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短文翻译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文言短文翻译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天下的人像云彩那样地汇集,像回声那样地应和,扛着粮食,像影子紧随形体那样跟从着。 ——名词作状语 译文: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并且待如上宾。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赌胜。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完后,田忌一场不胜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请他当作老师。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日在西方时)始食,遂大通(通晓,精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请问:文中哪一个字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翻译:树在道边而多子 却(连词,表转折) 2.翻译:取之信然 确实(副词) 3.翻译:取之信然 这样(代词) 二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练习:

1、翻译下面句子: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2、解释文中红色字。 3、邴原泣的原因是什么?

5 / 13

三、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yue)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练习:

1、给上面短文加上标点。2、给上面短文用一个成语加上标题。

四、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能续已断之指如故”是也。 练习:

1、翻译下面句子:《抱朴子》云“蛇衔能续已断之指如故”是也 2、解释文中红色字。

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曲名)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踏小步)而听。

练习:1、给上面短文用一个成语加上标题。 2、试写上面短文寓意。 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清对象,有的放矢,从实际需要出发,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 六、昔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石针,用以治病。)曰:“君与知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主持,治理)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1、请你解释红色的词。

2、比较下面两个“之”字的用法。 (1)武王示之病 (2)知者谋之 3、翻译下面句子。

(1)君以告扁鹊(2)君与知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七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文中的“光”批谁? 2、给短文断句并加上标点。 八、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九、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即曹操)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上,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太祖悦,即施行焉。

1、说出此典故的名称。2、解释:(1)咸莫能出其理(2)置象大船上,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

十.、张丞相好草圣而不工,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其侄录之,当波险处,侄惘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丞相熟视久之,亦自不识,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我忘之!” 1、解释红色的字。

译文、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回答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

二、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

6 / 13

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练习】 1、解释文中红色字的意思。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 ) (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 3、翻译句子。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磨针溪。 4、用一个俗语来概括这段文字。 三、贫者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于路,以待饿者食之。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

(1)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 (2)“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4分)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参考答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4分。故事叙述大致完整得2分,点明出处得1分,成语意基本解释清楚得1分。)

四、锡饧不辨 [阅读提示] 滥竽充数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已成了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代表人物。其实历史上这种人已不足为奇,由于他们的浅薄无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选文]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训练] 一、 指出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1.见其迎求溢户 ( ) 2.原礼心异之 ( )3.亲往观之 ( ) 二、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1、偶一求药者既去( )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

2、叩其故 ( ) 叩石垦壤 ( )

3、殊不知古方乃饧字 ( )殊不沾污 ( )

4、临煎加锡一块 (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无以”“无从”,文言中一种固定格式,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译文: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 “之所以”。它是助词“之”跟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构成的“所”字结构的复合。具体地说,“之”,是表示领属关系的“的”,后面的“所以”,是表示原因或者表示凭借和方式的名词性短语。例如:

7 / 13

1.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察今》) 2.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治平篇》)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这几句可翻译为: 1.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什么呢?

2.君王丞相为(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考虑的方式,也不会超过刚才说的这几种方法。 3.研究唐庄宗凭借什么得到天下和失去天下的原因,就能够知道了。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皮肤表面的纹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掌管命的神)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

翻译: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君王在你的皮肤表面有病,(如果)不治恐怕会深入(体内)。”桓侯(诸侯国国君为侯)说:“我没有病。”扁鹊出去了,桓侯说:“医生就喜欢治没有病的人用来邀功。”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肤里了,(如果)不治恐怕会更深入(体内)。”桓侯不理他。扁鹊出去了,桓侯又(因为扁鹊而)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如果)不不治恐怕会更深入。”桓侯又不理他。扁鹊出去了,桓侯又(因为扁鹊而)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望见桓侯就回头跑开。桓侯特地派人去问他(回避的原因),扁鹊说:“病在皮肤表面的时候,汤剂和熨敷就可以治疗它;在肌肤里的时候,用银针和石针就可以治疗它;在肠胃的时候,用火齐汤就可以治疗它;在骨髓的时候,那是掌管命的神所管辖的地方,就无可奈何了。现在(桓侯的病)在骨髓了,我所以就不再请求拜见的了。”过了五天,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往秦国去了,桓侯(很快)就死了。所以良医对病的治疗,它在皮肤表面就攻克它,这个时候的争斗都是小规模的。凡是事情的祸福也有皮肤表面的所在,所以说:“圣人是在早期就解决事情(的问题)的。”

【原文】孔文举(孔融,孔子二十世孙)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李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聪明伶俐),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8 / 13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