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Microsoft Word 文档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脉学Microsoft Word 文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8、缓脉 【脉象特征】一息四至,来去有怠 有二种意义

1)脉管柔和,脉来和缓,有悠然之意。为有神,有胃之平脉 2)脉管纵使缓,脉来懈怠

《脉经》“去来亦迟,小快于迟” 主病:多由脾虚,或湿邪困阻

【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珊足力迂。

浮缓为风,沉缓为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

19、革脉 【脉象特征】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脉象要素】浅、粗、硬,重按无力、内空 《濒湖脉学》“芤脉,弦而芤,如按鼓皮” 《医学实在易》“革脉外强”

徐春甫:“革为皮革,浮弦大虚,如按鼓皮,内虚外急” 【临床意义】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

革为精气内虚,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所致

《金匮要略》“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伤寒论》“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

再生障碍性贫血常此类脉,脉形阔大,按之中空,为高度贫血征象。此外,肿瘤,肝硬化等亦可见之。 芤脉与革脉的比较

二脉均为中空外强脉,主里虚阳无所附 芤脉:皮软而中空,主失血或失血先兆 革脉:皮硬而中空,主精亏虚寒

20、牢脉 【脉象特征】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牢不移 【脉象要素】深、长、粗、弦、沉取有力。

李中梓:“牢有二义,坚牢固实之义,又深居在内之义” 《脉说》:“沉而有力,劲而不移,实大弦长,牢之体也” 【临床意义】阴寒内盛,疝气症瘕

脉理: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故脉来沉而实大弦长。 【体状相类诗】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颓症痂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牢主寒实之病,木实则为痛。扁鹊云:软为虚,牢为实。失血者,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虚病见实脉也。

21、弱脉 【脉象特征】沉细无力而软。 【脉象要素】深、细、软、无力。

《脉经》:“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

《脉理求真》:“沉细软弱,举之如无,按之乃得” 【临床意义】: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虚 阳虚不能温运,鼓动无力

多见于元气虚耗,阳气衰微之人。症见面白肢冷 气短少力,惊恐自汗,筋骨痿弱,遗精泄泻等。 《诊家正眼》:“弱为阳陷,真气衰弱”

《金匮要略》:“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主病诗】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弱主气虚之病。仲景曰:阳陷入阴故恶寒发热。又云:弱主筋,沉主骨。阳浮阴弱,血虚筋急。柳氏曰:气虚则脉弱,寸弱阳虚,迟弱阴虚,关弱胃虚。

22、濡脉 【脉象特征】浮细无力而软,如絮浮水 【脉象要素】浅、细、软、无力、 《脉经》“极软而浮细”

滑伯仁“濡无力也,虚软无力,应手散细,如棉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即去” 《诊家正眼》“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 【临床意义】:主诸虚,又主湿困。

凡气虚,自汗,身倦乏力,短气等可见濡

《诊家枢要》:“濡,为气血俱足之候,为血少,为无血,为疲损,为自汗,为下冷,为痹” 《略谈色脉诊》:“濡脉多为湿邪盛的反映,正因为濡脉主湿邪,所以凡患身体困倦,肌肤浮肿,以及疮疡癣疥等,脉来多濡,按如泥浆而不爽也” 【相类诗】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痾。

23、伏脉 【脉象特征】比沉脉更深,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至伏而不现。 《诊家正眼》“推筋着骨,得始其形”

【临床意义】邪闭、厥病、痛极(伏而有力) 多因邪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所致

如气闭、寒闭、热闭、火闭、痛极、霍乱等可见 伏而无力-气血亏损,阴枯阳竭,“心衰脉伏”

【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蓄饮老痰成积聚,敞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伤寒,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不可以阳证见阴为诊,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将雨,六合阴晦,雨后蔗物皆苏之义。又有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脉乃复出也。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必死。

24、动脉 【脉象特征】脉动如豆,见于关部,滑数有力。 【脉象要素】短、滑、数

《脉经》“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动摇” 【临床意义】多见于惊恐、疼痛之症

惊则气乱,痛则气结,阴阳相搏,气血运行乖乱,脉行躁动不安。 【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仲景曰:动脉为痛为惊。素问曰:阴虚阳搏,谓之崩。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25、促脉 【脉象特征】数而一止,止无定数 【脉象要素】数、不规则歇止。

《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濒湖脉学》“来去数,时一止复来,如蹶之趣,徐疾不常” 【临床意义】主阳盛热实

邪热内盛,壅滞脉道,脉行不利 《崔氏脉诀》“阳盛则促,肺痈阳毒”

《濒湖脉学》“促脉惟将火来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 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促主阳盛之病。促结之因,皆有气血痰饮食五者之别。一有留滞,则脉必见止也。

26、结脉

【脉象特征】缓而一止,止无定数 【脉象要素】迟缓、不规则歇止

《伤寒论》“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 《脉诀刊误》“脉来缓,时而一止,无常数” 《诊家正眼》“迟滞中,时见一止” 【临床意义】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多见于气结、血瘀、寒痰、饮食停滞、癥瘕积聚等 《崔氏脉诀》“阴盛则结,疝瘕积聚”

《诊家枢要》“结??阴独盛而阳不能相入也, 为症结,为七情所郁”

【主病诗】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呻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结主阴盛之病。(越人曰)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浮结外有痛积,伏结内有积聚。

27、代脉 【脉象特征】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脉象要素】节律不齐,规则歇止,歇止时间较长 《脉经》“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活人书》“往来缓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也” 【临床意义】主脏气衰微

1)脏气衰微,无力继续,故脉歇止难复

《诊家正眼》“代主脏衰,危恶之候”“心疼夺食,脉三动一止,良久不能自还” 2)又主痛症、七情惊恐、跌仆损伤 “惊则气乱”

【相类诗】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诗】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28、疾脉 【脉象特征】 一息七至以上(>120次/分)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极阴皆,元气欲脱之证。 疾而有力——外感热病之热极。 疾而弱——虚阳外越,元阳欲脱。

注意:“室上性心动过速”,其心率可达160/分以上,但不属于危症及死症

促结代脉的鉴别

三种脉均为节律异常的脉象,但

1、促脉和结脉是无规律的歇止;代脉是有规律的歇止 2、结脉和代脉是缓而有歇止;促脉是数而有歇止 附 脉象类比、相兼脉和真脏脉 一、相类脉比较 1、脉位类:

浮--浮、芤、虚、濡、洪 沉--沉、伏、牢、弱 2、脉率类:

迟--迟、缓、涩、结 数--数、疾、动、促 脉象类比、相兼脉和真脏脉 3、脉宽类:

大(粗)--大、虚、洪、芤、实 小(细)--细、弱、濡、弦 4、脉力类:

虚--虚、弱、濡、微 实--实、弦、紧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