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土地资源网-------http://www.tdzyw.com/

第七章 规划控制指标与建设指引

第35条 规划控制指标的分解

为贯彻落实《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增强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控能力,为各设区市提供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依据,结合浙江省规划实施的需要和规划管理的具体情况,在全国下达指标的基础上,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提高效率的原则选取六个指标进行分解(见

表7-1)。

全省主要控制指标一览表 表7-1 指标类型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单位 万公顷 万亩 万公顷

耕地保有量

万亩 万公顷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万亩 万公顷

新增建设占用土地规模 万元二三产GDP用地量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万亩 平方米 平方米

2005年 180.7 2711 194.77 2922 69.82 1047 / / 71 126

2010年 166.67 2500 192.73 2891 74.20 1113 / / 46 121

2020年 166.67 2500 189.07 2836 79.80 1197 31.33 470 26 121

注:新增建设占用土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新增建设占用未利用地+新增建设占用建设用地。

第36条 规划指标分配

(一)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 按照“大稳定,小调整”、保障省级以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区域统筹等原则,对各设区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进行分解(见表7-2)。在省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中,预留省级机动指标4.58万公顷(68.71万亩),其中3.97万公顷(59.5万亩)用于规划期内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省级以上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建设项目,0.61万公顷(9.21万亩)用于不可预见的灾毁和灾害防治工程项目。

(二)耕地保有量指标

以完成全省耕地保有量为目标,结合各设区市占补平衡资源差异性特点和保障省级以上重点项目顺利实施要求,对各设区市耕地保有量进行分解。 (三)城乡建设用地指标

以国家对浙江省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要求为依据,按照浙江省城镇体系与村庄布局结构,结合各设区市集约用地水平、标准农田建设成效、违法用地程度,从缩小全省区域人均发展水平差异和推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提前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角度,对各设区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解。 (四)新增建设占用土地规模指标

国内最大的土地流转平台、从事土地流转、土地出租、土地买卖、土地事务代理等尽在土地资源网

http://www.tdzyw.com

土地资源网-------http://www.tdzyw.com/

按照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充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充分利用非耕地,注重集约利用土地等原则,以全省新增建设占用土地控制量为依据,确定各设区市新增建设占用土地规模。在省下达的新增建设占用土地规模中,预留省级机动指标72817公顷,用于规划期间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省级以上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建设项目。 (五)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为了推动各设区市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统筹需要与可能和统计口径一致的原则,结合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要求,对全省各设区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进行控制。

国内最大的土地流转平台、从事土地流转、土地出租、土地买卖、土地事务代理等尽在土地资源网

http://www.tdzyw.com

土地资源网-------http://www.tdzyw.com/

(六)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地量

为了促进全省各设区市不断提高集约利用土地水平,按照高效利用土地、兼顾现状与考虑发展趋势的原则,推动引导各设区市产业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对各设区市提出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地量指标。

第37条 各设区市空间发展指引与控制指标

根据全省各类用地的总体规模、空间分布以及11个设区市的指标分解,对11个设区市的空间发展从约束性与预期性两个方面对市域城市化发展、耕地保护指引、土地效益指引、建设用地规模指引、城镇规模等级、人口发展和市域土地利用规划指引等方面进行控制与引导。 (一)杭州

以杭州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交通干线为依托,以城镇空间为基础,确定“依湖拥江,三区三态,一主三副,两翼三极,组团强镇,网络都市”的市域空间总体框架。采用“核心圈层网络化,外围圈层点轴化”的空间模式,邻近中心城区的地带以主动接纳郊区化为动力和开发模式,形成沿轴线的圈层框架;外围圈层要依赖中心城区的主动辐射,并形成以资源为依托的特色经济模式,实现经济要素对流机制,空间上保持点轴式、紧凑式开发。 (二)宁波

总体上分为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三个形态;市域内形成以宁波中心城为中心,T字型交通骨架(滨海线、沿海国道主干线)为主轴,二区(北部都市区、南部生态发展区)为主体的面向杭州湾的开放式空间布局结构;都市区将形成以宁波中心城为中心,余慈地区杭州湾南岸新城组成的带形组团式布局;中心城区将形成为“一心两带三片多点”组团式空间格局:“一心”即以三江片为核心,“二带”即滨海、北仑、镇海产业带,沿运河和铁路的交通生态带;“三片”即镇海、北仑和三江片由二条生态带隔离,形成一个组团式城市,“多点”即围绕中心城三片的十多个卫星城。

(三)温州

采用“带状组团”空间模式,以温州中心城区、瑞安、乐清、永嘉和洞头的中心城区形成都市区核心区;以平阳和苍南的中心城区以及龙港—鳌江组团构成平阳—苍南片区,形成“一核一片”的空间形态。

(四)嘉兴

采用“带状网络”空间模式,依托沪杭交通轴连接嘉兴中心城组团、嘉善和桐乡的中心城区;依托杭州湾北岸沿湾交通轴连接平湖、海盐和海宁的中心城区,形成连接沪杭的两条城镇发展带。依托苏嘉交通轴,连接嘉兴中心城组团、平湖中心城区,形成纵向发展轴。通过“网络状”交通线形成“两带多点”的空间形态。同时保护嘉兴市域的基本农田、海盐南北湖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区、特色果园、永久性绿地和菜地等区域,在嘉兴北部水网湿地,嘉善县汾湖水网密集区,海盐的沿海山地、以及嘉兴市域的一般农田区、一般园地、水产养殖区等区域则应限制建设。 (五)湖州

采用“极核发展”空间模式,由湖州中心城区和长兴中心城区形成沿太湖南岸相向发展的太湖南岸城镇发展带,以安吉中心城区和德清中心城区形成都市区外围的人口和产业聚集点,形成“一带两点”空间形态。 (六)绍兴

国内最大的土地流转平台、从事土地流转、土地出租、土地买卖、土地事务代理等尽在土地资源网

http://www.tdzyw.com

土地资源网-------http://www.tdzyw.com/

在杭绍城镇连绵带内通过一体化的交通系统形成同城发展的格局,重点加强核心与外围之间的交通联系,促进“指状”发展。 (七)金华

采用“带状组团”模式,以金华中心城区和兰溪中心城区、以义乌和东阳、浦江的中心城区分别形成都市区的两个核心区,以永康和武义的中心城区构成都市区外围的人口和产业聚集点,形成“双核多点”的空间形态。 (八)衢州

以衢州城区为核心,形成“衢州城区-龙游镇-湖镇镇”、“衢州城区-须江镇-贺村镇”和“衢州城区-航埠镇-天马镇”三位为一体发展轴线,向东、西南和西北轴向推进,引导人口向区外和区内中心城区转移。 (九)舟山

按照“大岛建,小岛迁”的原则,依托运输体系融入区域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甬舟一体化进程,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台州

以台州中心城市与沿海产业带为重点,构筑“一带二轴、一核二圈、四副五极”的中心放射网络状市域整体框架。“一带”:即滨海城镇、产业密集带;“二轴”:即依托高速公路形成的南北向城镇发展轴和东西向城镇发展轴;“一核”:即在现状椒路黄三大组团基础上,形成滨海新城区;“二圈”:即由临海、温岭两个副中心城市及其东部滨海新城构成内圈层和由玉环、天台、仙居、三门构成外圈层;“四副”:为临海城区、临海东部新城、温岭城区、温岭东部新城。“五极”:即玉环全岛、天台城关——平桥——白鹤、仙居县城——下各、三门海游至健跳、浦坝港新城。 (十一)丽水

重点发展丽水中心城市和各县市中心城市(县城),构筑“一个中心城市、三个城镇带和多点分布的城镇网络”。加强丽水中心城市与温州大都市区、金义都市区的交通联系,引导人口向区外和区内中心城市转移;利用山区特色资源,合理开发水电能,发展休闲旅游服务业。

国内最大的土地流转平台、从事土地流转、土地出租、土地买卖、土地事务代理等尽在土地资源网

http://www.tdzyw.com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