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学院2005年生理学分析考试笔记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上海体育学院2005年生理学分析考试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十章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身体素质:运动生理学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柔韧和平衡等技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一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对抗身体内外阻力的能力。 <一>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1肌肉组成 (1)肌肉生理横断面<此处横切面是指一块肌纤维所有横断面积总和>

(2)肌肉的结缔组织,肌肉接地组织是肌肉的弹性成分。

(3)肌纤维类型:快肌,收缩快产生力量大,慢肌收缩慢产生力量小。

2神经调节机能 <1>神经冲动的强度和频率

<2>相关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

3能量供应与内脏器官机能: <1>能量供应

<2>内脏器官机能

<二>力量训练的原则:1渐增负荷原则2超负荷原则3专门性原则4有序性原则 补充:

发展力量的方法:1动力性练习:以等张收缩为主2静力性练习:以等长收缩为主3等动练习:以相同的角速度进行力量练习4超等长练习:紧接着同一块肌肉的离心收缩后进行的向心收缩5电刺激:使用电刺激的方法使肌肉强烈收缩 二.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按其在运动中的表现形式可分为: <一>反应速度:

1.定义: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决定反应速度的基础是感受器的敏感度,中枢延搁,效应器即肌纤维的兴奋性 2.生理指标是反应时 <二>动作速度:

1定义: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所需要的时间长短, 2生理基础是:

<1>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快肌纤维百分比高且粗则收缩速度快) <2>肌力

<3>肌肉组织的兴奋性 <4>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三>位移速度:

1定义:是指周期性运动中人体在单位时间移动的距离

2决定其生理基础根据项目的不同:如短跑主要取决与步长和步频.

三.有氧耐力

有氧耐力是指集体依靠糖,脂肪和蛋白质进行氧化分解提供进行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一>决定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1. 最大摄氧量:

<1>定义: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心肺功能充分发挥其功能情况下,单位时间力射入并被身体利用的最大氧量. <2>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

a呼吸机能的改善b血液容纳氧的能力提高,血红蛋白的增加c心输出量d 肌肉:慢

肌纤维比例及肌肉有氧代谢的能力e耐受高体温的能力

注意: 心脏泵血功能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低强度运动时,集体主要依靠慢肌纤维的氧化分解功能,进行大强度运动时,机体主要依靠快肌纤维糖酵解功能来工作

2. 乳酸阈<无氧阈>

<1>定义:是指人体在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时,由氧化分解功能开始过渡到大量动用糖酵解功能的临界点,常以乳酸阈含量达到4mmol/L时所对应的运动强度(%VO2max,跑速或游速)来表示

3. 耐高温能力,肌肉适合在380C下工作 <二>有氧耐力的训练: 1. 持续练习法:

<1>匀速训练 <2>.变速训练

2.间断练习法<1>重复训练:休息较充分:速度

<2>间隙训练:休息不充分:

注意:强度公式(最大心率-安静心率)70%~80%+安静心率或70%~80% VO2max作为有氧训练的强度.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1神经系统和体液系统调节能力的改善 2呼吸机能的改善 3血液运输氧的能力 4心输出量

5肌纤维类型及其用氧能力 6无氧阈值

7机体散热能力和耐受高体温的能力

8有氧耐力运动员的营养状况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四.无氧耐力:

无氧耐力是指机体依靠糖酵解功能进行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采用大强度低肌乳酸训练

<一>.决定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1. 肌肉内肌糖原储备,以及糖酵解能力 2. 机体缓冲和清除乳酸的能力 3. 脑细胞耐受乳酸的能力 <二>无氧耐力训练:

多采用大强度,高乳酸间隙训练

注意:强度公式(最大心率-安静心率)80%~90%+安静心率或80%~90% VO2max作为无氧训练的强度.

柔韧素质:d

定义:是指运动时关节活的幅度或范围的大小 <一>决定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 1. 肌肉,韧带组织的伸展性 2. 关界面的结构

3. 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

4. 中枢神经对骨骼肌的调节能力

<二>柔韧素质的训练,采用主动和被动拉伸练习,游快速爆发式拉伸和缓慢拉伸两种. 灵敏素质d

定义:式一种复杂的素质,是指运动中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做出各种随机应变的能力.

<二>通过事先设定好的各种信号灯改变身体动作来训练灵敏素质,同时加强专项动作技术的练习和发展身体其他各种身体素质.

第十一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阶段性变化规律

一.赛前状态:

<一>赛前状态的机能变化特点<一种条件反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进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入观众音乐场地等一些无关刺激

变成条件刺激,在大脑皮层中枢就建立起一种条件反射。 <三>影响赛前状态的因素: 1.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 精神思想状态 3. 准备活动

<四>赛前状态的分类和调节措施:

1分类:a准备状态型b起赛热症型c起赛冷淡型

二.准备活动

在正事进行或比赛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活动叫准备活动 <一>准备活动的作用:

1.调节赛前状态,使大脑处于适宜兴奋状态2.提高代谢水平,使体温上升3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4促进参与运动的相关中枢之间的协调

<二>在如何做准备活动

1. 准备活动的生理机理<系统产生痕迹效应> 2. 准备活动的内容<升高体温降低肌肉僵硬度> 3. 准备活动中注意事项

三.进入工作状态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在运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机能水平逐步提高的生理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一>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人体的运动是具有惰性的,这种惰性有物理上的和生理上

的,克服这些惰性需要一定时间特别是生理惰性.

1.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反射活动.动作越复杂,有关中枢之间相互协调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2. 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支配内脏的植物性神经传导慢,突触多,所需时间长

<1> 结构上差别:躯体神经由大脑皮层产生兴奋直达脊髓,再通过前角细胞发出神经去支

配肌肉.植物性神经由大脑皮层发出后,经许多皮层下中枢,传达到所支配的内脏器官 <2> 调节方式上的差别:调节内脏器官产生持续活动上,神经体液调节更为重要,而骨骼

肌更多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方式: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激素,再血液的运输下达到所支配的器官.过程需要时间长,广泛)

<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肌肉活动越复杂,进入工作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三>“极点与重新振奋”:

1极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在一定强度一定持续时间运动练习开始后的一定时间内,运动员感到呼吸困难,肌肉酸痛无力,动作迟缓,晋升低落,甚至不愿运动下去等症状称为极点. 2. 重新振奋及其产生原因:极点初夏以后,如果继续坚持运动一段时间,植物性功能中枢

逐渐产生适应,身体不适的感觉小时等症状,这种症状称为“重新振奋” 注意:重新振奋状态的出现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的结束. 3. 影响极点和重新振奋的因素:

<1>运动项目<2>运动强度<3>赛前状态<4>训练水平<5>呼吸等

4.稳定状态:在一定强度的周期性运动项目运动过程中,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身体相应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就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5.运动性疲劳

<1>概念:运动到一定时候,机体的工作能力出现暂时性下降的现象 分类: 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

<2>原因: 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突变学说,自由基学说,

<3>发生部位:中枢疲劳<自脑到脊髓所产生的疲劳>,外周疲劳<运动神经以下部位所产生的疲劳归为外周疲劳>

<4>判断方法:1〉观察法2〉主观感觉法

6.恢复过程:运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物质,下降了的机体的工作能力恢复到甚至超过运动前的水平。

十二章运动训练的生理学评定 包括运动强度的生理学评定、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和运动员机能状态的生理学评定等几个方面

二.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运动训练后人体在形态,机构,生物化学和机能等方

面的适应性变化的特点作为评价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指标 1.注意的问题:〈1〉运动能力的自然增长现象和自然下降现象〈2〉生理学指标反映训练效果的局限性a生理学指标在运动项目中的局限性b生理学指标本身的局限性c生理学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的局限性d实际应用的局限性〈3〉注意可比性〈4〉结合生理学指标进行全面、发展、综合分析与评定 2.安静状态下评定训练效果的生理学指标

3.定量负荷运动时进行训练效果生理学评定的原则 4.最大负荷运动时进行训练效果生理学评定的原则 试验

一pwc170原理:人体在大肌肉群参与工作的情况下,心率在100次每分钟~180次每分钟范围内,做功量与心率成线性关系pwc170在定量工作时,被测试者的工作能力越大。步骤:2让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完成二级负荷,每次符合持续在6分钟内,蹬车频率控制在60转每分钟两次负荷间休息5~10分钟2在每级负荷的每分钟后30秒测定受试者的心率。当受试者心率稳定后,在继续蹬车30秒,纪录当时心率,不必每次完成全部的6分钟运动3得出pwc170

二准备活动的生理效应原理:准备活动作用是在正式比赛或训练前,通过各种练习,克服身体有关器官、系统的技能惰性,达到适宜的兴奋水平,为正式练习或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步骤:略

3练习强度与恢复:原理:进行不同强度的练习,人体的各种机能会发生不同水平的变化,也有不同过程的恢复过程。步骤略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