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考试答案整理精品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教育学期末考试答案整理精品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任务是解决什么是教育和如

何实施教育的问题。

2.教育:

广义的教育:在社会中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属于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教育。

狭义的教育:一般狭义的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系统影响活动。

3.人的发展:

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

程。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4.教师专业发展:

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5.教育目的:

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包括身心素质(核心)和社会价值。

6.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7.个人本位论:

个体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个人本位论。

8.课程: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9.学科课程:

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10.活动课程:

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1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教学: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13.直观性原则:

教学中要利用直观教具,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表象,为形式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14.讲授法:

这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慧与品德发展的方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

15.谈话法: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也叫问答法。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16.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的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17.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做的评价。

18.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课堂作业与评议以及书面测验等,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19.德育:

就是道德教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事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20.说服:

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说服方法的实质在“服”不在“说”。要求“以理服人”。

21.陶冶:

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22.榜样:

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德育方法。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现代教育有哪些特点?

教育与社会生产联系日益增强;自然科学的内容增加;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产生;教育

的民主性; 比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形成。

2.影响人的发展有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各起什么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影响人的发展,不决定人的发展。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具有较强的计划和系统性和高度的组织

性;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利用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学校教育有一支经过专门培训的师资队伍;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教育与生理发展:1.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特别是个体的成熟度为教育提供了物质可能。2.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的支配,通过教育,特别是个体的学习活动,可以对个体的生理成熟发生影响。

教育与心理发展:1.教育影响着个体心理发展的性质和水平;2. 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规律?教育如何适应这些规律?

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

如何适应:1.尊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施教;2.尊重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关注年龄特征,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3.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5.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2)示范性。(3)创造性。(4)专业性。

6.《教师法》对教师权利和义务分别做了哪些规定? 教师的权利:

1.教育教学权2.科研学术权3.指导评价学生权4.获取工资报酬权5.建议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等,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权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7.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2.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校本培训 、教师发展学校培训)3.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 8.现代学生观的内容。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潜能的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学生是具有能动性、主体性的人;学生是具有生命独特性的人;学生是有创造性的人。

9.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间接性、引导性、发展性、巩固性。2.教学过程是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和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10.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贯彻的要求:1.坚持统一要求,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2.深入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性特点,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的关系;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1.一堂好课的标准。

(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教学结构紧凑(5)教学基本功扎实(6)教学师生互动良好。

12.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2.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3.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缺点:1.一刀切,不能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创造力的培养;2.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 。

13.德育过程的特点或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得到的活动过程;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发展过程;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

14.在集体中教育的德育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面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并依靠和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要进行

个别教育,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1.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2.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

教育。

15.如何转化后进生。

1.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观。2.以真挚的感情热爱后进生。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潜藏“闪光点”。4.对后进生教育要不怕反复,要持之以恒。5.对后进生的教育,还需要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主动及时地调整教育内容、方法和步骤。

16.《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7.2008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

18.《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指导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什么?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什么?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三、论述或案例题(每小题15分,共2题,共30分)

1.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高尚的师德:①对事业无私奉献;②对学生真诚热爱;③对同事团结协作;④对自己严格要求。 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①以所教学科为中心,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②掌握所教学科的学科发展史知识;③了解所教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④知识面宽,文理互补,对哲学、艺术等有所了解。 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

a.教育教学理论素养:①教育学、教育史知识; ②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知识; ③课程与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法知识。

b.教育教学工作能力:①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敏锐观察能力;②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④运用教育机智的能力;⑤自我控制能力。

良好的身心素质:a.优良的智力品质;b.丰富而深刻的情感;c.坚强的意志品质;d.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

2.什么是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是什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哪些策略?

定义: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产生的教学关系;以满足社会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由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所决定的地位关系。

特征:互尊互爱、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策略: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 全面关心学生3. 以身作则4. 发扬教育民主5. 处理好师生矛盾6. 控制好自己情绪。

提高教师素养是构建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 以生为本是构建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 师爱艺术的创新是构建师生关系的不竭动力。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构建师生关系的有力保障。

3.阐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