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说课流程: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定位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法及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七、效果预期

一、教材分析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本课与本单元其他各部分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本课虽然不直接叙述农业、手工业的内容,但一定要以此前已经讲述过的农业发展及其特点、手工业发展及其特点为基础。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明朝中后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从而为第四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定位

本节课授课的对象是高二文科B班学生,我对学生的情况做如下的分析:第一、知识掌握上,初中已经学过中国古代史课程,至今已有两年多,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高二学生对古代的商业的历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偶然接触有关商业活动题材的影视作品,这就为高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高中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专题形式进行,更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具有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意识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二、心理上,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历史模块不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第三,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教学中,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发表见解。第四、知识规模与初中相比有所扩大,且思维比较开阔。

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涉及时间长,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要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上注意精讲精练,尽量做到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 难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特点及其原因

五、教法学法、教学设备

1、教法: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的方式完成,同时综合运用图片法、视频法、史料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2、学法:利用学案,“自主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开展探索式学习、互动式学习、发现式学习。

3、教学设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在教学案教学过程中,历史课堂遵循四个环节:“导、议、理、练” 第一个环节:“导 ”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央电视台专题片《徽商》《湖商》片断。

设计意图:用视频资料来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设置悬疑,引发学生好奇。 第二个环节:“议” 1、生生小组合作探究

共分成四个小组,先组内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展示交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1)、“商人”的“商”最早的意思是指什么? (2)、为什么隋唐时期商业会繁荣? (3)、为什么两宋时期商业会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4)、为什么元朝会出现国内外商品汇集的景象?

通过这几个问题探讨,教师适时点拨,突破“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这一难点。 2、师生合作互动探究

老师由浅入深的设置几个问题,层层推进,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2~13“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这一目。 问题探究1:请概述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问题探究2: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此阶段商业的发展状况如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3~14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问题探究3:请概述“市”的变迁。 展示:

唐长安城平面图 北宋东京平面图

合作探究4:北宋的东京城在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上与唐都长安有何异同? 通过这一问题设置,突出重点。

问题探究5: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师生合作互动探究

老师由浅入深的设置几个问题,层层推进,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2~13“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这一目。 问题探究1:请概述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问题探究2: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此阶段商业的发展状况如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3~14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问题探究3:请概述“市”的变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4~15“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问题情境6:概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问题情境7: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情境8: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

通过问题设置,突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这一重点知识。 第三个环节:“理”

此环节主要利用PPT展示本课脉络图,同时老师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

第四个环节:“练”

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可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设计几道选择题,用PPT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竞赛抢答的方式完成。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要求A组学生归纳并牢记基本史实,能直接运用史实解决 “是什么”的问题,要求B组学生牢记后加强对基本史实的思考,能熟练运用所学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要求C组学生会综合运用,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复杂的学科内综合和文科综合内的“还有什么”的知识拓展类问题。 1.隋唐时期,促进商业繁荣的原因不包括C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手工业的进步 C.纸币的发行 D.大运河的开凿 2.唐代以前,我国城市中关于坊市设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B

①坊市不分开 ②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 ③出现夜市、晓市等 ④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3.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主要目的是A

A.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B.最大程度地获取经济利益 C.对外征服,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 D.防止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 4.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中,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

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C )

A.宋代已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

材料二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三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

材料四 (南宋临安)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具是,即无容虚之屋……客贩往来……曾无虚日。 ──《梦梁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隋唐时期是如何进行商业管理的?

(2)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回答,与隋唐相比,两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有哪些重大变化? (3)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1)不得沿街开设店铺,市场有专职官员管理,市场的交易时间有严格规定。 (2)出现夜市,打破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可沿街开设店铺。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的进步。(回答其他原因,符合史实,言之成理亦可)

七、教学效果预期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这些内容让学生一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商业在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概况,说明商业的繁荣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