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 含解析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 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

1.(2019·湖南怀化一中期末)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 )

皇帝 汉武帝 汉昭帝、宣帝 汉平帝 策” A.王国问题死灰复燃 C.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答案】C

【解析】刺史权力内容不断增加,表明当时的社会问题较多,社会问题不断暴露,故C项正确;王国问题汉武帝时期已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从表格可知刺史的职能是在增加,没有丧失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汉代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刺史权力内容的增加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河南郑州一中期中)汉代天子下诏举贤,名目极多,例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文学高第者”“孝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等。汉代天子下诏举贤( )

A.运用了名目众多的选举方法 B.推动选贤举能的制度产生 C.利于士人依据标准自由报名 D.形成了有规模的选官制度 【答案】D

【解析】汉代以察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名目极多,广泛搜罗人才,有利于选官制度渐成规模,D项正确。 察举制的选举方式主要是自下而上的地方推荐,并没有“名目众多”的选举方法,故A项排除;汉代天子下诏是察举制的体现而不是推动了这种制度的产生,故B项排除;士人可自由报考为科举制的特征,排除C项。

3.(2019·湖南郴州一中期中)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异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 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

州刺史权力内容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查郡国,巡视吏治”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B.刺史逐步丧失监察职能

D.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

C.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 D.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答案】D

【解析】文化的时代特色源自社会时代的变迁,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分裂造成了题目中的文化现象,故D项正确。思想活跃是文化现象,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江南开发,经济发展,但商业受时代的影响,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并发展,儒家思想融合了道家思想,“援老入儒”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4.(2019·四川宜宾一中期末)史载,唐太宗亲自翻阅当朝国史,认为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房玄龄等史官把君王历来不阅的《起居注》修改为《今上实录》等,呈上太宗。此事主要反映了( )

A.君主参与的修史可信度更高 B.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C.避讳君主始终是修史的原则 D.朝廷注重提高史官地位 【答案】B

【解析】唐太宗直接干预修史工作,说明经过修改的史书是符合君主想法的,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唐太宗直接干预修史工作,经过修改的史书其可信度未必更高,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唐太宗时期的史官并没有避讳君主,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唐太宗干预史官修史,没有谈及史官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

5.(2019·湖北武汉一中期末)北宋文人王谠指出:“盖唐之乱,非藩镇无以平之,而亦藩镇有以乱之。……故其所以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作者旨在说明( )

A.唐朝藩镇具有双重作用 B.藩镇有利于维系唐朝统治 C.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 D.藩镇是平定叛乱的主要力量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故其所以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表明藩镇的设立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社会动荡、政局不稳,是唐朝后期日益衰败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各藩镇的存在又能有效地防止边疆地区的骚乱和各地农民的暴动,有利于维护和延续唐朝的统治。故A正确。

6.(2019·山东滨州一中期末)明初,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并立,各司其事,互不统属,彼此牵制。明中后

期,中央派遣巡抚、总督等大员掌管军政事务,起初只是临时差遣,置罢不常,后来常驻久任、开府置幕。这反映了明代(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答案】B

【解析】中央政府通过直接派遣的地方大员,直接掌控地方权力,表明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故B项正确;中央派遣专职官员掌管地方军政事务,使得地方的权力削弱,故A项错误;中央派遣地方专职要员并不代表政治制度的不断成熟,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地方机构办事效率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

7.(2019·重庆巴蜀中学期末)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答案】A

【解析】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说明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A项正确;由材料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不能推断出加强君权,故B项错误;C、D项材料没有涉及。

8.(2019·福建福州一中期末)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出身者只有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都部者”。这表明当时( )

A.科举是选官的主要途径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素质 D.监察机构日益膨胀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明代的监察御史大多是进士出身,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知县三年考满都部者”,这说明当时政府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的素质,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监察御史的来源,不是突出科举制的作用,排除A项;B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材料并未说明监察机构的发展,仅仅反映了政府对监察官员的考核和选拔,排除D项。

9.(2019·河南开封一中期末)明代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是明神宗的师傅,代皇帝管事,要各衙门奏章每样备两份,一份送交内阁,一份送交六部的六科给事中(给事中的职责:参加审核,单独发表意见,若反对,可原旨退

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回)。张居正的做法( )

A.符合明代政治体制的规定 B.体现了六部是政府最高行政机构 C.说明内阁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D.属于越权行为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属于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临时性机构,张居正要求各衙门直接将奏章送交内阁的做法超越了其辅政的权限,由此可知A项不正确,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将奏章送交内阁和六部的六科给事中,不能体现六部是最高行政机构,B项错误,排除。内阁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不是皇帝的私人顾问,C项错误,排除。

10.(2019·陕西渭南一中期末)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由于明代( )

A.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答案】D

【解析】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政治命运联系在一起,故而敢于批评时政;明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对读书人采取八股取士等政策,使得知识分子失去了以往儒家的进取精神,不得不采取独善其身的办法。故D项正确。

11.(2019·贵州贵阳一中模拟)唐朝大多数藩镇的主要功能或“戍边”或“防盗贼”或“防骄藩”,为唐中央提供钱粮,有序地维持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破坏了唐王朝的政令统一,但同时藩镇间相互制约,又维系着唐王朝的统治”。这表明( )

A.藩镇都是割据势力 B.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 C.藩镇延续唐朝统治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唐代的藩镇具有防卫功能,并且还可以“相互制约”,可以“维系”唐朝的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藩镇都是割据势力,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和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的相关内容,故B、D项错误。

12.(2019·山东德州一中模拟)汉唐以后的法律大多规定,近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容隐,不得控诉或者作证。谋叛以上的大罪不在此列。通报捕摄消息令亲属脱逃者不罚。这反映出当时法律( )

D.政治环境的逐渐恶化

D.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