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姑娘:\怕什么?!斐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是贬义。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是褒义,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比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述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

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这就是一种混淆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下面再举两例说明。

-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这个智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给了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 他劈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

这个青年当然回答说,学习的是不知道的东西。 于是这个智者就向这个青年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你认识字母么?\\我认识。\

\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是的。\

\而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是的。\

\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么他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吗?\\是的。\

\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学,只是那些不识字母的人在学吧!\

\不,我也在学。\

\那么,如果你认识字母,就是学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是的。\

\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

这个青年就这样被智者欧底姆斯搞晕了,于是承认自己的失败,而甘心拜欧底姆斯为师。

分析:其实,在这个典故里,智者欧底姆斯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把这个青年弄得昏头昏脑的。 -物理老师出一道题当堂考学生,题目是:

\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后来,铁块又熔化成铁水,体积增加多少?\

学生甲经过计算,回答道:\熔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了三十三分之一。\

乙马上反对说:\不对。同是一块铁。缩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吗?\甲又说:\不是我自相矛盾,而是你混淆了概念\。 请分析甲、乙两人谁是谁非。分析:甲的说法是对的,乙的说法是错的。因为\增加\和\缩小\都是相对的概念。缩小三十四分之一,是相对于铁水凝结成铁块来说的;增加三十三分之一,是相对于铁块熔化为铁水说的。这样甲的说法并不自相矛盾;乙确实是混淆概念,因为他把\增加\和\缩小\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了。

-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和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他又把家中的挂钟和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家中的挂钟比电台标准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表是准确的。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

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

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 C.张先生的推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比。

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E.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是:D。因为确定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概念。张先生的推断违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但有时故意违反同一律规则,却可以创造出特殊的说话效果。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鲁迅一下站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