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年《碑刻学》讲义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黄永年《碑刻学》讲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黄永年师《碑刻学》讲堂侧记

曹旅宁整理

我听黄永年先生讲《碑刻学》,是就读研究生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具体时间是1986年3月——6月间,地点在陕西师大西门新建的E字型教学大楼的三楼,究竟是几号教室,时间过去二十一年,也已记不准确了。

黄先生此次讲课大概应是正式开讲此课后的第二次授课,与首次开讲不同的是还发给大家每人一本新油印的16开讲义,青色书衣,上面印着“碑刻学、黄永年著、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所、一九八六年二月”等四行字,讲义不厚,由于用文言文撰写,篇幅不大,只有42页,二万四千余言,但内容异常丰富,是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业余从事碑刻学,特别是拓片鉴别的心得。先生晚年被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显然是由于他在版本、碑刻鉴定上的不凡造诣。

记得前来听讲的同学除本校古籍所、历史系、中文系的研究生外,还有一位以研究隋唐兵制著称的日本访问学者气贺泽保规,他是带了家小来西安留学的,他后来还将黄先生《碑刻学》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表(黄永年《碑刻学》,气贺泽保规译·补注,京都《书论》二五、二七、二九,1989、1991年、1995年)。我现在略具碑刻学常识,并能够尝试以碑刻证史,皆是出于先生所赐教。

先生上课时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次曾携带自己收藏有代表性的碑刻拓片到课堂让学生鉴赏,有的册页还有启功先生亲笔题签。由于原典《碑刻学》已公开发表在《新美术》1999年第3期,后又收入鹭江出版社2003年版的《古文献学四讲》中,读者自可覆按。先生讲的《碑刻学》分为五大部分:一、绪论;二、分类;三、拓片;四、史料;五、书法。我以下的讲述也是根据这五大部分展开。我这里行文完全依据当年的听课笔记,目的是使大家对黄先生的《碑刻学》有更多、更直接、更全面的了解,所引先生话语悉据当年笔录,以后所知,不敢阑入,如有错讹,当由我负全责。2007年9月1日受业曹旅宁谨记。 一、绪论

历史与现状早就有了,开始研究在北宋。在宋之前,是很少纯粹研究学问的,确切一点,太讲学以致用了,骈体文就是一种应用文,考据学以前也是没有的。金石学,包括今日的许多学问,也包括碑刻学(清末称矿物学,亦用这个名称,毫不相干)。青铜器,主要研究铭文,文人之故,形制花纹,欣赏而已。碑,主要搜集拓本,一是欣赏书法,二是提取史料。元太短,明不搞考证(有明一代值得研究),清代大盛,今日流传著作多系清人所为。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宋人不讲究收藏原件,清人开始收藏,开始收藏比较轻便的,墓志。光绪,渭南赵乾生收集了五十余方,乾隆时毕沅带了四方唐墓志到苏州,以财力之差,地位之差,可

1

看出一种风气。端方(陶斋)也收藏,赵乾生所藏几乎尽归于他。最后收藏石头的周进印了一本“居贞草堂刻拓片”;(宁谨案:周季木名进,周馥之孙。平生酷爱金石收藏,辑有《居贞草堂汉晋石刻墨影》,名家说他的收藏远胜端方《匋斋藏石记》。方地山曾撰赠周季木联:“所得石碑堪作屋;要收秦印比封泥”)张钫,河南新安人,专藏洛阳出土的墓志,东汉以来的古墓多极了。清偶有出土,《大清律》,盗墓是要处死刑的,北魏(墓志)二三百大洋,此公没有这么多钱,唐墓志五块钱,千唐志;于右任,很多北魏的,鸳鸯(夫妻墓志)七志斋,全部送给了碑林,相当一大批。在这样一种空气之下,一般的文人不算,要成为高级知识分子,会做诗、散文还不行,还要做骈体文,经学亦要懂一点;字,古雅,北魏书最好,馆阁体不行;版本,碑刻;不作论文,题跋式,《观堂集林》、寅恪的短文都是这一路。清末西学东渐,分化,青铜器分到考古学,铭文,古文字学,金不存在了,但分出去后却大发展;碑刻可怜了,欧洲人用石头为建筑,中国人以石头刻字,一些考古学者也不懂碑刻,这门学问一下子冷落下来了,北京碑帖铺的人懂一些,爱收藏的人如周绍良亦是内行,河南,《等慈寺碑》锯成碎块,陕西,《王忠嗣碑》烧成石灰,马衡在北大开过一门金石学,只此一家,绝无分处,断了继承人。考古专业,都没有定为必修课。

命名金学分出去了,单称石学,不当;用石刻学吧,不一定有文字;石刻文字学好像好一点,但太长,印章亦应划出去;用碑志学,文集之中,亦不是其研究范围;我姑定为碑刻学。

对象以碑为主,极个别青瓷墓志亦包括其中,为什么要搞这个东西,不是为了让人欣赏书法,而是为实用而作的。开始简单,后来也多起来,同时还要找字好一点的来写。帖与碑不同,《说文》:“帖,帛书也。”后来变为信札、书札,如二王父子的真迹。太宗淳化年间,搞了《淳化秘阁法帖》十卷以广流传,刻在石头上,开始时刻在木头上,不是为了看内容,而是为了欣赏书法。后来称刻碑帖为碑,称拓本为帖,这是不对的。两者的外形也有区别,帖为了方便携带,诗条石,苏州园林长条石就是帖,帖是另外一个系统,我们亦不讲。

参考书《金石书录目》,中研院抗战前出过一本线装的,容媛所编,专家不用的。全,包括地方志。 (一)通论。

叶昌炽《语石》十卷,线装六本,研究碑刻学第一部比较科学的,由零碎到有条理,是中国碑刻学的奠基者。

马衡(叔平)《中国金石学概要》,二十年代在北大的讲义,线装,谢刚主(国祯)先生送我一本《凡将斋金石丛稿》,中西结合,重新加以分类,本人也是收藏家,接《语石》之后。至现在,够水平的就这两种。

朱剑心(建新)《金石学》,金,极为陈旧,石,抄《语石》的,不过抄的妙一些,编的。

(二)碑目(名称、年月最重要、撰者、书者)。

2

孙星衍、邢澍《寰宇访碑录》,近的不收,错误也不少,据拓本著 录,名称、年月重复的不少。

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总的有用的。赵之谦,粗笔花鸟、北魏 书、篆刻。

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文字》,刻八本,一万多种,过去无人突破一千,清末最全的一个本子。

民国以来、解放以后,碑出土的不多,清末至今,墓志,大多民国时期。 《北平图书馆藏墓志目录》。

罗振玉《墓志征存目录》,互有详略,稍多于前,两本。 解放后出土的没有目录。

周绍良《唐墓志》(录文)。(宁谨案:周绍良主编《唐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三)题跋。

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

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续、又续、三续。

清武亿《金石一跋》、《二跋》、《三跋》、《续跋》,考证制度,多见于此书。 (四)录文兼题跋。

王昶《金石萃编》,线装64本,至宋。元,编好了,没有印,罗振玉替他印了,《金石萃编未刻稿》。等于集大成的东西,目录、录文,照原样摹写;有关考证,重写考证,“老眼昏花”(宁谨案:意思是有错误),总的来讲,很好很好。 陆耀遹《金石续编》,道咸之间。 方履篯《金石续编补正》

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嘉业堂刻本。

罗振玉《昭陵碑录》,尽量找一些宋明拓片整理的,如补充新出土的,可搞出一个很理想的东西,录全文,考证不多,从文物角度着手。(宁谨案:焦杰有《昭陵碑录研究》,陕西师大1988年硕士论文)

3

(五)拓片。伪造拓片的情况比碑刻还要复杂,鉴别。

《校碑随笔》,方若(药雨),汉奸,天津。(宁谨案:方若(1869~1955),字药雨,原名方城,浙江定海人,定居天津。前清秀才,曾任永定河工委员、北洋大学文案兼教习、《国闻报》主笔、《天津日日新报》总编,“七七”事变后,方若出任伪职。 1945年11月,以汉奸罪判处其有期徒刑5年。方若喜好诗词,擅长绘画,收藏宏富,尤以古钱币、碑刻的研究著名)《契苾明(何力)〉,道光,原。(宁谨案:意思是有夸大的毛病,把道光拓本说成是原拓明本) 《校碑随笔增补》,王壮弘,比前者好,但不能十全十美。

《集古求真》线装两函十六本,欧阳辅(江西人),开智书局石印,略论书法。 《善本碑帖录》张彦生,琉璃厂学徒出身,文字错误亦不少。

王壮弘《碑帖鉴别常识》,什么出身,搞不清楚。(宁谨案:1931年生于上海。原籍浙江慈溪。精于碑帖考证鉴别,兼擅书法。曾在上海朵云轩长期从事碑帖书画的鉴别、征集、出版。还著有《崇善楼笔记》、《六朝墓志检要》、《帖学举要》、《历代碑刻外流考》等) (六)书法(书道)。

包世臣《艺舟双楫》有些神秘,读不懂。论文,学文言文有用。论书,提倡写北魏,从碑、墓志开讲。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名字不通的,只讲书,后改名为《书镜》,小时候如获至宝,文笔很好,后来所闻所见与之差矣,康老先生吹过头了,也提倡写北魏书。 启功(元白),满族,八旗子弟,龙子龙孙,百分之百的汉化,从他老太爷开始。七十多岁了,与我岳父是好朋友,尊称世叔。右派,北师大,一网打尽老家伙,北大,小家伙,求字的人太多,很有礼貌,出告示,无法看碑帖,确实字写的很好,唐碑,吸收宋人米蔡字体,不是宋流行的颜字,瘦,很好看。《启功丛稿》倒是真正的《广艺舟双楫》,看了以后可以眼高。 (六)词典。

杨震方《碑帖叙录》,不行的,不成体例。 (七)图录。

《增订寰宇贞石图》、四本,杨守敬,日本人增订。

《魏晋南北朝(含隋)墓志集释》六本线装,24元,总的很好,研究魏晋南北朝的人必读,收的相当全,有名的一般人看不到的也收,尽可能选旧拓本。集释,名不副实,介绍而已。缺点,石印,字小,不清爽。(宁谨案:王其袆、周晓薇别有《隋墓志汇考》六卷,包括图录、释文、考证,线装书局2007年)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