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本义(灵井冲虚子)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老子本义(灵井冲虚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王,即守“道”的君王。 据:《第十六章》“王乃天,天乃道”;《第六十四章》“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另与最后一句“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 ”相照应。 2·案:于是,就。

3·猷呵!其贵言也:最好的君王总是诚信而且善于谋划啊!他珍视自己的言语,很少发号施令。 猷:谋划。 据:《第七十五章》“单而善谋”;《第二十四章》“稀言自然”;《第四十八章》“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等。

4·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功业成就,事情完成,可百姓们并不知是出于君王之功,却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 自然:天然,自己本来的样子。 据:《第二章》“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成功而弗居也”;《第七十九章》“是以圣人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现贤也”,故百姓们“不知有之”也。 《老子本义》第十八章 原 文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太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译 文

所以:大“道”被废弃了,就会有仁义出现;才智产生了,就会有过分的“人为”(即‘妄为’)出现;六亲不和睦,就会有孝慈出现;国家昏乱动荡,就会有忠臣出现。 冲虚子简析:“才智”产生,就会出现妄为。因为“妄为”,所以人类对万物阴阳的区分也就鲜明了!然而混沌为一的“道”也就丧失了,“道”既然丧失,“和谐”还会存在吗? 注 释

1·大道废,案有仁义:大“道”被废弃了,就会有仁义出现。 案:于是,就。 据:《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第二十四章》“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第十九章》“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 2·智慧出,案有太伪:才智产生了,就会有过分的“人为”( 即‘妄为’)出现。 智慧:是前人知识、经验的总结,因都是在趋利避害的“主观人为”过程中所积累而形成的,狭隘自私且有损于万物之发展,所以它并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是属于错误的认识,故为“道”之华,“愚”之始。另可参阅《第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始也”之注释。 太:原文“大”,过分的。 伪:人为,指人们因利益或好恶而采取的“主观”行为;它与“自然”相对。 据:《第十九章》“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第五十三章》“使我介有智也??是谓盗夸”;《第六十五章》“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第七十七章》“人之饥也??是以轻死”;《第七十三章》“知不智,尚矣!不知不智,病矣”。

3·六亲:六种亲属。主要有两种说法,或指父、子、兄、弟、夫、妇;或指父、母、兄、弟、妻、子。

4·邦:国家。

5·贞臣:忠臣。 《老子本义》第十九章 原 文

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现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 文

抛弃圣贤与智慧,反而使百姓获益更多;抛弃仁爱与正义,反而使百姓回归于孝慈;抛弃智巧与权力,反而使盗贼自然绝迹。这三个方面作为治国原则还不够,所以要让它们有所

归属(即统治者与百姓都要做到):外现质朴,内守纯真;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冲虚子简析:“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为政者”若能弃智无为,则民无欲而不争,亦无过分之“人为”也。无“妄为”则民“朴”也,民“朴”则合乎“道”矣,故孝慈复归而盗亦绝矣。 注 释

1·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抛弃圣贤与智慧,反而使百姓获益百倍。 据:《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第六十五章》“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

2·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抛弃智巧与权力,反而使盗贼自然绝迹。 利:利器,代指国家权力。 据:《第三十七章》“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五十七章》“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第六十五章》“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 3·文:法令条文,引申为“原则”。

4·现素抱朴,少私寡欲:外现质朴,内守纯真;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现:呈现,显现。 素:没有染色的生丝,比喻质朴本色的,不加修饰的。 朴:没有加工的原木料,比喻纯真质朴。 据:《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也??恒使民无智、无欲也”;《第四十六章》“罪莫大于可欲??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邦缺缺”;《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而弗敢为”;《第六十五章》“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等。 《老子本义》第二十章 原 文

绝学无尤: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xī),若享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沌呵!若婴儿之未咳(hái);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鬻(zhōu)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澹(dàn)呵!其若海;飂(liáo)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 文

抛弃才智,就不会因种种“妄为”而犯过失(此处指因妄分万事万物而犯的过失):是与非,它们相差才多少?美与丑,它们距离又多大?老百姓所害怕的君王,也并不是不害怕老百姓;恍惚不明啊!它们之间确实是没有界限的啊!世俗人是那样的高兴欢乐,好像是在享受祭祀时的盛宴;又好像是在春天登上高楼远眺美景。唯独圣人淡泊恬静,没有任何征兆,混沌无知啊!如同婴儿还不会笑;颓丧疲惫啊!好像无家可归一样没有反应。世俗人都积聚有余,唯独圣人因帮助人而一无所有。圣人有的只是蠢人的心肠,实在是愚昧无知啊!世俗人是那么明白清醒,唯独圣人是如此昏愦啊!世俗人是那么精明强干,唯独圣人是如此蒙昧啊!安静啊!他就像大海一样;飘泊啊!他又好像无所定止。世俗人都好像很有作为,唯独圣人愚顽鄙陋,无所事事。唯独我想要与众不同,而去执著地保守住大“道”。

冲虚子简析:世俗人常因“多闻多智”而妄分万事万物,岂不知阴阳虽相反相对,却相互转化,混沌为一,实不可分也。故世俗人常巧外而拙内,知雄而弃雌,知白而陋黑,知荣而鄙辱。呜呼,悲哉!圣人则知“道”之无割,故混沌不分而守其朴也。 注 释

1·绝学无尤:抛弃才智,就不会因种种“妄为”而犯过失。 学:学问、知识,即才智。 尤:过失,错误,指因妄为而犯的过失;据《第十八章》“智慧出,案有太伪”,因过分的“人为”(即‘妄为’)违反“自然”,故属于错误的行为;原文“忧”,应属同音之误。 据:《第六十四章》“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第五章》“多闻速穷,不若守于冲”;《第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始也”;《第四十八章》“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绝学则“无为”,“无为”则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故“绝学无尤”。

2·唯与诃,其相去几何:是与非,它们相去有多少? 唯:应诺声,顺从地答应,引申为“是”。 诃:叱责声,引申为“非”。 据:《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3·美与恶,其相去何若:美与丑,它们之间才相差多少? 据:《第二章》“美之所以为美,恶矣”。

4·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老百姓所害怕的君王,也并不是不害怕老百姓。 据:《第七十四章》“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第三十六章》“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恍呵!其未央才:恍惚不明啊!它们之间确实是没有界限的啊! 未央:没有尽头,没有界限。 据:《第五十八章》“祸,福之所依??光而不耀”;《第二十八章》“夫大制无割”。 6·熙熙:高兴快乐的样子。

7·如享太牢:好像是在享受祭祀时的盛宴。 享:享受。 太牢: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典礼时,所用牛、羊、猪三牲齐备叫太牢。

8·我:不是老子自称,而是指圣人或得“道”之士。 泊:淡泊,恬静无为。 兆:征兆,迹象。

9·咳:小儿笑。

10·累:颓丧貌,疲惫憔悴貌,这里侧重指对外界环境漠不关心,没有反应。

11·众人皆有余,我独遗:世俗人都积聚有余,唯独圣人因帮助人而一无所有。 遗:遗留给。 据:《第六十八章》“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第七十九章》“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下乎?唯有道者乎”。

12·鬻:粥糊,此指糊涂。 鬻人:糊涂人,指世俗人。 昭昭:明白。 13·察察:分析明辨,也指“有为”。 闷闷:蒙昧的样子,也指“无为”。 14·澹:安静。

15·飂呵!其若无所止:飘泊啊!好像无所定止。 飂:飘,飘浮。 止:居处。 据:《第二十章》“虽有荣馆,宴处则超然”。

16·众人皆有以:世俗人都有所作为。 以:为,行事。 据:《第三十八章》“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17·顽以鄙:愚昧无知而且鄙陋,即无所作为。 18·食母:像婴儿一样仰食于母亲。 母:比喻“道”。 《老子本义》第二十一章 原 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译 文

被厚“德”蓄养而成的天下万物之形态,唯独顺从于“道”。“道”这个东西,恍惚不明,似有若无:恍惚啊!它里面确有万物的形象啊;不明啊!它里面确有万物的种类啊;隐微幽暗啊!它里面确有万物的精气啊,这些精气很真实,而且精气中蕴藏着万物先前的信息。从现在上溯至古代,它的这种“恍惚”无形的状态(即中有‘象’、‘物’、‘精’)也不会发生变化,因而能使天下万物的起始都顺从于“道”中的“象”、“物”、“精”。我凭什么知道天下万物起始时的样子呢?就是依靠的这恍惚无形之“道”(因万物之特征皆由道中之‘象’、‘物’、‘精’决定着)。

冲虚子简析:万物形成以先,其形象,其种类,已为“道”所命定。而“精”为万物之

本,从古及今,随万物“有”、“无”而流转,其运动变化之轨迹,则形成精中之“信”,然则世俗人常因不守“道”,故为“信”所左右而有“宿命”也;圣人常“致虚、守静”而达“精和”,故不为其扰也。 注 释 1·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被厚“德”蓄养而成的天下万物之形态,唯独顺从于“道”。 孔:深。 孔德:厚德。 据:《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 2·道之物,唯恍唯惚:“道”这个东西,恍惚不明,似有若无。 据:《第十四章》“一者,其上不谬??是谓惚恍”。

3·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那些精气很真实,而且精气中蕴藏着万物先前的信息。 据:《第十四章》“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四十七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4·自今及古??以顺众甫:从现今上溯至古代,“道”的这种恍惚的状态(即中有‘象’、‘物’、‘精’)也不会发生变化,因而能使天下万物的起始都顺从于“道”中的“象”,“物”、“精”。 名:名称,这里指状态。 顺:使??顺从。 甫:开始,起始。 众甫:指万物的起始。 据:《第一章》“无名,万物之始也”;《第四十一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二章》“三生万物”;《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 《老子本义》第二十二章 原 文

吹者不立,自是者不彰,自现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衿(jīn)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译 文

自我吹嘘的人,不会有所成就;自以为是的人,不会得到彰显;自我表现的人,不能算是聪明;自我夸耀的人,不会获得成功;自以为贤能的人,不会成为领导。这些从“道”的角度来说:它们都属于剩饭和赘瘤一类。即使是世俗人也会厌恶它们,所以,有所施为的圣人决不会去这样做。 冲虚子简析:弱也者,“道”之用也。水之柔弱,故能胜刚强也。纵观古今之成大事者,无不守“弱”也。世俗人不知守“弱”也,虽偶有成事者,亦犹昙花一现也。岂不闻西楚霸王项羽乎?力拔山兮气盖世,而终乌江自刎,不亦悲乎? 注 释

1·吹:帛书本为“炊”,通假字,指自吹,抬高自己。 立:成就。

2·自现者不明:自我表现的人,不能算是聪明。 现:表现。 明:聪明。 据:《第七十四章》“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现也,自爱而不自贵也”;《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也”;《第二十三章》“不自现故明”。

3·伐:夸耀。 矜:自以为贤能。

4·物:以物代人,指大众,世俗人。 或:或许。

5·故有欲者弗居:所以,有所施为的圣人决不会去这样做。 有欲者:指有所施为的有“德”之人,即圣人。 据:《第一章》“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第六十八章》“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另参阅:《第四十一章》、《第六十九章》、《第七十九章》。 《老子本义》第二十三章 原 文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是故彰,不自现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