备的特点。

1.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3. 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教学过程应具备的特点 教学环节紧凑,教学过程思路清晰。

4. 学生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讲求实效。

5. 对学生的学习能够给予适时适度的评价,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6. 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具、学具和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

(三)师生活动。

1. 什么是新课程下的师生活动。

师生活动是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产生的有关教学活动的新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目前开展的新一 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应互教互学,彼此形成学习的共同体,以期改变师生对教学的传统理解,形成新型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要求新的课堂教学要体现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学习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