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化学用语教案(全国通用)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化学用语教案(全国通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专题1 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化学用语

【2018年高考考纲解读】

本专题知识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属于热点问题,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在选择题中主要以物质组成和分类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反映重大科技成果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将有关物质组成、分类的概念与化学用语及物质结构融合于试题之中。多年来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无论是内容还是难度方面都较为稳定,估计近几年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但在题型方面的多样化还是有可能的,如出现基本概念的简答题等,基本概念与其他部分化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将会有所加强。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6.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7.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8.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9.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的应用。 【重点、难点剖析】

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相互转化

1.原子、分子和离子都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分类的依据有多种,同一种物质可能属于多个类别,例如:Na2CO3可以是钠盐、碳酸盐、强碱弱酸盐等。

(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例如:Na2O2是过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Mn2O7是酸性氧化物。

(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例如:CO、NO、NO2等不是酸性氧化物。

(4)并不是所有的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直接化合,例如Fe2O3、CuO等与水不能直接化合生成碱,SiO2不能直接与水化合生成H2SiO3。

(5)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属于混合物,如O2和O3的混合气体是混合物,只有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属于单质。

(6)能电离出H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如NaHSO4;能电离出OH的物质不一定是碱,如Mg(OH)Cl;盐的构成并不一定仅有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如铵盐。

(7)非金属元素可形成阳离子,如NH;金属元素也可形成阴离子,如AlO、MnO等。 (8)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所指的一定是化合物,混合物和单质则不属于研究的范围。如盐酸,虽然它们能导电,但它们是溶液,属于混合物,故它们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铜虽能导电,但属于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物质的变化 区 微观 物理变化 无新分子生成、无化学键变化学变化 有新分子生成、有化学键变化 +

别 宏观 特征 变化 范围 化 无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形状、状态改变 汽化、液化、凝固、蒸发、分解、化合等基本反应,有机反应 升华及体积、形状等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 注意:(1)化学变化中常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金属受热发光。

(2)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NaOH溶于水、熔融NaCl电离等。

(3)原子的裂变、聚变虽有新物质生成,但它不属于中学化学意义上的化学变化。 【特别提醒】物质的组成、分类中常见的理解误区

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例如:Na2O2是过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Mn2O7是酸性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例如:CO、NO、NO2等不是酸性氧化物。

3.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属于混合物,如O2和O3的混合气体是混合物,只有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属于单质。

4.能电离出H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如NaHSO4;能电离出OH的物质不一定是碱,如Mg(OH)Cl;盐的构成并不一定仅有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如铵盐。

5.非金属元素可形成阳离子,如NH4;金属元素也可形成阴离子,如AlO2、MnO4等。 6.无水乙醇属于混合物,冰醋酸属于纯净物,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二、胶体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胶体的性质和应用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胶体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这是胶体的本质特征,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依据,同时也决定了胶体的性质。

3.“纳米材料”并不是胶体,只有将其分散到某分散剂中才能形成胶体。 4.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属于物理变化。

5.“胶体带有电荷”的说法是错误的,胶体是一个体系,与溶液一样呈电中性,胶体粒子可能带有电荷。

6.胶粒并不是都带电荷,如淀粉胶粒,无电泳现象,遇电解质溶液不发生聚沉;若使之聚沉可采用加热法。

7.胶体和溶液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如淀粉溶液、肥皂水、蛋白质溶液既是溶液又属于胶体。 【特别提醒】有关胶体的命题角度

1.制备Fe(OH)3胶体的反应不能写成FeCl3+3H2O

Fe(OH)3↓+3HCl,也不能写成FeCl3

+3H2O=Fe(OH)3↓+3HCl。因为FeCl3在沸水中完全水解,反应不可逆,生成Fe(OH)3胶体而△

不是Fe(OH)3沉淀。正确应写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胶体分散系稳定存在的原因: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断地进行无规则地运动;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不易聚沉,后者是主要原因。

3.胶体粒子带电荷,但不能说胶体带电荷,整个胶体是电中性的;并不是所有胶体粒子都带电荷,如淀粉胶体无电泳现象,遇电解质溶液不发生聚沉。

4.有些胶体遇足量强酸,先聚沉生成沉淀,最后沉淀溶解形成溶液。如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稀H2SO4,先生成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变为棕黄色溶液。

5.胶体的性质及应用:丁达尔效应应用于鉴别溶液和胶体;电泳现象判断胶体胶粒带何种电荷;渗析应用于胶体的分离提纯。 三、化学用语

1.化学用语正误的判断方法

2.化学用语使用的误区

(1)电子式:离子(或根)带电荷,基团不显电性。如OH

··

··-

为[·O·H],—OH

····

为·O·H。 ·

··

(2)结构简式需保留官能团,如CH2=CH2,不能写成CH2CH2,还要注意有机物中原子的连接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