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静功(伍止渊 张剑鸣)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虚实静功(伍止渊 张剑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静兼修的原则还是一致的。而虚实静功是专练外静内动的,在今天还比较陌生,其实古气功一贯是按着这条道路实践过来的。 4.注意事项

(1)不可有心求,有心求,则着象。但也不可无心守,无心守,则落空。正确做法是毋忘毋助,若存若亡。 (2)练功要取得心平气和、全身松暖、心情愉快舒畅的效果。如能这样,就是功练得对头了。反之,如果练得全身僵冷,心猿意马,就是练得不对头了。此时,不要硬练,可以散散步,过了这个时候再练。

(3)气功不是万能的,不是万灵药。有病要配合医药采用综合疗法,等病情稳定了,确实是好了,再根据情况逐步减少药物到停止不用药。凡器质性病患者,必须备一点常用药,以防万一,根据情况,可以吃吃停停,停停吃吃。

(4)练功的地方空气要清新,不能有脑后风与直接风,否则会影响静功所达到的神气合一。练功后也不宜马上就到室外,要等浑身的温度正常了,汗收了,再活动。 (5)受惊受震动后不宜马上停止不练,应该稍稍镇静后再继续练功,等到全身又达到松、暖、软时才可收功。收功时,如果感到身体有不舒服的地方,就要用手去按摩,如此数次,就能恢复正常。切忌惊惶失措,立即下功。万一有了出偏的情况,也不要紧张,多做按摩,。过些时候自然会好。

练功人必须懂得身和心的关系,必须懂得心理领先的作用。气是受意指挥的,怒则气升,喜则气降,惊恐则气散。同样,意乱,则气行亦乱,就不能循经络常规运行:意定,则气亦定,便按经络常规运行。纵然因受惊而有所干扰,那仅仅是局部的一点影响,只要经过按摩,慢慢地自然会恢复正常。

练功者还要懂得意是气的统帅,不能随便动七情,所以要戒七情六欲,要防微杜渐。

(6)练静功者只要练一种功能够了。如果是从练导引功下手的,以后再练合一功就可以了。要知道一法有一障,功法太多,障也太多,反会相互抵消,不得入门。所以有的人练了几十年还不能入门,练得出了偏差,还不知其所以,这就是不得要领、盲修瞎练的结果。

(7)动功也不要多练,多练反而耗气,只在每天早上练一次就够了。一般,练一种动功,如太极拳或其它动动等,就可以了。总之,练功者必须懂得“消长盈亏”的道理。 (8)切忌一意追求速效,“拔苗助长”。古人说”欲速则不达”。但也不可听其自然,“守株待兔”以免枯坐无得。

(9)练功中出现昏沉,即一练功就打瞌睡,功夫无法练。这是抑制太过所致,可在练功前先用手该命门穴(命门是兴奋穴),使之发烫再练功。万一有人擦了命门穴还是昏沉,这就是属于练功无效的人。

(10)散乱,就是静不下来,念头多,意马心猿。这样的人,只要有耐心,就能逐渐掌握,渐长渐凝,慢慢地就能入静。

(11)初练功者不可追求效应。初学者由于对方法不能、一下子就领会掌握,热感、气感当然也不能一下子就产生,这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所以对练下手功夫的人来说,一般反应是不大的,除了有热感、气感、一气如游丝、穴位的跳动等外,感觉是比较少的,却病的效果当然也就不大。胃口会有所好转,但也不是大好转。血压或能降低一些,但也不巩固。睡眠、大小便等也可能稍稍转向正常,但也不会显著。时有反复。

练功到60天左右,一般可能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但功夫慢的人还不会有。正因为这一阶段反应不大,所以也不大会出偏差,但也不能大意,仍要防微杜渐,以免内气发动快而出偏。 练功要注意入各有异,同样是意守丹田,而内气发动与发展的速度并不一样,有人快,有人慢,须及时注意。(二)合一功

合一功是人元阶段的第二步功法,称为中级功。这一步功法就是入门功。 合一功这个名称在古书里并未出现过。只古人有一句话说“得一万事毕”,意思是说功夫练到“得一”就万事大吉了。但如何“得一”只有让学功人自己去体会,就不再写下去了。合一功是参照古书的记载。结合练功实践经验给它命名的,意即到了“得一”这个境地后,基本上就可以自己独立行功而不会出大偏差了。

1.合一功的练法

姿势不拘,坐、卧、躺或站都可以,也不舌舔上颚。但随着功法的深入。姿式可以相应变化,不能始终如一。如以坐式为例,可以要求身体做到身体正直,百会朝天,虚领顶劲,合胸拔背,松肩垂肘,下颔微收,坐凳子的三分之一,小腿和大腿成直角。盘坐可以随意自然等。 合一功分三步骤进行。

(1)心息相依

眼观鼻,鼻观心(对正脐位),即先意守鼻尖,不用内视,而用内听(用耳听鼻息的出入,不是听鼻息的声音,否则便易出偏)。

心依鼻——在听到鼻息出入之时,就把意念放到各自所守的丹田部位(见图3)。此时,练功者要注意什么病应守前七后三,什么病宜守前三后七等等。高血压病人应先守新涌泉穴。要强调,在中丹田内听鼻息的出入,不是听鼻息的声音,似听非听,不是硬听。这样约听一分钟后,就要开始“毋忘毋助,若存若亡”。“毋忘”老乃是在中丹田让,守其清静自然。“毋助”者,乃是在中丹田处,顺其清静自然。“若存”者,乃是在中丹田处知其清静自然。“若亡”者,乃是在中丹田处任其清静自然。倘若在脐内微知鼻息的出入了,不久就会出现鼻联脐的现象,这便是心依息了。

另外,对不同的疾病应守不同的部位。

患高血压、风心病、肝肿、肝炎、血管性头痛、糖尿病、甲亢、气喘等阴虚阳旺的病人,宜意守脐下一寸三分处,即关无、气海二穴之间(见图3)。

患神经衰弱、贫血、慢性肠胃炎、低血糖、冠心病、白血病、内脏下垂、慢性肾炎等阳虚阴旺的病人,意意守脐内前七后三处的中丹田,就是中宫(见图3)。

手术后气血两亏、神亏、虚肿等阴阳两虚的病人,宜守脐内前三后七处(见图3)。 有一定功底的人,宜守脐内中央,就是脐与命门的正中处(见图3)。

血压高比较顽固的人,宜暂先守新涌泉穴。等血压正常后(一般四星期左右可正常),可以守脐下一寸三分处。

患血压过低(高80、低60以下)这种阳虚过度的病人,宜暂守海底(见图3),就是在会阴穴内(男子在阴囊后谷道前)一寸二、三分的地方。一般这样练二、三个星期,血压即可回升到正常,然后再按阳虚的情况守脐内前七后三处。

息依心——如此反复练下去,忽然感到鼻尖一呼一吸与脐内之息自下而上地好象是缩短了距离,就是“脐联鼻”了。这就是达到“息依心”了。

再过一个时候,忽然感到脐息已打成一片,上下缩短了距离,这就是“心息相依与心息合一”了。达到这个要求,就是做到心息相依了。

上述心依息、息依心、心息相依,这三者情况是不同的,决不能混淆,否则,便是未达到要求。

达到心依息后一星期,练功就不必再意守鼻尖了,而可开始就意守中丹田,在中丹田处听鼻息的出入。当练到“毋忘毋助,若存若亡”,“似乎有息,似乎无息”时,就是达到了“心息相依”。心息相依是合一功的重点,要练一个多月,然后再练“意气相随”功。

在心息相依过程中,练功者可能内气通过任督二脉。过任督虽然是人各有异,但多属大同小

异(小同大异是极少的)。

、过任督有顺有逆。顺逆的次序也是人各有异的有的先顺后逆,有的先逆后顺。但是不管怎样,总要经历这个过程(参见图5)。

(2)意气相随

神息相依——在心息相依的基础上,似乎听到鼻息的出

入,又似乎听不到鼻息的出入,进入“毋忘毋助,若存若亡” 的境界。此时内气已动,丹田内有气转动。气起伏如浪潮、 跳动等情况出现,这就是神息相依了。

气息合一——两眼轻闭,面带微笑,意守丹田,听鼻息 的出入,进一步用意识轻轻地把一呼一吸的出入与丹田的气 配合起来;稍微引一引,不要硬配硬引,不要管呼,也不要 管吸。这时,呼吸与内气的转动、跳动自然会达到一致,只 要略与丹田气合就可以了,否则会出偏。此时,意觉鼻息只 需一分钟,随后就用意识将鼻息的出入与丹田气的起伏轻轻 地配合起来,如此日子一长,它们自然能配合得好。因为气 不能离息,息不能无气,两者就是一阴一阳的配合,就是呼 吸之气与内气的相交。古人把这比做是男女,比做夫妇,这 就是气息合一。

意气合一——当一呼一吸与内气合一,就是息中有气, 气中有息,分不出是息还是气了。这时,意就不应该跟,也 不应守,而应是毋忘毋助,若存若亡,知而不守,逐渐便觉 气息已到全身,就是气到意到,意到气到,而息亦在其中。 不知是意使气,也不知是气使意,这就是意气合一了。 (3)神气合一

功夫练到意气相随的境界,就练神气合一。具体练法如下。

神气乍合——两眼轻闭,面带微笑,意守中丹田,凝神(心止于脐下),调息(使息的出入与丹田内的气出入一致)。调为不调之调,意为不意之意,也就是只要用意稍微管一下,让呼吸与丹田气相配合,不要死盯硬配。这样调一分钟就进入“毋忘毋助,若存若亡,知而不守”的境界。不久,就会觉得似有息,而息在气中,似无息,而气在息中。气动意觉,似有气,似无气,似有意,似无意,似有息,似无息,这就是神气乍合。

一觉独存——神气乍合后,进一步便是神气合一了。这时意虚到无,万念归一,一念归无。虚到无是要自然到无,不是有意识的无,也不是大脑下命令的无,而是“水火既济,神气相抱”的境界。神气相抱,就是神得气有养,气得神有归。神气相抱,就是阴阳合一,乃是身心的第一个阴阳交合,从此可“得一万事毕”,古人称此为“道得”(“道得”,是一阴一阳的开始,“得道”,是一阴一阳的终结)。

神气合一,人我都忘,致虚极,宁静笃,就是“无无亦无,一觉独存”的觉照,也就是初入禅定的境界。功夫到此,才是达到真静,才能体会清静、无为、自然乃是自然之道,不是任何有为所能达到的。这就是“无为功”的特点,也就是虚实静功的特点。

(4)收功——上述合一功的三个步骤在练功结束时都要进行收功,收功方法是一样的:先轻轻地将气息配一配,再在中丹田里略用意守一守,最后将气收得小一点,紧一点。这时练功者要在意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不要硬收紧,否则必出偏。

收功完毕,两手相搓热擦面颊,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如此数次,身上的温度正常了,汗

收了,再行动。

2.合一功理论

(1)息与气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不呼不吸也谓之一息(这时呼吸有转化)。不知有呼吸的出入,就是得息。所谓“息”,就是风,风一鼓动,就是气。因此,气包涵于风,此气叫口鼻之气,也叫外气。外气可以调动内气。

一般所说的气,就是呼吸之气与丹田之气相结合而产生的气。呼吸之气叫外气,丹田之气叫内气。此两气相合,就是气息合一。一般,练静功所称的气,就是指气与息合一的气。 气还有先天气、后天气之别:以意行气的气就是后天气,以气使意的气就是先天气,也就是气息合一的气。

不知“息之所从起,遂昧于息之所从归”。倘若不将息与气合,就在精、气、神上分而练之,则非但不能相资相养,而且正要互相为盗,就会变生为克,反益为损。

古人对人的生死自然之道研究得很精辟,认为人要却病延年,健康长寿,必须先把意、气、息三者统一起来。而统一的办法就是先从收心着手,再练心息相依,从而再使气息合一,意气合一,最后达到神气合一。这样,精、气、神在意、气、息三者统一之后就可得来。这也就是人的性与命、身与心的物质的重要基础。所以,合一功是静动中的基本功,而心息相依又是合一功的基本功。

关于听息法——息的起灭,既是人的生死关头,所以人要入静首先应使念头从息上起灭。若上不能止念,下不能留精,总属徒然。止念,先从听默念起,继而听息,垂帘塞兑(两眼轻闻或垂睑),耳听呼吸。这种听是不听之听,可使喘息渐微,气归元海。如念复起,再照再凝,这就是听息法。

人身都有二鹊桥,一在上,一在下。但此二桥在人生下后就都已断没,故人都有闭而不开的八脉。练功人欲将阳气冲开,必须先搭此二桥。上鹊桥,在人中与龈交的交接处。在鼻端听呼吸的出入,就是搭上鹊桥。下鹊桥在意守中丹田后是不搭而自搭的。因此,综心息相依,大多数练功者都能水到渠成,不通自通,不过自过,顺利地通小周天。

关于调息法——凡息有四:一曰风、二曰喘、三曰气、四曰息。坐时鼻中有声为风;往来频促为喘;出入不细为气;绵绵密密为息。风则散,喘则促,气则劳,息则定。所调者,就是不要散,不要促,不要劳,而只要定。调为不调之调,绵绵密密,或忘或存,而神自归根。这时会觉着息在丹田之中,往来微达于鼻息,渐至息住,气住,乘虚直达清微境界。

(2)心、意、神三者的区别

心——心指人的意念,古人将此心比做“心猿”,意即心是好动的,一念复一念,念念不已。心劳而神疲,神疲则气败,因此练功必须收心。心息相依,就是以息来锁“心猿”。心息相依后,则心就可以不动了。

意——意就是认识,就是逻辑思维,是包含在心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收心以后的功能。意不象心的欲念那样好动,但却是行而不止的,亦即其认识是发展不止的,所以古人把它比做“意马”。练到意气相随,便是用气来拴“意马”,使气与意合,意与气随,从而使认识走向发展,神亦随意而行。

神——古人认为神是心之灵明,只有在心歇妄念时才能活跃,所以神之用,在于不用之用(如水清澈平静,方能照物)。由于心是神、意的总代表,所以心不动,意不行,神才能发挥作用。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