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一章复习题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马原第一章复习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即是( B)

A.唯物论 B.世界观 C.辩证法 D.方法论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

A.运动 B. 规律 C.联系和发展 D. 矛盾 5.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辩证思维方法 7.发展的实质是(D)

A.前进的运动 B.上升的运动 C.曲折上升的运动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矛盾的基本特性是( C )

A. 斗争性 B.同一性 C.斗争性和同一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的“常”指的是( C ) A.矛盾 B.变化 C.规律 D.奥秘

12.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是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是说意识活动的( B )

A. 创造性 B. 目的性和计划性

C.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 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3.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B )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 ( D )

A.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不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C.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15.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C ) A .认识 B. 意识能动性 C. 实践 D. 主体选择

1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 )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D )

A.运动 B.静止 C.时间和空间 D.客观实在性

18.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B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20.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C )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二、多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 AB ) A.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B.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C.物质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问题

D.决定事物变化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还是外部矛盾的问题

2.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AC )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3.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ABC )

A.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试验 D.意识活动 4.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即( ABCD )

A .条件性 B. 客观性 C. 普遍性 D.多样性

5.人们可以用蜣螂清除牛粪、用水发电。用针灸治疗疾病。这表明(AC ) A.正确认识事物的联系就能因势利导,利用客观联系为人类造福 B.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C.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D.联系是人能随意创造的

6.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ACD )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7.划分新生事物的标志是( CD )

A.时间上后出现的事物 B.形式上现象上新奇的事物

C.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D.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的事物 8.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ABCD )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ABC ) A.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B. 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和理解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C.它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D. 它给人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10.下列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的是( ABCD )

A. 就事论事 B. 因材施教 C. 对症下药 D. 量体裁衣 11.下列关于量变质变规律说法正确的有( CD )

A. 量变仅指事物数量的变化 B. 凡是事物的变化都是质变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2.辩证否定的基本内容是 ( ABCD ) A.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BC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14.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BCD ) A.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三、判断题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 × )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 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则不具有物质性。(× ) 5、物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6、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没有条件的。(× ) 7、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 8、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 9、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的,是必然的,因此不存在曲折。(×) 10、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 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并终将回到起点。 (× ) 13、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

1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 ) 15、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 √ ) 四、连线题

1.将下列选项的对应关系依次联系的结果是( ) ①运动-----B物质的存在方式

②静止-----C 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③空间-----A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将下列选项的对应关系依次联系的结果是( )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A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 ③前途是光明,道路是曲折的-----------B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材料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

1.材料一: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

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人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三: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问题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根据材料分析:

1、比较材料1和材料2,根据唯物辩证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CD ) A、自然环境决定社会制度发展

B、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C、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

D、人类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2、根据材料2和材料3,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有(ABCD ) A、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B、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C、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D、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2.材料一:“猫吃老鼠”,历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常规。正如恩格斯讽刺的那样,似乎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其实,情况并不都是这样。偏偏有些地方的猫,不喜欢吃老鼠,而喜欢吃鸟类。 在南极圈里,有个叫马里恩的小岛。1945年,一艘探险船无意中带了几只老鼠在这个小岛靠岸。这些老鼠竟溜到了岛上,在那里扎下了根、传宗接代。三年后,岛上的老鼠成灾。应当地居民的求援,大陆当局送了五只好猫。想不到,这些猫很快繁殖成了一大群,小岛又成了猫的王国。可是这些猫却不吃老鼠,喜欢吃岛上的鸟类,每年被猫吃掉的鸟类达几十万只。为了保护鸟类,行政当局只好动员鸟类爱好者,拿起猎枪,四出打猫。

材料二:更有趣的是,居然还有老鼠吃猫的事!非洲有一种老鼠,嘴边长着一层硬壳,它善于吃猫,本领相当高明:它散发出一阵阵浓烈的恶臭,猫嗅到以后,就象吃了麻醉药一样,全身酥软,动弹不得。这时候,老鼠就跳将过去,用锐利的牙齿咬断猫的喉管,把血吸尽;然后再把猫拖到洞里,慢慢吃掉。有时,甚至几只老鼠同时放出恶臭,使身强力壮的猫骤然醉倒,它们便合伙把猫吃掉。所以,在那里猫一见老鼠,就丧魂落魄地拼命逃走。 根据材料分析:

1、综合比较材料1与材料2,反映的哲学道理正确的有(ABC )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 D、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ABC ) A、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并通过特殊性来表现

B、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没有不表现普遍性的特殊性 C、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界限是固定不变的

三、材料: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

1、材料中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C )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2、“度”这一哲学范畴是指( D )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 必然性包含偶然性

C、量变引起质变 D、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