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四、五章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心理学第四、五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结构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的。 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诱因,是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家长的奖励、教师的表扬、同伴的赞许等。诱因吸引学生进行定向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从而使需要得到满足。 (三)学习动机的作用

学习动机对学习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引发作用 当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产生焦急、渴求等心理体验,并最终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 2.定向作用 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就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 3.维持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认真还是马虎,是勤奋还是懒惰,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动机的水平。 4.调节作用 学习动机调节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过分强烈的学习动机往往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情绪状态之下,注意力和知觉范围变得狭窄,由此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降低了思维效率。

耶克斯——多德逊定律: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一)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指人们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是与自我奖励的学习活动相联系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外部学习动机是指指向学习结果的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联系。 (二)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 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三)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远景性动机是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

近景性动机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又可分为间接近景性动机与直接近景性动机。间接近景动机是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望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直接近景性动机主要是由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引起,表现为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说

斯金纳不仅用强化来解释操作学习的发生,而且也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在他看来,个体行为动机的激发与先前这种行为所受到的强化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过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更高;反之,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则会降低。 二、需要层次说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当生理需要满足之后,则出现安全需要。 当生理和安全需要获得满足之后,就出现归属与相爱的需要。爱包括给予他人的爱和接受他人的爱,渴望在一定的社会集体中建立深情的人际关系等等。再向上发展

自尊的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为他人所敬重,希望自己能够胜任所担负的工作并能有所成就和建树,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被称为生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使个体生活得更美好。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地使用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实际上,生长需要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满足。

基本需要虽然有层次之分,但这种层次并不是固定的顺序,而只是一种一般的模式,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富有理想和崇高价值观念的人“会为了某种理想和价值而牺牲一切”。 三、动机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这一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习得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能改变事件的结果时,学生会形成低的期待,形成动机和情感的混乱。归因理论不但可有助于我们解释这些症状,而且以此为理论基础的归因训练还可以改变学生与动机有关的个性特征。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班杜拉等人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具有五方面作用。 第一,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 第二,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 第三,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第四,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第五,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第一,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感。 第二,替代经验。 第三,言语暗示。 第四,情绪唤醒。 五、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个体在某一行为上趋向成功的倾向(用Ts表示)取决于他的稳定的趋向成功的倾向性(用Ms表示)、他对行为成功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用Ps表示)与取得成功的诱因价值三者之间的乘积,用公式可表示为: Ts=Ms×Ps×Is

同理,个体避免失败的倾向性(用Taf表示)取决于他的稳定的避免失败倾向(用Maf表示)、他对行为失败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用Pf表示)与失败的消极诱因价值(用If表示)三者之间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 Taf=Maf×Pf×If 其中,If=1-Pf

个体在某一行为上的成就动机等于他趋向成功的倾向的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强度,即:

Ta=(Ms×Ps×Is)-(Maf×Pf×If)

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他的成败归因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趋向成功者有很强的自信心和内归因,成功更增强了使他们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旦失败,他们会认为是自己采取了不合适的策略,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而不会将失败视为是缺少能力,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去完成任务。避免失败的学生正相反,他们的自信心不强,倾向于外归因。

第三节 学习需要的形成与培养

一、学习需要的形成因素 (一)家庭、学校和社会 1.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 2.学校教育 学校的知识教育、教师本身的模范作用、学校及班集体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育技巧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态度等,都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 3.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 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对学生往往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学生的个性特点

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品德决定着学习需要的性质。一个觉悟高、品德好的学生,必然

会有正确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会影响学习需要的产生。 另外,学生的志向水平对学习需要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所谓志向水平,又称抱负水平,指学生自己设立的目标以及在学习活动之前对所欲达到的目标作出的估计。 二、学习需要的培养

(一)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1.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 2.帮助学生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 3.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志向

(二)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1.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 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

(四)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使它们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 一、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 (一)竞赛的作用 1.竞赛的积极作用

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对某些学习活动来说,竞赛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竞赛的消极作用

根据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成功可能性在50%时反映倾向强度最大,因此,竞赛对处于中间偏上状态的学习者影响最大。 (二)运用竞赛的原则 1.竞赛要慎用少用 2.竞赛要注意方式

二、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一)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一般说来,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不过,奖励如果运用不当,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反还会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和忽视自己缺点的倾向,甚至会导致学生将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去追求奖励,从而产生消极的结果。

(二)运用奖励与惩罚应注意的问题 1.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 2.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公平、适当

3.奖惩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