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主要学习和学术研究经历】

1868至1873年进沃罗涅什陆军中学学习,毕业后进入康士坦丁诺夫军官学校深造。

1874年9月考取彼得堡矿业学院。

1876年创建北方革命民粹派小组,1878年改称土地和自由社,任机关报《土地与自由》编辑。

1880年1月流亡国外,逐渐脱离民粹派,研究马克思主义,同恩格斯建立联系,了解西欧工人运动,并陆续将《共产党宣言》等一些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译成俄文①。

1883年在日内瓦创立并领导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培养了一代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最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批判民粹主义,并写了《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名著。

1889年,应拉法格邀请,普列汉诺夫作为俄国社会主义者的代表,出席了国际工人代表大会(即“第二国际”)的成立大会②,他在大会上发言说:“革命的俄国无论如何不应臵身于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之外,相反地,它今天同欧洲现代社会主义运动接近起来,必将给全世界无产阶级事业带来巨大的好处。”他的发言受到恩格斯的好评。

1900年同列宁一起创办无产阶级报刊《火星报》和《曙光》杂志,草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纲。从1900年社会党国际局成立时起,长期担任国际局委员。1900年普列汉诺夫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三个俄译本,回击了“经济派”篡改《宣言》的企图。同年,他支持列宁创办《火星报》,为《火星报》撰稿37篇。阐明正在创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许多理论和政策性问题。

1903年主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党的总委员会主席,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在1903年7月30日开幕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普列汉诺夫被选为大会主席团主席,并由他宣布大会开幕。在讨论究竟什么人可以做党员的党章第一条条文时,他说,他深信真理在列宁一边,对马尔托夫草案的拥护者所说的不敢苟同。“列宁的草案可以成为防止他们钻入党内的保障,单是由于这一点,一切反对机会主义的人就应当赞成这个草案。”这说明,普列汉诺夫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二大”上是站在布尔什维克一边的,会上他被选为《火星报》编辑和党的总委员会主席。

1905年革命时期提出“分进合击”的机会主义策略,实际上把

①②

[苏]M.约夫丘克,董晓阳译.普列汉诺夫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 此次大会是1889年7月14日至21日于巴黎召开的。

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责备无产阶级“本来用不着拿起武器”。这期间,普列汉诺夫的政治立场经常动摇于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之间。

1905至1907年革命失败后,党内出现公开要求取消党的取消派,大多数孟什维克成了取消派分子。普列汉诺夫反对取消派,1908年12月声明退出取消派的《社会民主党人呼声报》。

1909年8月恢复出版《社会民主党人日志》,正式对取消派宣战,同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结成护党联盟,开始为布尔什维克报刊撰稿,参与批判马赫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普列汉诺夫发表演说,出版《论战争》文集,公开为沙皇政府的掠夺战争辩护,号召俄国工人“保卫祖国”,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者。

1917年5月至1918年1月在其主办的《统一报》上连续发表文章,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以条件不成熟为由,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但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拒绝参加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叛乱①

【主要著作】

《社会主义和政治斗争》(上海正风出版社1950年版) 《我们的意见分歧》(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论一元史观的发展》(武汉湖北出版社1957年版) 《唯物主义史论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2卷)

《跨进20世纪的时候:旧《火星报》论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08月第1版)

【主要哲学思想】

一、普列汉诺夫对思想史的观点和历史观的判断

普列汉诺夫著作中也充满着哲学史,特别是西方哲学史的内容,他关于哲学史的论述十分丰富。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关于历史观发展中继承性和变革性的统一。关于唯物史观的发展,普列汉诺夫大体有这么几个思想:(1)马克思唯物史观科学体系前建立,是总结了全人类研究社会历史领域的一切优秀成果,不是离开文明发展的大道而产生的。(2)历史观中唯物主义传统的积累是越来越丰富、具体、全面、系统的。(3)历史观的发展史就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斗争的历史,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三联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195—196页。

但是它与一般哲学观点上唯物唯心斗争史不一样。(4)马克思说,思想发展史的一个普遍规律是先盖上层后打地基。唯物史观发展史大体就是这样。在《唯物主义历史观》①四篇讲演中就论述了这个问题。这几个阶段划分的标准就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普列汉诺夫依据对这问题的不同解决,讲了历史观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四世纪到十七世纪的神学史观;第二阶段,十八世纪启蒙哲学的理性史观;第三阶段,圣西门和复辟时代历史学家的利益史观;第四阶段,黑格尔的唯心辩证史观;第五阶段,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总的来说,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对唯物史观是有创造性贡献的,所以列宁给予很高评价。

二、普列汉诺夫对社会存在问题的剖析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对象和定义的理解。普列汉诺夫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在统一中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及其诸要素的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利学,特别是研究社会发展动力的科学。在普列汉诺夫的著作中,这个思想很明确。

第二,社会结构的新看法—?五项因素公式?论。普列汉诺夫社会结构学说的核心在于?五项论?。所谓?五项论?,就是按照人的社会活动的性质把社会结构分为生产力、经济关系、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五项②。五项论的完成形态是普列汉诺夫1980年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里提出来的。他谈到:?如果我们想简短地说明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现在很有名的‘基础’对同样有名的‘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见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下面一些东西:(一)生产力的状况;(二)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四)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五)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③?

第三,社会存在问题。普列汉诺夫从没有给社会存在下过任何定义。他认为,社会存在的要素包括生产力,包括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社会环境。普列汉诺夫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全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宗教关系、伦理关系、文化教育关系等等,还包括一切民族关系、国际关系、阶级关系等等。而所有这些观实存在的关系都是物质关系,换言之,一切社会关系都是社会存在。

第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问题。普列汉诺夫提出,生产关系有两类,一个叫技术关系或劳动组织,即指人们在直接生产中,人和自然打交道时,人和人结成的关系;另外一种关系叫财产关系。两者合起来,他有的称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当然还有别的,如交换关系等)。

①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王荫庭:《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创新性贡献》,《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③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三联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195—196页。

普列汉诺夫认为,有狭义的经济基础,有广义的经济基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观实基础。?①这是狭义的经济基础。普列汉诺夫为什么要讲两个基础呢?社会应该有它的基础,也要有它的整个的上层建筑,而这种基础和上层建筑应该包罗一切社会现象。

三、对社会意识问题的分析

普列汉诺夫关于社会意识的两种基本形态的观点,是他独特的创造。在他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这么明确地分。普列汉诺夫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社会意识区分为两种形态,初级形态叫做社会心理,高级形态叫做思想体系。简单地说,社会心理是人们的日常意识,它的特点就是没有经过加工整理的、没有系统化、定型的、自发产生的。与此相反,思想体系是经过职业思想家、艺术家对社会心理进行加工整理,把社会心理系统化、定型化。它是自觉地产生的,经过理论思维系统加工而产生的成系统的思想,也就是说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普列汉诺夫通过对爱尔维修的一段话的转述,明确地指出了社会心理具有下面几个最主要的特征和属性,那就是民族性、时代性、职业性、变化性、阶级性等等。他在他的美学论文中和《俄国社会思想史》中以及宗教学的著作中,关于社会心理作了大量论述。他认为社会心理部分地由经济基础来决定,部分地是由社会政治制度来决定。这里讲的经济基础是广义的,包括生产力。

四、对?地理环境?问题的观点

普列汉诺夫的地理环境观一直受批判,因为他说过地理环境决定生产力的状况或发展。(1)他接受了拉布里奥拉提出的?人为环境?即社会环境的概念。他说在原始社会,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相当大。随着人为环境的发展,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小。(2)随着人为环境的发展,自然环境对社会环境的发展越来越由直接变为间接;随着生产力水发展,人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复杂。这就是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和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越来越小,另一方面越 来越丰富,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种多样。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3)在黑格尔之前,人们认为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人的心理、生理对社会发生影响。黑格尔推翻以前的地理环境学说的传统,说地理环境主要通过生产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4)普列汉诺夫还说过,地理环境在不同时代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很不一样的。他在《唯物主义史论丛》中写道:?社会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出乎寻常地变化多端的。人的生产力在他的发展中每进一步,这个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