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翔鸟”——令人顿生无处栖生之哀。“北林”、“外野”——凄清幽冷之境界。 听觉。

第四联: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和愁闷的心情。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永恒的悲哀……“阮旨遥深”“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2、小结:这首诗以半夜无法人睡,起坐弹琴为开头,虽未直接道出心中的苦闷,但“不能寐”委婉含蓄地点出弹琴并非因为要欣赏明月清风、美景良夜,而是要排遣萦怀的忧思。而后,孤鸿的哀号、翔鸟的凄鸣都渲染出一种不安静而险恶的环境气氛,更加衬托了诗人“夜中不能寐”的忧伤。末两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既是写鸟也在喻人,鸟和人一样,在月夜里不能入睡而徘徊,有所寻求,而此时所见的只有使人忧伤的景象:如磐的夜色,死寂而又深重。特别是那“孤鸿”和“翔鸟”在夜间高声哀号,给人以惊悸之感。这茫茫夜色笼罩着的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全诗感物兴叹,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艺术特色: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情景交融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鸿号鸟鸣也都是动。有人有景但无不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似如磐夜色为背景的。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四、你可写忧?

1、“忧思”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人类共同的情感。

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王粲《杂事》“日暮游西园,冀写忧思情。”

结合本诗中所使用的表情达意的手法,选择合适的意象,表达“忧思”的主体。 学生现场写作60字左右的片段,师生共同点评。 2、老师下水诗歌展示。

遣怀中年 杨华当

渌水漾波菡萏谢,荷塘已过赏芳时。 西风扶柳蝉声衰,木叶恋月雁影逝。 应叹东坡白发早,犹惜稼轩韶华辞。 凭欗把盏酌屈卮,图醉凝神拟愁词。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